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全民阅读立法引发强烈反响 宁波人怎么看
    今天,你还会闻着书香入睡吗?
  • 阅读:
  • 时间:2013-09-03 09:15
  • 来源:东南商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李臻 陈也喆
  •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布,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消息传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而在1999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曾高达60.4%,此后多年,我国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

      那么,大家真的不爱读书了吗?又或是,阅读已经悄悄改变了形式?记者采访了宁波的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了解到他们在面对阅读 时的苦恼和思考。

      我们为什么不再读书  

      2012年宁波市图书馆曾做过一份阅读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您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在阅读上?”调查表明,1.57%的人每天0分钟阅读,17.21%的人每天阅读时间为10~20分钟。

      今年5月,国家旅游局首次发布《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小时,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国家的平均值5.736小时/全天。

      读书?  时间在哪里?

      以前,我睡前翻翻书;现在,我睡前刷刷微信

      应冬恺去年大学毕业,目前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他说自从离开校园后,还真的很少拿起书来看了。

      “刚开始工作,我必须努力,腿脚要勤快,多做事才能赢得老板好感。而我们公司经常有出差,我没成家,理所当然就多出去了。”他说,即使是下班时间,他也不闲着,“经常有朋友聚会,这种应酬也必须,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社会这个大学更值得好好学习适应。”

      阅读这件事情,在他的生活中,自然放在了次要位置,更为关键的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挤占了哪怕零碎的阅读时间。“现在要了解信息很方便啊,微信微博,什么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他说。

      现在的他手中总是习惯性地拿着一部手机,“可以说就是机不离身啊,坐车,和朋友聚会,在家,哪怕是上厕所。”他自己也笑了,“因为我想知道的,都可以从这里了解了。以前我有习惯临睡前翻几页书的习惯,但是现在我更习惯刷刷微信再睡觉了。”

      专家称,脱胎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人,有着一种微妙的“熟人社会”心态,爱群居不爱独处,讲究圈子文化和人脉投资,耗时耗力维护人脉。而读书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在读书期间内无法社交,这也让国人无暇静心读书。

      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电脑的普及,电子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了。但是,电子阅读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那就是碎片化、去经典化,缺少思想深度和情感交流。

      我总让孩子多读书,自己却没有做个好榜样

      谢幼红说起阅读,很是苦恼,她说:“我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实在是没时间。”

      家住江东东海花园的谢幼红,在北仑一家银行上班,“工作很忙,加班是常事。”她扳着手指告诉记者,而且每天很多时间都花在路上,自己每天早上7∶30必须要出门,晚上7点左右才能到家。而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回家后还要做大堆家务,还要辅导读小学的儿子学习,“一天跟打仗似的,晚上睡觉时已是筋疲力尽,真的没有精力看书了。”

      而一到休息日,谢幼红也不空闲,平时没空打扫的家要打扫,还要陪着孩子去二三个兴趣班,晚上去看望两边的老人,“休息天感觉更忙,我们这个年纪,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都很有压力,即使有心看书,但也很难做到。”

      谢幼红说自己年轻时候也很喜欢读书,学生时代常泡在图书馆,但现在基本没去了。而一年中,她倒是要去几次书店,“主要带着孩子买教辅书,那时也会买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回家抽空翻一翻,但相比较以前,还是读得太少了。说实话,我这个妈妈有点惭愧,总让孩子多读书,自己却没做个好榜样。”她的语气中带着自责。

      读书?  好书在哪里?

      学校发了一份书单,但我一看目录就提不起兴趣

      9月,郭思宇就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暑假时,他所在的学校布置了暑期阅读作业,发给大家一份长长的书单,但是他一看目录就提不起兴趣。“书单的前面几本书就是《少年红色经典———红岩》,《少年红色经典———微山湖上》……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我都不想看。”

      他最喜欢看的是漫画书,前段时间班级里流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系列和《查理九世》系列,同学们都讨论得热火朝天。他曾向妈妈软磨硬泡才买到其中几本,都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甚至能背出其中的内容了。

