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中国大运河被划分为十大河段,即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和中河段。这其中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条大运河,即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以北京、杭州为起止点的京杭大运河;由宁波入海并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的浙东运河。中国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35座城市,自北向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被认为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而且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大运河宁波段所在的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宁波市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位于三个独立的遗产区,其中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系以河道的形式申报,宁波三江口则以代表遗产点即庆安会馆申报,因而被简称为“二段一点”。
今年7、8月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将派专家对中国大运河的遗产段(点)进行现场评估考察。明年6、7月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将对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进行最终表决。
倘若一切顺利的话,中国大运河极有可能成为继法国的米迪运河、比利时的中央运河、加拿大的里多运河、英国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的17世纪运河环形区域后,第6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运河。这也将是宁波市可以期待的首个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成为港城宁波一张靓丽而厚重的世界级文化名片。
需要说明的是,“二段一点”是在我市数以百计的运河水利设施基础上,根据遗产段(点)的运河水利价值大小筛选而成。那些暂未列入申遗名单的部分重要遗产段(点),将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格保护。
庆安会馆
慈江大闸
余姚马渚西横河闸
丈亭老街
宁波三江口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滨江西兴码头,经萧山、绍兴、宁波至镇海口出海,全长239公里,沟通钱塘江与甬江之间的宁绍平原东西向水系,是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宁波市境内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的“浙东运河”河道共计两段,均属于运河水工遗存。
第一段为“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又称虞余运河,起于绍兴上虞百官街道赵家村曹娥江边,止于宁波余姚斗门即虞余运河与姚江相交处。这段运河总里程长约25公里,最终汇入姚江干流。其中,流经宁波市境内的河道被称为虞余运河马渚段,起于长坝闸,由马渚横河、湖塘江、马渚中河等河道组成,历史上曾分布有桥梁、纤道、堰坝、斗门、碶闸、渡口、仓库、会馆等一批水利配套设施。
浙东运河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山阴故水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浙东运河中的上虞———余姚段始建于宋代,充分利用了江南地区多湖泊沼泽的有利条件,通过长期整治逐渐形成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运河。上虞———余姚段运河作为沟通曹娥江和姚江的一条重要河段,对运河沿岸城镇、村落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浙东运河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者。这段运河至今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一条使用至今的繁忙航道,且运河两岸村镇至今大多保留着沿河布局的风貌。
列入大运河申遗文本第二段运河的是“浙东运河宁波段”,它起于水陆交通重镇余姚丈亭的三江口,沿基本人工化的慈江河道至江南古县城慈城,再向南经刹子港,止于小西坝与姚江连接处,总里程约23公里。
古代往来绍兴、宁波两地的内河船舶抗风浪能力有限,因此经常出现文献所称的“乘潮多风险,故舟行每由小江,小江即后江也”现象。这里的“小江”指的是慈江,也称里江、丈亭江。也就是说,船只走水路往返绍兴、余姚、鄞县和镇海等地,大多因受潮汐的影响,趋利避害不走前江即丈亭以东姚江自然河段,而是改走以人工运河为主的河道慈江、中大河和刹子港。
慈江、中大河、刹子港等运河河道与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一样,也是开凿于浙东运河的黄金时期宋代。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为了避免潮汐影响,宁波地方官吏组织人力,在原有天然河道基础上进行疏浚开挖,开通了慈江———中大河航道,于是到达镇海口的路径多了一条相对安全的河道。这也意味着船只过丈亭以东河道,可以选择不经过姚江、甬江这两大潮汐江入海。刹子港又称刹子浦,长约4公里,是沟通慈江和姚江的一条直河,由宋丞相制使吴潜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买民田开挖而成。当年还在刹子港的南端建有一座小西坝,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对接,船只拖过大西坝后便可经由便捷通道西塘河直接进入宁波府城。
