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玉兰拿着一方手帕一把扇子一块醒目,时而“生”时而“旦”,时而唱时而表白,村民们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朱玉兰每到一村,村民们就像追星似的拥戴她。
每到春节总是朱玉兰最忙的时候,2月13日(正月初六)起,朱玉兰受邀去鄞州观江乡东山村演出,连演20场,接着又去东钱湖俞塘村、北仑新碶贝碶村、五乡石山弄村演出,这样连轴转下来,演出完毕到家已是5月18日,这就是她的走书人生。
陈峰/文
缘结走书
1959年朱玉兰出生于奉化江口朱应村。1979年,未满20岁的她在姐姐朱君兰的影响下,进入奉化县曲艺队,学唱越剧和弹奏琵琶。3年后在姐姐的引荐下,学唱宁波走书。
朱玉兰的姐姐朱君兰很小开始学越剧,后改学唱宁波走书。小时候的朱玉兰经常看姐姐练声学唱,那种贴近生活的方言俚语、耳熟能详的走书唱腔和惟妙惟肖的表演风格常常吸引着她,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像姐姐那样上台表演。
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对一个刚20出头的女孩子来说,学越剧和弹琵琶都是比较女性化的事,而要开口唱满口都是方言的走书,令朱玉兰惶恐不已,村里有人指着她说,女孩子唱走书,以后没人敢娶你了。此时姐姐已是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唱走书演员了,看到姐姐生动活泼的表演,又令朱玉兰艳羡,这种矛盾心理让朱玉兰辗转难眠,想学又不敢学,不敢学又想学。正当矛盾不已的时候,朱玉兰独自对着镜子照着姐姐的样儿学唱走书,好像霎时感觉小时候的梦想又回来了,朱玉兰太喜欢这种感觉了,于是拜姐姐为师。
一旦学起来,朱玉兰这才发现想学好宁波走书并不容易。她在农村长大,读书正赶上“文革”,文化基础差,乐理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学起来很困难。但每当学会一个动作记住一段台词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又会吸引她继续学下去。
姐姐的琴师范青尧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多时候,范青尧愿意帮助朱玉兰,一个司琴,一个演唱。那年,范青尧接到一场演出邀请,是去舟山的一个海岛,他鼓励25岁的朱玉兰一起去。这可是朱玉兰第一次演出啊,朱玉兰既激动又担心。第一天演出后,当天夜里朱玉兰浑身滚烫发热,朱玉兰知道那是因为全身绷着肌肉的缘故,演出让她太紧张了。连演半个月后,又去了舟山市的书场演了半个月。这时候,朱玉兰的胆子才大了起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真正走上了表演走书的道路。
此后的一次演出又一次改变了朱玉兰的想法,那次去溪口下跸驻村,晒场上黑压压的都是本村或外村的村民,他们热烈的掌声让朱玉兰萌生要再次拜师的念头,一定要学得更好才对得起淳朴的乡亲们。
从艺之路
1986年,朱玉兰师从宁波走书表演艺术家朱桂英。师徒俩口传心授,形同母女。当朱桂英上台演出时,朱玉兰就站在旁边,一边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一边细心观察老师在台上的表演技巧,从进场的开唱到收场前的“卖关子”,从一个眼神到一个身段,一招一式都认真做好记录,闲暇时,就自己揣摩,不懂的,及时请教老师。
同年,朱玉兰参加了浙江省首届曲艺汇演,剧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荣获表演二等奖。这个荣誉更加激发了朱玉兰勤学苦练的决心,在朱桂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1989年,朱玉兰参加浙江省曲艺汇演,剧目《薛刚闹花灯》获得金奖。1990年,她跟姐姐合演的双档走书《三眼灶与炮仗嫂》获宁波市曲艺汇演一等奖。从此,朱玉兰在宁波声名鹊起。
从艺38年来,朱玉兰秉承传统、与时俱进,“说、表、唱、噱、演”相结合,“生、旦、净、末、丑”集一身,分口饰角色,借语言、动作区别人物,以喜、怒、哀、乐表现情态,在舞台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且特别擅长演唱长篇书目,如《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隋唐英雄传》、《大明龙凤剑》……这些能够演唱上百小时的长篇走书均是她的拿手书目。
要把走书传下去,一直是朱玉兰的心愿。2010年,朱玉兰挑选了一个弟子,用心传授宁波走书的演出心得和表演技巧。朱玉兰把当年朱桂英老师对她的恩情反哺给徒弟,她们以姐妹相称,如今,弟子也能登台献艺了。每当弟子登台表演时,朱玉兰总会守候在台下,随着弟子的表演,时而皱起眉头,时而眉开眼笑,几乎比自己登台还要认真。这大概就是天下为师者的一种普遍心态。