      但是,老师不允许他们把这类书带到教室,而妈妈也很不赞同他看这类书,甚至说这是烂书:“都是漫画,里面真正有营养的内容压缩起来就一页纸。”

      “烂书当道,好书让路”是很多读者对出版界的悲观描述。

      出版在一些人眼中成为“暴利行业”,一本书就可以“暴富”,民营书业出现了商业化过度的现象。

      此外,官方推荐的书目,也往往并非从艺术水准或生动有趣角度出发,而是过于强调教育意义。

        我们为什么还在读书

      以前读书为考试,现在完全是习惯

      家住太阳公寓的戴雯雯,在海曙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她跟其他三十几岁的女人一样,白天上班,晚上要照顾孩子。有了孩子后,她的时间几乎被工作和家庭占据了。可是,她还是坚持平常时每天看至少半小时的书,周末看书的时间再延长一些。“以前上学时看的书一半是为了考试,现在看书不是为了功利,完全是一种兴趣和习惯,既然成为了习惯,每天不捧书都觉得不舒服。”她笑着说。

      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友燕玲说,其实若是有心看书的话,不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把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稍微挪用一下,看书的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她除了晚上有临睡前看一小时书的习惯,闲暇时间也都用来看书。还有候车、坐车、等飞机、坐飞机时,都是看书的好时光。

      家住青林湾的王建强在企业上班,他平常出差比较多,隔三差五就要去杭州、江苏开会。每次出门,他都带一本书,晚上在宾馆房间看。书就像他的旅伴,填充他虚空的时间。他说,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书,是一种享受,觉得整个身心都沉静下来,这种感觉跟在家里看书是不同的。“一次旅途,一本书,身体和心灵都在旅行,很充实。”他说。

      拿出专门的时间 参加一次读书沙龙

      鄞州书城副总经理许静杰是“周六悦读沙龙”的创办人。他自己就是个爱阅读的人,他创办这个沙龙的初衷是让更多爱阅读的人有一个聚会的平台。这个读书沙龙每个月一次,环境书香浓郁、闲适放松,每期邀请一位学者或作家做讲座,讲座结束后嘉宾与读者一起互动讨论跟阅读有关的话题。“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读什么样的书?”“如何做到有效阅读”,这些问题常能激起嘉宾与读者的智慧火花。同时,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常会分享最近阅读的好书与心得。

      好书就在身边?看看他们怎么淘书

      好书在书店里

      巴金之女、《收获》主编李小林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书店不仅仅是买卖图书的场所,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

      宁波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周东旭就是在逛书店的过程中淘到好书的。他说,自己从高中开始爱上读书。那个时候,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觉得他的写作风格平实淡雅,就推荐他多读些汪曾祺的书。现在工作了,仍然热爱读书,业余爱好就是约几个朋友去枫林晚书店坐坐,喝杯茶,看会儿书,听朋友讲最近热门的书。如果推荐的书符合自己的阅读兴趣,当场就把书籍买下来带回家看。

      好书在文摘类杂志里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陈雅说,很多白领被工作压榨得没有时间休息,更不用说阅读了。所以,买一本文摘类的杂志,对于博览群书有指导性的意义。首先,很多文摘都是从书籍里摘抄的,看完后对整本书的精神内核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其次,每篇文章的最后会标注摘自某本书籍,如果觉得看一篇文摘不过瘾,想要阅读整本书,就可以照着书名按图索骥了。

      好书在图书畅销榜里

      家住天封社区的董希文说,他一般会去各大图书网转转,看看网站首页隆重推荐的新书,还有就是图书畅销榜。他说:“最近流行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这听上去似乎是一种盲从,但群众的眼光总是雪亮的,如果不接触最近热门的书,与朋友之间也没什么共同语言了。而且,最近畅销的书籍并不都是一些无病呻吟的青春言情小说,一些经典书籍常登榜首。另外,在一些书店的图书畅销榜上,也能发现一些好书。当然,这些排行榜都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阅读立法是国际通行做法