关于浙东运河宁波段的走向、沿线重要节点和运河设施带给人们的便利,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中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称“前江,县南十五里。源出余姚县太平山,流为姚江,入县境,至丈亭渡分为二:一由车厩渡历县南十五里之赭山渡,又东十余里,即鄞县之西渡也。一由丈亭北折而东,贯县城中,出东郭,抵县东南十五里之茅洲闸。又东南流七里,为化纸闸,而入定海县境。宋宝祐五年,制使吴潜于县东南五里夹田桥,引流导江,凡十余里,为沾溉之利。一名管山江,合流入鄞县界,亦谓之慈溪江。又有新堰,在县东南十二里,亦宋吴潜所建,堰下之田,不患斥卤,舟楫往来下江者胥利焉”。
至于浙东运河宁波段及周边城镇、运河码头、市场贸易的繁荣情况,在朝鲜人崔溥所著《漂海录》中有着明确记录。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崔溥所在船只遭遇风暴,他和同船40余人从朝鲜济州岛漂到浙东沿海,后来沿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被护送至京城,他称当时的浙东运河“江之两岸,市肆、舸舰纷集如云”。市井繁华的程度,今人可以由此想像。陆游的《发丈亭》、王淮的《丈亭渡》、郑溱的《舟次丈亭》、董沅的《夜泊慈江》等描写丈亭、慈江的诗歌,记载了诗人航行于浙东运河宁波段时的内心感受和周边景物,是大运河留给世人的一份宝贵文学遗产。
宁波市列入大运河申遗正式文本的遗产点共一处,即位于宁波市区三江口的庆安会馆,属于运河附属遗存。
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今宁波)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标志着宁波城建城的开端。自唐代至近代,宁波港的位置一直位于三江口一带。三江口是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即中国大运河的终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港城明州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以至于出现了“海外杂国、贾船交至”的盛况,与扬州、广州并列成为我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率先对外开放。
从地理上讲,中国大运河北至北京、南至杭州、西至洛阳、东至宁波。这里的“东至宁波”可以理解为大运河的东端就在宁波的三江口。因为浙东运河在宋代全线贯通后,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在三江口直接换乘抗风浪性能较好的海船经甬江口出海。同样,那些从闽广等地甚至日本、朝鲜半岛驶来的海船,在宁波三江口停泊后,一般需换乘内河船只,经浙东运河至绍兴、杭州,并与京杭大运河对接,直达扬州、北京等大城市。
依托宁波港优越的地理环境,来甬的各地商人相继开设商号,打造船舶,贩运南北货,并逐渐形成了南北号两大商业船帮。庆安会馆在其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甬埠行驶北洋的舶商组织修建,是我国“八大天后宫”之一和浙江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天后宫。作为漕粮及南北贸易河海联运的主要管理和服务设施,庆安会馆是联络船商乡情和娱乐、集会、议事的公共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咸丰四年(1854年),商人们在庆安会馆集议作出购买宝顺轮护送商船的决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引进的第一艘机动船,开创了中国航运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
庆安会馆不仅是大运河的管理设施,同时也是祀神的庙宇,供奉着航海保护神妈祖,因此又被称作“天后宫”。处在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两条线路重要节点上的庆安会馆,自然容易受到外来风俗如闽南妈祖信仰的影响。同时,庆安会馆又通过这个平台将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
庆安会馆现保存完好,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构造独特,工艺精湛。馆内建筑装饰大多采用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宁波传统工艺,堪称地方工艺的宝库,尤其是祭祀妈祖和行业聚会时演戏用的双戏台在国内更是罕见,现作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大运河是一条黄金大通道,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漕粮运输、南北物资集散、交通往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运河带来了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对沿岸地区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大运河的兴建与繁荣和朝廷息息相关。以浙东运河为例,北宋时期自萧山至宁波的水道全线贯通,成为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随着南宋定都杭州,政府加大了对浙东运河的投入,于是通航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元明清时期政府对运河时有修缮,以维持航运功能。现存的各类运河水利设施年代跨度大,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遗产为主,大运河成为了解地方水利、航运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这些基本上也是所有运河城市的共同特征。