朱玉兰这一生注定与走书结缘,足迹遍及杭州、宁波、舟山、绍兴、台州等地,演唱了6000多场次。 2016年3月,朱玉兰加盟“省市曲艺名家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同时,参加奉化市“群乐艺学堂”流动书场。她说,那一天唱不动了,就用自己的积蓄开一个书场,挑选几个有潜质的孩子,全心传授他们宁波走书的表演技艺,为宁波走书的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
现状与愿景
宁波走书在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最为盛行,二十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流行文化多元化,宁波走书陷入了一个市场流失、后继乏人、曲种濒临失传的发展困境,好多艺人或歇业或改行,泪别舞台,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年事已高,辉煌一时的走书风光不再。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逐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起来,奉化、鄞州等地加紧了对宁波走书的挖掘、整理和保护。2002年初,奉化市曲协开设宁波走书培训班,先后在尚田中心小学、长汀小学等学校挑选了50多名学生进行培训。2006年,宁波走书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宁波走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波走书迎来了新的生机。奉化电视台开设电视书场,邀请朱玉兰为电视书场录像,演唱《薛刚反唐》《大明龙凤传》《隋唐英雄传》等传统大书,连唱三年,走书又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宁波市曲协完成了《宁波传统曲艺精选》的集稿工作,搜集了许多经典走书作品。鄞州区组织了“文化进百村”曲艺展演,展演宁波走书,通俗易懂的唱词、跌宕起伏的情节、原汁原味的伴奏以及接地气的唱腔,让村民们过足了走书瘾。有村民说,走书就是本土的卡拉OK,我们爱听。
我问朱玉兰,一篇长篇评书要唱几个小时?她说,要100多个小时,要一个多月才能把它唱完。接着她拿出厚厚四本《兴唐传》。我又问,你是怎么记住里面的内容?她说,一言难尽啊。
告别朱玉兰的时候,她欣喜地告诉我,奉化打算开办走书培训班,说不定还要开办书场。这是她最高兴见到的事,也是我们最愿意见到的事。
链接
宁波走书的起源与特点
宁波走书诞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原名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是宁波的地方戏曲之一。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距今已有百年历史。2008年,宁波走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艺人所传,宁波走书最早从上虞流入,雏形是佃工在农作时你唱我和式的自娱自乐,之后渐渐发展到唱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的乐器十分简单,只有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筒,敲打的节拍也十分简单。后来余姚有个叫许生传的老先生,吸收了绍兴莲花落曲调,率先用月琴伴奏,自弹自演,广受欢迎。各地艺人也纷纷采用各种乐器伴奏效仿,并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和运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故事、情节、内涵的说唱艺术。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宁波走书已遍及奉化、宁波周边地区,影响范围东涉舟山,南至台州。表演形式由原来的坐唱,发展到台前的走唱;从单档,发展到双档乃至男女双档。演唱书目也日渐完善,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纸》以及《红袍》、《绿袍》等一些长篇大书,时为鼎盛。
走书表演时,男演员穿长衫,女演员穿旗袍。使用的道具一般为醒木、折扇、手帕。常用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有时,也用还魂调、词调、二簧、三顿、三五七等。四平调一般作为一部书的开头,俗称起板,末句常由乐队和唱。所用赋调随内容情节、人物性格有紧、中、慢之分。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三顿节奏较快,旋律高昂,大都用于人物心情激动,或情节急迫之处。马头调系从蒙古民间曲调中转化而成,多用于轻松愉快的唱段。伴奏乐器以四弦胡琴为主,可以单独伴奏,也可根据需要配以二胡、月琴、扬琴、琵琶、三弦等。其中四弦胡琴必不可少,也是宁波走书具有独特风格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