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苏州:大运河在江南最闪光的一段[图]
  • 阅读:
  • 时间:2014-06-12 09:50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姬联锋 王鹏
  •  

    宝带桥

     

    山塘街

      这里是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水域占总面积的42.5%;这里是中国河、桥最多的城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这里自隋代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曾出过4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状元数量遥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号称“状元之邑”;这里有全国最齐全的工艺美术系统,书法、绘画、玉雕、宋锦、盆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这里的园林举世闻名,拙政园和留园被列入中国“四大名园”,这里就是苏州。昨、前两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来到第二十二站苏州,追寻千百年来这条连接着盛唐繁华、大宋风韵的隋唐大运河在苏州的前世今生。

      运河造就苏州古城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建造阖闾大城,为吴国都城,即今之苏州古城。苏州在秦汉六朝时有“江东都会”之美誉,唐代时是中国南方唯一的雄州,并有“甲郡标天下”之称,宋代时开始流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俗语。元代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盛赞“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明代时税赋曾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清代时更有“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美誉。

      因为有大运河,古城苏州才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大运河苏州段自春秋时开建,隋唐时基本定型。唐代以后,虽多次重筑、修缮、疏浚,但运河的变动不大。苏州市文物局主任科员王嘉明介绍,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过来,经苏州一分为三,分别为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大运河水流入苏州城内后,与城内河水融汇,苏州城内水系是大运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运河一起构建了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基本构架,形成三宫九格的格局,其间有很多小河流,通过家家户户的后院。正是大运河造就了苏州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王嘉明说:“沿大运河有很多遗产点,盘门、虎丘等等,沿着山塘街是繁荣的商业中心,是以前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众多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点之一,是苏州古城的标志性街区。这里水港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苏州一个四方货物集散的批发中心、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苏州那时有多条水路汇聚,一是大运河,南从杭州、嘉兴两府到苏州,北和常州、镇江、扬州、淮安诸府相连;一是从太仓一带至常熟,走长江水路的船可以折进内河直达苏州阊门山塘街。于是闽、广、浙、徽、川等省的物产,在这里集散。

      与山塘街有所不同,苏州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以前完全是居民区,现在平江河一侧的民居已被开发成了商业街。平江是苏州城内“三横四直”水系中的第四直河,平江路东侧是苏州古代的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平江河、路并行,河街相邻,是水城苏州的一个缩影,是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代表。上午时分,这里成了当地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的天堂,短短几百米路,我们就碰到了近10对拍照的情侣。傍晚,习习凉风吹来,街上游客越来越多,街边苏州菜馆里的评弹艺人弹起三弦和琵琶,伏羲会馆里的昆曲《牡丹亭》也开始上演,吟唱出来的吴侬软语便随着优雅的旋律在空中飘荡。

      宝带桥保漕运畅通

      王嘉明表示,苏州段是大运河在江南最闪光的一段,有80多公里的大运河河段流经苏州境内。今日的大运河涛声依旧,依然发挥着现实的水利和航运功能,正可谓“千年常流,惠民无限”。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水的供应与调节,从而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到现在,苏州近一半的货运量还是通过运河来完成。

      苏浙一带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隋大业六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苏浙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从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可是,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湍急的湖水冲决,以桥代堤,势在必然。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在湖上建桥,并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宝带桥桥身之长,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为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与赵州安济桥、北京卢沟桥等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

      记者在现场看到,桥头的两只石狮子已严重风化,由长方形的条石砌成的宽阔桥面上,石缝中长满了茅草和狗尾巴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这里几乎没有游人,运河中不时驶过运送沙子等货物的船只,桥边不远就有一个卸货场。长数百米的宝带桥另一端还有一座古朴的碑亭和一座五级八面石塔。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不仅为当年的行人和纤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站在桥上,可以看到不远处成片的树林和芦苇荡,白鹭不时飞过河面,在这里很容易让人忘却都市的喧嚣。

      和宝带桥一样为漕运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大运河吴江段古纤道。吴江的这段古纤道是江南运河上现存惟一的古纤道遗址。古纤道位于吴江段运河西侧,始筑于唐元和五年,旧称“九里石塘”,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运河古纤道既是船夫拉纤的通道,更是运河的驳岸,还是古代通邮、传递信息的驿道。据大运河吴江段古纤道修缮工程项目副经理谢国荣介绍,他们按照古纤道的样子进行修缮,所用石料有三分之一就是散落在周围的古纤道条石。修缮完成后,这里将成为一个滨江景观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