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乡村小剧团登上省城大舞台
    农村“种”文化,结出文明果[图]
  • 阅读:
  • 时间:2013-02-25 09:20
  • 来源:宁波晚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胡菲 王维薇 郑拓
  • 瞧这精气神。

    表演前再检查一遍。

      从2008年开始,我市积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热切期盼,广泛深入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所谓“种”文化,说的是农民群众像种庄稼一样,普遍、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5年来,我市已形成了“种”文化活动的常态机制,演出有补助,城里老师送去专业的辅导。“种”下的文化种子,正在甬城每一角落里结出文明的果实……

      乡村小剧团  登上省城大舞台

      “你们的节目太好看了,唱腔、服装、道具都很专业。啥时候再演几场吧。”这几天,鄞州区横溪镇上任村村民任建洋每天都能接到类似的电话,打电话的既有本村村民,也有附近村的村民。
      67岁的任建洋是横溪百合戏曲综艺团的团长,从正月初十开始,这个剧团在横溪文体中心一连演了5天,每天内容不重样,不仅有经典越剧大戏,还有甬剧、独唱、京剧等其他节目,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
      对于百合戏曲综艺团的40多名团员来说,到乡镇演出已是家常事,他们还登上过省城大舞台。在横溪镇,像百合戏曲综艺团这样的民间文艺团队有65个,他们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可以说村村有戏听,处处锣鼓响。”横溪镇文化站站长梁丽芬介绍,除了各村的活动外,镇影剧院也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演出,“这些演出全部免费向村民发票。”
      百合戏曲综艺团的前身是上任越剧团,是由上任村一批热爱越剧的村民自发组织的。“2001年前后,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晚上很多人没有事干就打麻将。”任建洋说,自己是个戏迷,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召集了一批有同样爱好的村民,排练一些越剧选段。“没想到,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慢慢地从排折子戏直到整台大戏。”任建洋回忆起往事,当时剧团缺乏资金,全靠团员个人出资。“幸好从2007年开始,镇里、区里都给了我们不少扶持,剧团开始壮大。” 
      据了解,鄞州每年都安排上百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业余团队等级评定、专项经费补助奖励、菜单式免费培训等多项措施,培育壮大了民间特色文艺团队。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1000余支,经常活跃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的大剧院中,甚至跨出国门赴韩国演出。
      点点鼠标,就能找到合适的老师
      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除资金外,最缺的是专业的指导。对这一点,江北区庄桥街道联群村的村支书朱国平深有感触。“我们村的村民热爱跳舞,一开始就是几个会跳的教不会跳的,舞步不齐,舞姿也不好看。后来,区文化宫的专业老师每周都下到村子里教跳舞,没几次,这舞蹈看着就不一样了。”
      慈溪市龙山镇施公山村村民表演的《龙腾狮跃》在去年举行的第四届宁波市“种”文化展演活动中大放异彩。“这都是城里老师辅导的功劳。”参加表演的村民罗利林说,每周六,城里的老师就到村子里来辅导,还根据村民的特点编排节目,“他们一点拨,我们的表演更从容也更有表现力了。”
      不仅老师送专业辅导下乡,从去年开始,我市还设立了网上特约辅导机制,建立了宁波市基层文化辅导老师专家库,提供辅导老师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等相关信息,开设“群星课堂”、专家特约辅导等项目。村民只要点点鼠标,就能找到合适的老师下乡辅导,量身定制“文化食粮”。

      “种”文化,种出一批村落文化品牌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自2008年9月在江北庄桥成功举办首场农村“种”文化展演至今,我市“种”文化活动将文化的种子传播到甬城的田间地头,让当地的农村老百姓尝到了文化的“甜头”。
      江北区的“田园城市大舞台”、镇海区的“雄镇大舞台”、鄞州区的“星光大舞台”、北仑区的“海享大舞台”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项目给农民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艺的阵地;“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读书节”、民间艺术大巡演等群众文化活动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涌现出如余姚梁弄镇的农民诗社、慈溪市桥头镇的农民读书会、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林家村的桃花笔会等一批既富有乡土气息、农村特色,又具有先进文化内涵的村落文化品牌。宁海县的评调、象山县的渔鼓、镇海的澥浦船鼓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几年来,我市组织开展基层文体团队、文体骨干培训辅导3000多场次,开展基层“文化走亲”活动1600多场次,全市有5320多支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
      广播电视村村通、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惠民工程也让农民得到实惠。近3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建成了镇(乡)级文化活动中心140多个,村落文化宫(农民会所)1600多个,为基层农村开展“种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大家谈

      江幼珍(江北区庄桥街道西卫桥村村民):我参加了村里的锣鼓队,身体更好了,每天心情舒畅,生活很有滋味。
      王蓉蓉(慈溪市观海卫镇大岐山村村民):现在不出村,就能有戏看,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了。
      战略兵王(网友):乡土人才就是栽种乡土文化的种子。随着农村文化土壤越来越肥沃,只要建立一套“选种、育种”的科学机制,文化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
      蓝天小沫(网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应“细水长流”。

      文明漫话

      农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钱袋子”鼓了,富而思乐,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种”文化,让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创造文化的主人公,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发广大农村“文化人”的活力,让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基层。“种”文化种下的是快乐,收获的是文明。它不仅丰富了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农民变得快乐自信,让农村变得和谐文明。这种根植于农村的文化才是农民所需所爱、喜闻乐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