此外,宁波的大运河还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宁波市境内的甬江以及姚江大闸建成之前的姚江均是天然潮汐江,潮起潮落,导致江河水位涨落难以确定,而且河道曲折多变,这些都不利于日常航运。于是,大运河宁波段在2000多年的治理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的运河特征,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潮汐江航道与避潮航道复线并存,人工运河与自然河道有机连接,这明显区别于其他运河申遗城市。因此,专家们将宁波运河的特点概括为“天工人巧,各居其半”。通过开挖人工河道保障了航运的安全可靠,同时又立足于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地形,合理利用城乡内外的天然水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运河水利工程的财力耗费,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可见宋代时期宁波先民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水利、潮汐和航运等技术,同时也体现出运河线路规划的科学性,这是大运河宁波段对中国运河水利发展的一大贡献,使得浙东运河相对于大运河其他河段来说是航行最安全、运行最稳定的一段运河。列入大运河申遗正式文本的虞余运河、慈江、刹子港这些成熟的运河河道就是这类河道最突出的代表。
宁波是浙东运河末端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终点。因宁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使得大运河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方的水上通道,也是连接世界的大通道。以“二段一点”为代表的大运河宁波段,是沟通江南经济腹地,进行河海联运的优良水道,它把传统意义上的陆上贸易线路,通过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向海洋延伸。历史上慈溪烧制的越窑青瓷通过大运河进入海上丝绸之路起航港———宁波,并被转运往世界各地。当年徽茶在安徽屯溪集中后,经浙东运河可“一水直达”宁波港,占了宁波口岸出口茶叶的五分之三。
浙东运河不仅是古代中外物质交流的一大通道,而且还是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因为一条大运河,宁波成为中原文化与浙东文化融合的地方,改变了宁波长期以来偏处一隅的封闭状态。与此同时,浙东运河宁波段也是古代朝鲜半岛及日本使臣、僧侣来华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唐宋以来,由于杭州湾和长江口的浅滩和潮汐影响,来自日本、高丽等国的商贾、僧人大多选择走海路从明州登陆,并由浙东运河这条水路捷径进入大运河杭州段,然后北上沿京杭大运河进入中原地区。明州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朝廷指定的专通日本、高丽的著名港口。元至正《四明续志》称南宋庆元年间,“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唯明州一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大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相似,流经宁波的浙东运河原有的通航功能已逐渐弱化,主要功能转为生态、灌溉和行洪。不过,这不影响我们对大运河宁波段的历史价值和重要影响力的评价。
2008年6月,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浙江调研组来宁波调研,充分肯定了浙东运河宁波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8年9月,宁波市政府、市政协应邀参加了在江苏淮安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暨大运河保护高峰论坛”,宁波加入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在专家层面得到基本肯定。
2008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政府商定后,正式宣布将浙东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宁波名列其中。
2008年11月,宁波市第一阶段大运河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展开。
2008年12月,宁波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大运河(宁波段)保护与申遗领导小组,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2009年3月,大运河宁波段遗产资源专项普查工作全部结束,系统调查了包括姚江、甬江及其主要支流在内的大运河宁波段河道本体情况及其周边环境。
2010年2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将“积极参与中国大运河申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8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大运河宁波段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遴选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2010年12月8日,大运河申遗办、中国文物学会、宁波市政协联合举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宁波论坛”,会上一致通过《宁波共识》。
2011年5月,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初步确定首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包括宁波永丰库遗址、庆安会馆、水则碑在内的浙江14个遗产点被选入“立即列入项目”。
2011年12月,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讲述大运河(宁波段)的故事”征文活动。
2012年9月13日,宁波市副市长张明华率队赴江北、余姚、海曙、鄞州等地,对大运河宁波段申遗点段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
2012年9月,包括宁波市在内的35个大运河联合申遗城市在扬州共同签署《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承诺共同协作联合保护运河遗产。
2013年1月底,包括大运河宁波段“二段一点”在内的《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图片和部分文字资料由大运河宁波段保护与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