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千岁保国寺 还有多少谜未曾解开[图]
  • 阅读:
  • 时间:2013-04-10 08:59
  • 来源:现代金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耿晶
  •   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一座木结构寺院在宁波江北区的灵山拔地而起。时光飞逝,白云苍狗,而这座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依然完整地坐落在灵山,俯瞰今昔。今年,这座被称为江南一绝的古建筑瑰宝迎来了它的千岁之喜——

    千岁保国寺 还有多少谜未曾解开

      1954年8月3日,在宁波市江北区一座叫灵山的小路上,来了三位学生模样的人,他们是正在南京工学院学习的戚德耀、窦学智和方长源,这一次,他们是来宁波进行浙东民居和古建筑调查的。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将他们浑身浇了个透湿,正当他们为寻找避雨的地方发愁时,一座破旧的寺庙出现在他们面前。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推开大门的同时,一个被岁月尘封了近千年的秘密被打开了……

      这座有着复杂的斗拱、粗大的瓜棱柱、漂亮的镂空藻井的寺庙就是今天的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保国寺占地约1.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大殿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1961年,它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国寺一起进入这个保护名单的古建筑还有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和拉萨的布达拉宫。

      是《营造法式》的样本

      保国寺建造的确切年代是宋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

      说保国寺是一座风格特异、巧夺天工的建筑,完全不为过,作为整座寺院主要建筑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气势相当雄伟。奇妙的是,全部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充分运用了榫卯结构,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榫卯结构是中国木建筑结构中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形式,通常是在相连接的两个或几个构建上采用一种凹凸方式使其结合在一起,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在《保国寺的价值与地位》一文中曾提到,“宋代有一本书叫《营造法式》,是公元1103年编成的一部官方向地方发布的典籍。现在反过来看,在浙江地区的保国寺做法,跟《营造法式》很像,也只有保国寺大殿反映了最多《营造法式》记载的内容,这说明《营造法式》吸收了浙江的做法。”

      然而,保国寺让诸多业内人士惊叹的不止于此——按照一般常识,即使是在正常条件下,木结构建筑一般在60年左右就开始颓败、损毁,而保国寺大殿却已历经了千年。

      鸟虫不栖、蜘蛛不结网

      在保国寺诸多神秘现象之中,“鸟不入、虫不蛀、蜘蛛不结网”最为普通老百姓所关注,而造成这一神秘现象的原因至今为谜。早前,有相关部门曾对保国寺做过几次试验,他们曾把蜘蛛放进保国寺大殿,然而十天半个月之后去查,发现在殿堂结构里就是没有发现蜘蛛结网。“但离开了殿堂的结构,跟外部的交接处就能发现小小的网。”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一般来说,木结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潮湿和虫蛀,然而保国寺却鸟不栖虫不蛀蜘蛛不结网,甚至大殿梁上连灰尘都没有。那么,这些现象与保国寺大殿能够保存千年之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1975年,在对保国寺大殿进行维修时,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木材里有一股刺激性香味,经过对木材的鉴定发现,原来保国寺大殿所用的材料是一种名贵的木材——黄桧木。据悉,黄桧是一种大型乔木,树龄可达2000年之久,由于它生长时间长,木材细致坚实有较好的韧性恢复力,并且,它含有的特殊香味也具有除虫杀菌的功效。

      但木材说很快就遭到了不少质疑。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一个问题是,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保国寺的这些木头还留存着多少气味?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山西省也有一座古建筑,它就是采用这种斗拱结构和黄桧木作材料的,但那座建筑不仅有许多灰尘还有许多蜘蛛网。”

      除了材料说之外,还有一种“空气流通说”。

      保国寺大殿除了门窗之外,在大殿的上层还有许多采光口和通风口,而那些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层层相贴的斗拱结构又形成了一个别致的风道。这些风道在大殿上产生一种回旋气流,这不但使得梁上不容易积存灰尘,而且还可能产生了一种类似超声波的声波,使飞鸟不敢接近。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馆员曾楠说:“这个声波可能对鸟兽虫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它们不栖。”

      保国寺大殿柱子是斜的

      “保国寺大殿隐藏着许多超凡的大智慧。”曾楠这样告诉记者,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不仅充分考虑了实用价值,还满足了人们对空间的审美需求。“大木作制藻井的位置在殿的前侧。”曾楠说,藻井这种形式在我国古建筑里很常见,“不同的是保国寺的藻井做法采用的是大木作制,一般的藻井做法都是小木作制。小木作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装修,只是起装修的作用,而保国寺用大木作制则是像结构一样。”

      此外,保国寺大殿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几根柱子是斜的,整个大殿都微微向后歪着。

      那么,这些歪斜的柱子是地理沉降造成的还是在建设之初的有意设计呢?

      曾楠用小板凳举例说,“我们家里的小板凳四个脚也不是完全垂直的,而是向中间倾斜。这些可能柱子本身就是歪的,也就是在建造时把它故意做成倾斜状,这样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承载更大的受力,增加整体木构架的内聚力。”据悉,这在《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也就是侧脚,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一种做法。

      除了这个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四个柱子倾斜是后天造成的。

      曾楠告诉记者:“原来北宋建造时柱子是垂直的,到清代遭受了一次风灾,可能是这次风灾使得柱子发生倾斜,尽管随后进行了多次大修,但仍然没能完全改变柱子倾斜的现状。不过从目前的监测情况来看,大殿整体结构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