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鉴宝专家话宁波民间收藏 玩收藏需要有知识储备[图]
  • 阅读:
  • 时间:2016-05-22 10:31
  • 来源:宁波晚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顾嘉懿 陈爱红 胡龙召
  •   

    周鹤鸣在现场鉴宝。

      清代的核雕、民国时期的保温铜壶、祖传的清代名家的人物画……5·18国际博物馆日那天,鄞州区文管办、鄞州区博物馆协会等单位在南部商务区水街广场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公益鉴宝活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有30多位市民携带宝贝请专家鉴别真伪优劣,其中不乏精品。“宁波民间收藏基数不小,精品也多,不过出于低调或隐私等方面的原因,有些藏友不愿自己的宝贝与大众见面,但这并不表示不存在。”四位鉴宝专家之一的周鹤鸣说。

      鉴宝现场人气爆棚

      当天鉴宝的时间是下午1点到2点半,很多市民提前到达现场。叶先生是从奉化方桥特意赶来的,他带了一件瓷器,想请专家帮他掌掌眼。张女士带了很多祖上传下来的小首饰,想让专家帮忙看看价值几许。

      活动主办方邀请的四位鉴宝专家都属“实战派”,在各自领域拥有数十年的收宝、鉴宝经验。如杂项类鉴定专家周鹤鸣是做老货的行家,在范宅经营着一家口碑不错的古玩店,他曾多次到日本参与鉴宝活动。此外还有宁波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方向前、宁波古玩业者杨真明等。他们各展所长,共鉴定了30余件各类藏品。其中有清代天女散花铜盆、金银彩绣花卉枕顶、清道光谷生《前赤壁赋》核雕、清代黄起鹏的山水画、民国时期的保温铜壶等。这些藏品不仅让四位鉴宝专家赞不绝口,也让围观市民开了眼界,现场高潮迭起,人气爆棚。

      藏品评选争论激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天的鉴宝还设置了评选环节,从30余件藏品中评选出了6件精品。被专家们一致公认的一等奖藏品是清道光谷生《前赤壁赋》核雕。这件作品是一个名为谷生的工匠用一枚橄榄核雕刻而成的船,船上有窗有门,乘客临窗而坐,船底刻有苏轼的《前赤壁赋》文字。

      对于二等奖藏品,四位专家一度出现了意见不一、谈论激烈的状况。有专家认为一幅清代任熊的人物画虽然是其早期的作品,但画面构图丰满、人物传神,是张好画,但也有专家认为四喜灵童铜镇纸的构思更胜一筹。最终,四喜灵童铜镇纸和民国保温铜壶被评为二等奖藏品,任熊人物画和黄起鹏中堂山水画、清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纹瓷瓶被评为三等奖藏品。

      玩收藏需要知识储备

      参加此次鉴宝的30多件物品有玉器、瓷器、铜器、木器和书画等品种,除了两件书画作品是大件外,其余的都是小物件。玉器多为坠子、手镯之类,木雕也是局部残件。

      拥有30多年收藏经验的周鹤鸣说,前来参与鉴宝活动的人大多属于“不懂行”或者“不太确定”的,这里头“容易出好东西”,但也不乏全然的“门外汉”。事实上,“宁波民间收藏基数不小,精品也多,不过出于低调或隐私等方面的原因,有些藏友不愿自己的宝贝与大众见面,但这并不表示宝贝不存在。”周鹤鸣说,像这次获评一、二、三等奖的藏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让人眼睛一亮。

      当天负责瓷器鉴定的杨真明对文房类杂件收藏最有心得。他说:“民间收藏种类多,质量则参差不齐,自有其特点。”在他看来,搞收藏切忌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所谓学无止境,一定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多看点书,多看点实物。书包括资料性、艺术类及各种专业书,以及手抄本、碑拓原稿等,面很广。看实物则可以多去博物馆走走。宁波博物馆民俗类藏品颇丰,宁波周边如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的藏品更具系统性,更全面。

      在知识结构的积累上,杨真明建议收藏爱好者可以从一个门类进入,然后再向全方位拓展。单就瓷器而论,历史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要,“中国陶瓷史上各个窑口的工艺水平、特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样是瓷器,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说景德镇窑,起于元,兴于明清,每个时期的风格都不同,应该学会装饰、工艺上的基本判别,也要对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比较了解。“搞收藏,最重要的还是心态,不要贪,得实事求是。如果老想着一夜暴富,会影响对很多东西的判断。”杨真明说。

      本版撰稿记者顾嘉懿陈爱红摄影记者胡龙召

      获奖藏品赏析

      一、清《前赤壁赋》核雕

      这枚小小的核雕配有底座,是文人案头玩赏之物,不知什么原因上半部分被火烧了一点。如果你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核舟记》,就会对核雕有所了解。这枚核雕船底刻有微雕《前赤壁赋》,落款有“谷生老道人作”字样。专家说这枚核雕雕刻精细,包浆温润肥厚,工艺精湛。谷生,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广东核雕艺人。广东当地盛产乌榄,是制作橄榄核雕的绝好材料。

      这枚核雕的主人余先生喜欢收藏小物件,此物是他几年前从网上购得的。

      二、民国保温铜壶

      50多岁的李先生是鄞州一农民,他打开一层层包着的报纸后,这件民国保温铜壶一下子就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这件铜壶整体造型四四方方,四面采用烂花工艺,用文字和花卉展示茶文化的经典传说。铜壶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容水泡茶之盛器,下部中空,有盛放木炭生火保温之用。

      李先生说,10多年前,他从乡邻手中购得了这件物品,当时花了3000多元,如今这个铜壶还能温茶。

      三、清四喜灵童铜镇纸

      这件镇纸也是《前赤壁赋》核雕主人余先生所藏。镇纸不大,由两个面带笑容的小孩组成,可以捏在手上把玩,几个转角处已被摸得熠熠生辉。为什么明明只有两个人,却被称为四喜灵童?专家说,这就是它构思的巧妙所在,旋转镇纸,从四个方向看,都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小孩。它凝聚了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匠心。

      怎么判断这件物品是清代的?杨真明说,这是从材料、工艺以及故事题材的流行年代等诸多因素综合后得出的结论。清早期的雅玩艺术品的铜材以红铜为主,后渐渐改为锡青铜了,锡青铜加热后的流动性好,结合仙童类题材,较适合清代文人的理想和向往。这件宝贝是纯青铜铸造,工艺细腻,所以是清中期产物。整个镇纸上没有文字,如果有文字的话,那就价值大增了。

      四、黄起鹏中堂山水画

      藏友丁先生在鉴宝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赶到现场,他带来了一幅大画。小心翼翼地展开卷轴后,一幅饱经沧桑的山水画展示在大家面前,这是旧时人家挂在中堂的挂画。专家说,这幅画的画风是清中后期流行的点彩画(又称浅绛彩),反映的是文人墨客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情怀。该画的下面虽留了作者的姓名,但没有其他更多信息文字可考。

      丁先生说,这幅画来自宁波一农家,因为原主人保存得不太好,想转让,有朋友获悉后就介绍给了他,他自己也画山水画,看到画面很清秀,就买下了,今年才买进的。对于这幅画的创作者黄起鹏,网上几乎查不到相关资料,丁剑虹想去查查县志等文献,不知能否找到一些线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