      为了使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事实上,各国政府推行的全民阅读战略方兴未艾。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日本的《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俄罗斯的《民族阅读大纲》(2012)等,都以立法形式保障国民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一些国家还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英国设有“图书信托基金会”,德国设有“促进阅读基金会”,日本设有“读书协会”及“儿童梦想基金会”,美国设有“国家艺术基金会”等。

      教你几招爱上读书

      老师说 有个妈妈抱怨孩子不爱读书 可是家里只有几张报纸

      1.培养阅读兴趣要从婴幼儿开始

      曾经编著过《沈从文评书八十年》、《名家图说红楼梦人物》等图书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王翠艳,是一名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她告诉记者,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等到读大学时,甚至是工作后再培养是收效甚微的。另外,父母也要做好榜样,如果父母是手不释卷的人,孩子出于模仿的本能也会去看书的。

      2.推荐书籍要注意男女有别

      在微博上很红的网友“@我们1班”真名叫王颖,是宁波华天小学的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但是她对学生的关爱却并不寻常,当大部分老师都关心学生的分数时,她更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谈起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她有自己的一套经验。

      她说,现在的校园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太偏向于女性了,教材里随处可见的是对亲情的赞美,对友谊的赞美,这些女性题材的课文,其实并不是很受男生欢迎。他们更喜欢那些科幻的,或是充满力量的、悬疑的课外作品。给男生推荐的书籍,可以是动物系列,如《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或《西顿动物故事全集》,也可以是幻想小说,比如《女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等,还可以是冒险侦探小说,像《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就很受学生欢迎。

      3.布置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

      王颖说,她曾去过一个学生家家访,进门后只看到餐桌上摆着几张报纸,除此以外,家长房间里没有一本书。这位家长一直向我抱怨孩子如何如何的对读书没有兴趣,我提醒他,家里呈现出这样荒漠化的文化环境,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再正常不过的。

      想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个便于阅读的硬件环境。父母还要舍得在经济和情感上下成本。现在的儿童图书确实不便宜,可以选择在网店上买书,或者带孩子去图书馆借阅,去一些童书机构租借图书,或者和孩子的同学家庭组建一个小小的图书流动站,努力开拓图书资源。

      在读完以后,和孩子聊书也是很重要的。在这种聊天中,家长要适时地懂得装傻,用自己的不解来鼓励孩子的发言,这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4.让年轻人在阅读时思考

      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曾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当下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

      有一位中学生受访时称,他喜欢看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玄幻小说和校园青春读物,还会和要好的同学讨论情节。相反,他觉得一般名著的语言都很艰涩,内容无趣而枯燥,“很没意思”,“读这些东西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水平”。

      王翠艳说,很多人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时间被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据了,即便阅读也是碎片化的。其实,通过纸媒和新媒体都可以达到阅读效果,只是要让他们像阅读传统的书本一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王翠艳说,网络阅读不费脑子,更具有消遣和放松的属性。所以,让年轻人爱上阅读,首先要唤起他们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热爱思考的内在需要。

      大师说  易中天:读书只为享受

      易中天:翻着翻着眼睛一亮最好

      读书不能抱太多功利的目的。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旅游,有的人目的性很强,到个地方拍个照片,就回来了,但真正问他景色,他又说不出来。而读书是散步,随性而动,哪里景色好就多看几眼。会读书的人都是翻着看的,翻着翻着突然眼睛一亮,就会仔细读了,这样的读书状态最好。记住,没有什么书是必读的,读书只是为了享受。

      阎崇年:看古籍和现代经典小说

      大家都很忙,不可能什么书都看,我的建议是可以看些古籍,如经史子集的经、《大学》、《史记》、《道德》,古书都不长,几百字,几千字,慢慢读,能读出很多味道来。除了古籍,也可以看些现代经典小说,比如说诺贝尔奖得主、茅盾奖得主的作品。

      曹景行:不要小看小学生的理解力

      不管阅读形式怎么改变,问题还在于看什么,认认真真读经典占了多大的比例。他提倡小学生应该提早看经典作品,中学大学阶段更是应该大量阅读,以此形成自己的文化水平,“我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时,就看了繁体、直排的《水浒传》,完全看得懂。不要小看小学生的理解力,要给他们看经典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