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与阅读相伴,无论是结绳记事还是甲骨刻字,无论是青灯黄卷还是红袖添香,无论是闭门读书还是网上走马……阅读与人须臾未离。为了纪念这份难得的亲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而宁波全民读书月也于日前启动,100多项活动的内核都与阅读有关。
全民阅读,本报就先从畅销和经典说起……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每天似乎都在看,用手机看微博、看小说、看信息……看太多了,但又似乎总少了点什么,一年下来只有“阅”而缺少了“读”的过程?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公布的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18至70周岁)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国民报纸阅读率为58.2%,比2011年的63.1%下降了4.9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5.2%,比2011年的41.3%上升了3.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
也许,用百分比来表达,会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那我们现在将此换算为平均阅读册数——也就是说,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4.39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是77.20期(份)和6.56期(份),电子书阅读量是2.35本。
很有可能,在部分读者眼里,4.39本的人均纸质书阅读数量并不算少,但是这个数字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和美国的7本。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在我国每年出版的近40万种的出书品种“大背景下”,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对于自己的阅读量,2012年我国国民仅有1.3%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大,53.1%的国民则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
如此看来,读书对于国人来说还仅仅是在路上。
不过,记者从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馆长颜务林处了解到,宁波市民借书证持证率超过10%,而全国持证率仅为1.26%。“从这个数据来看,宁波市民还是喜欢读书的。宁波的名片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第一个字就是书,宁波人还是有底气这么说的。”颜务林表示,宁波市民呈现出了功利性阅读和休闲阅读兼顾的特色,“而且经济类图书的借阅量也比较大,这跟宁波商业发达表现一致。”
在过去几年,莫言几乎没有在“我最喜爱的十大作家”排名中出现过,但是在去年,莫言“一不小心”上了榜,还“一不小心”成了状元。跟莫言一起上榜的,还有金庸、鲁迅、韩寒、琼瑶、老舍、郭敬明、曹雪芹、巴金和冰心。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去年“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天龙八部》、《红高粱》、《蛙》、《围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丰乳肥臀》,其中有三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莫言。
这当然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无关系,“如是看来,怎样利用契机吸引更多人读书非常重要。”一位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
契机,“当然可以是‘天上掉下来的’,也可以是‘炒作’起来的。”这位内部人士说,“而这也是畅销的秘密。”
他告诉记者,一部小说与影视作品互相借力这已经不稀奇了,“畅销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使得影视剧天生就拥有了一定的观众群体,而影视作品的播映也能够再次带热图书销售。”他说,如果宣传到位、封面和腰封设计精美,“再有一些名人、明星推荐,这书热卖当然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该人士坦言,畅销书的畅销与运作不无关系。“运作也就是策划,图书策划非常全面,从选题到内容,从内外包装到渠道策略和营销宣传。当然,这些策划有些是跟着读者需求走的,也有是领着读者走的。”他介绍说,内容策划要紧紧跟着读者需求,而包装策划则要吸引读者注意和满足读者审美需求,“至于渠道策略,这个就是说书是一次就满足了渠道的需求量,还是制造渠道轻度饥渴。”
虽然“我最喜爱的十本书”中基本上都是畅销书和经典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畅销书似乎成了主流,更多的读者选择跟着畅销书榜买书。这个“榜”是怎么来的?“这,不能说。”该业内人士对此讳莫如深。
选择,畅销还是经典?
虽然不能说畅销书都是炒作的结果,但不少书的确是受到了读者的追捧。那么,畅销书就一定是好书吗?著名出版家俞晓群就曾表示:“我们从西方引进了畅销书概念,但希望除了畅销书之外还有‘好书’概念。”
对于选择畅销还是经典,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作家,他们各有见解。
●经典派
蔡康永(作品《爱情短信:遇见未知的恋人》):个人癖好,建议少读你感到熟悉或安逸的内容,因为你熟悉或安逸的阅读内容,只是重复我们原来的世界。
岳南(作品《南渡北归》):从营养学角度考虑,当然还是读经典好,畅销书确实没什么营养。但现在社会脚步太快了,物化太激烈了,每个人都想着挣钱购房购物什么的,所以在这样的心态和环境下,读经典就会感到很累,营养也不会吸取很多。既然如此,读点畅销书也是好的,至少比不读书要好得多。
张德芬(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畅销书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内容,也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由于科技发达,经济富裕,现代人离自己的内心愈来愈遥远。经典书还是比较能够沉淀人心的,比较充实、有内涵,我个人还是鼓励大家多读经典。
●中立派
袁腾飞(作品《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系列):我是这样一种看法,首先,专家是谁认定的、哪方面的专家、什么人算专家?不是看见“专家”两个字我们就要心生敬畏。其次,什么书算经典?拿历史书来说,大部头的历史书只会玩概念,比如什么叫“海禁政策”、什么叫“闭关锁国”、什么叫“重农抑商”,难道只有写概念的东西才叫经典吗?把历史讲深了不是本事,讲得深入浅出让大家明白才是本事。所以这句话理论上没有错,应该多读经典,但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书算经典。另外,畅销书也不是都没营养。我认为,经典要读,畅销书也要读,只要能获取知识,都是好书。
桐华(作品《长相思》、《最美的时光》):“古来圣贤皆寂寞”。当一个人的才华与思考高于大众太多,能欣赏的人肯定就会少,但他们的才思和智慧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大部分畅销书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能被更多人接受。当然,畅销的通俗读物就类似于流行歌曲,是有时效性的。用言情小说举例,在二十年前,那个绝没有网络文字的时代,有很多我们这代人视为经典的言情小说,但到了今天,还有几个人还记得呢?那一批的言情作者只有琼瑶还在活跃。
不过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记忆,就如现在的少年少女们肯定不会理解我们这代人对俏黄蓉翁美玲、楚香帅郑少秋那些人的美好记忆,但我相信我们这代人会保留关于他们的美好记忆。
●畅销派
于丹(作品《心得》):畅销书是读者自己花钱买的真正有兴趣读的书,从这个角度看,畅销书的阅读就是一种不抱功利目的的无用的阅读。今天是一个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很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畅销书的数量和种类多了,我认为是对人们文化权利的一种尊重。我觉得不要把畅销书和经典完全对立起来。一本书之所以能够在今天成为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的文化价值含量很高,但它对今人的阅读可能是有困难的,因为和畅销书相比,经典的阅读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和文化成本可能更高。阅读应更多地给人以快乐和愉悦。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畅销当然不是书的罪过,许多畅销书后来也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经典,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上世纪30年代张恨水等“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以及张爱玲的小说等。还有一部分曾经的畅销书,它们在现在的大众文化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是否可能成为经典,似乎还有待时间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