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运河城市·宁波·4】半浦古渡的前世今生[图]
  • 阅读:
  • 时间:2013-12-19 09:37
  • 来源:中国文化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
  • 半浦古渡

      运河两岸历史上分布着众多古渡,如丈亭渡、河姆渡、城山渡、邵家渡。这些渡口是大运河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名存实亡,如青林渡,有的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如半浦古渡。半浦古渡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最南端,濒临姚江。凭借四通八达的运河,半浦古渡的触角延伸至浙东大地。从这方古渡起航,往东不远处即小西坝,过小西坝就是刹子港、慈江,经此可至慈溪县城、余姚、绍兴,经大西坝则是进入宁波府城的水路捷径——西塘河。

      半浦渡口古称“鹳浦古渡”,想必渡口曾引来无数鹳鸟,或在水边栖居,或飞翔空中,或鸣唱其间,多么富有田园情趣。半浦古渡始创于何朝何代,已不得而知。不过,郑氏家族捐田造渡,在晚清时候就有记载。半浦对岸的渡亭内立着一通清代《义渡碑示》,显示道光末年郑氏家族中人禀呈官府,称郑氏宗族世居半浦,南首有渡口为鄞慈往来要津,族人郑君选、郑名臣等此前发起捐资兴造渡船,但因经费不足,几经废弛。后在举人郑芬、郑一夔努力下,义渡逐渐恢复。咸丰元年(1851年),郑氏打造了三艘渡船,雇工分撑,昼夜轮流以利行商往来,并重筑南北两岸埠头、船夫住屋和夜航引渡的天灯。既然系义渡,当然不收渡资。至今仍保留的渡亭、石柱天灯和石阶,昭示着古渡口往日的热闹。穿梭于半浦和高桥的小渡船仍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在水声、桨声的背后,尚有不绝于耳的读书声徘徊在历史的时空。《四明谈助》称半浦“有郑氏世家,藏书最富”。除丰富的家藏之外,郑氏还是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数万卷藏书的继承者。郑氏的藏书楼始建于康熙年间,最多时藏书达到5万余卷,可比肩范氏天一阁。有人评价郑氏“收拾南雷书,门墙幸有托”。这从何说起呢?原来郑溱是黄宗羲至交,其子郑梁系黄宗羲弟子,其孙郑性则是再传弟子。郑氏、黄氏两家藏书合并贮存,可谓师传家学的见证。为纪念先祖郑溱和黄宗羲两位老人,郑性把藏书楼命名为“二老阁”。

      渡口是人们上岸歇脚的终点,也是送客远行的起点。古往今来,半浦古渡迎来过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也送别过远涉江湖的半浦子弟。郑氏家族中有一位自称“五岳游人”的读书人,他抛弃功名,来去匆匆,用脚步丈量神州大地,此人便是二老阁主郑性。其子郑中节,遗传了父辈的基因,也好山水之乐。在渡口那杆石柱天灯的注视下,从这里走出不少商界人士,如银行家孙衡甫。孙衡甫发家致富后捐资修建了半浦至慈城的道路,还办起了半浦小学,使穷乡僻壤之处传出了童子们的琅琅书声。这些人从渡口上上下下,拉近了古村与世界的距离。半浦古渡还见证过二老阁藏书晋京的历史时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