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王安石一生没害人,在宁波建初心
  • 阅读:
  • 时间:2017-12-29 16:09
  • 来源:现代金报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施代伟/文 通讯员 楼晓娴
  • “王安石在鄞千日,影响千年。他对宁波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明代时期,鄞县的版图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前天上午,一场特殊的作者与读者交流会在浙江万里学院举行。黄文杰、张全民两位作家各自携带新作《书香月湖》、《钱湖烟雨》,为在校的大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的对话。

    宁波历史文化画卷缓缓展开

    《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共九册,将鼓楼、月湖、老外滩、江厦码头、郡庙、鄞江、慈城、东钱湖、灵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作了一次新的梳理,从历史地理和社会变迁的坐标中,揭示其历史脉络,探究其文化内涵,从而体现宁波历史文化的多姿多彩,让文化这一城市的根脉更加清晰可见。黄文杰和张全民的新作也被收录进《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当中。

    当天,两位作者分别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从最寻常的生活角度切入,抽丝剥茧,为在场学生展开了一幅熠熠生辉的宁波历史文化画卷。

    黄文杰的新作以科举家族、文学名士、学术群体、近代教育、士大夫的精神与生活为主要叙述对象,讲述了月湖心学与史学之流变,追溯了宁波士人对近代巨变的应对,透视月湖士大夫充满书香的精神生活与价值之道,同时也叙述了士大夫们与俗世生活相关的戏曲、传奇欣赏,以及关帝殿、祠堂等精神性建筑。

    在张全民所著的新作中,则记录了古往今来,钱湖边的隐士逸民。作者用诗意的语言介绍了东钱湖的人文历史、风俗人情、自然山水等,结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观,分析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与隐士精神,彰显了东钱湖之于宁波文化的精神家园作用。讲座上,两位作者展示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段市井故事、每一种老味道,都是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记忆。

    宁波出版社总编辑袁志坚感慨:“不少人感叹宁波缺文化,在我看来,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他表示,一座城市如果激活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更能唤起年轻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王安石治理宁波集中在两“湖”

    “南宋时期,宁波出了很多大官,可以说当时宁波人掌握着南宋的政权。”据黄文杰介绍,当时史氏、楼氏,到后来的范氏都是中国文坛“大咖”级的官员。

    黄文杰分享了王安石当年在鄞县的一些趣事。他说,北宋初年,鄞县的月湖成为当时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士人、商人、普通民众纷纷汇聚湖畔各洲,“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应始于北宋名相王安石,这一创导性的理念就是他在鄞县做知县的时候提出的。”黄文杰说,当年科举考试,王安石名列进士第四,先被派往扬州担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任职期满后,他本可以申请考试馆阁职务,但他立志从一个基层的县令做起,于是他来到了鄞县,而他也成为宁波历史上最有作为的行政官员之一。“王安石对宁波的治理可以说集中在两个‘湖’上,一是东钱湖,他浚修湖泊,建造系列碶闸,从此基奠了鄞县东乡的繁荣;另一个就是月湖,他在月湖畔县学街的孔庙设立鄞县县学,宁波官方教育从此开始。”黄文杰感叹道,王安石一生之中,从没有害过别人,“宁波可以说是王安石建立初心的地方。”

    王安石之后又有很多著名文人到宁波任职,如李夷庚、钱公辅、曾巩等,此后月湖成为宁波的文化中心。一直到清朝时期,宁波都是中华文化的高地。很多文坛人物都曾在月湖居住过,因此文脉也是通过他们代代相传下来。“可以说宁波是一座非常伟大的城市。”黄文杰总结说,月湖、东钱湖遥相呼应,就像一双眼睛镶嵌在甬城这片热土之上。

    而张全民则以秀美的诗词及书画作品对东钱湖进行了剖析。他透露民国时期,百姓为了增加税收,纷纷开始填湖造田,现在大家都知道广德湖路,但广德湖去哪了?“就是那时被填掉了,时代有局限性,真的很可惜。”张全民说,当代人如今只能通过古代文人的诗词,来感受广德湖之美了。在张全民看来,水文化、湖文化、都是具有美学意义的存在,这也给当时在宁波的文人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