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专家解读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任何角度看它都很亲切
  • 阅读:
  • 时间:2013-04-14 14:21
  • 来源:宁波晚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顾嘉懿
  •   为配合正在展出的“千年重光———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特展,宁波博物馆昨天特邀青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举行讲座,为市民解读“青州龙兴寺及其造像艺术”,让人们在观展的同时,对展出文物的历史背景以及佛像艺术的欣赏窍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青州为何埋藏这么多佛像?

      山东青州历史悠久,东汉至三国时期,青州已发展得很繁荣,东晋时还一度成为国都。

      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大兴土木,营建寺庙,屡次更名的龙兴寺便始建于这个时期。此后800年间,远近闻名,香火繁盛;元末明初,毁于战火。1996年,位于青州市博物馆南邻的龙兴寺遗址意外发现佛教造像,一个面积不到50平方米、深度不到3米的窖藏坑内掩埋佛像400余尊,年代跨度在北魏至北宋的500余年间。

      面对“佛像掩埋真相”的各种猜测,王瑞霞表示,“一种相对可信的解释是金兵入侵时,龙兴寺受到严重冲击,僧侣散尽,造像被埋”,“这种掩埋佛像、起塔供养的做法在寺院史上屡见不鲜。”

      龙兴寺窖藏佛像有何特殊性?

      “很多人说龙兴寺佛像最迷人之处是它含蓄的微笑,表现为嘴角微微上翘、内凹。从北魏中期、晚期的丹凤眼到北齐时期双目低垂、表情静穆的佛像,从任何角度去看都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早期像是在和你交流,后期像是在听你诉说。”在王瑞霞看来,这些龙兴寺佛像造像在线条运用、传情达意、塑绘结合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挺拔、秀美、又不失健美”,不愧“东方艺术史的杰作”。

      “龙门、敦煌的佛像因为露天以及一些人为原因被破坏过,龙兴寺窖藏佛像虽然是被打碎后掩埋的,但因一直在地下反而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王瑞霞解释,“比如佛身的彩绘保存完好,鲜艳、古朴,相对完整;贴金保存完好,这个特点在现存佛像造像群中也相当少见。”

      佛像造型工艺从“海上丝路”传入?

      在出土的400余尊佛像中,有一尊北齐佛像与印度萨尔那特考古博物馆藏的5世纪佛陀立像极为相似,于是产生了人们对龙兴寺窖藏佛像造型工艺传播途径的诸多猜测。许多人相信因青州地处山东半岛,故工艺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可能性比较大,王瑞霞也认同这种观点。“但因为东南沿海一带出土造像比较少,所以这整个传播途径的确立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发掘”。

      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仍意犹未尽,他们纷纷回到展厅再看一遍佛像,以印证专家所说的细节,试着在这窖藏千年的佛像面前读出更多的东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