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宁波公共文化发展之“我们的节日”不同寻常[图]
  • 阅读:
  • 时间:2012-09-27 08:31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陈朝霞
  • 清明象山风筝比赛

    2011年中秋宁波地方曲艺展演

    2012年元宵活动

      

    鄞州云龙龙舟赛

      【引子】

      丹桂飘香,又是一年中秋将至。毫无疑问,中秋赏月和春节拜年、元宵点灯、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等其他传统节日习俗一样,是百姓欢度佳节最寻常的庆贺方式。

      传统节日在百姓心中的那份特殊情结如影随形,探寻这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中深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就能发现这传统中的“不同寻常”。

      每年除夕,万千游子归心似箭风雪无阻地奔波在回家的路上,淋漓尽致地诠释着春节“团团圆圆”的主题,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年夜饭、拜大年,在浓浓的年味中辞旧迎新,为寻常生活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更寄托着对未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分扫墓、踏青、放风筝、春耕春种,寻根、感恩、尽孝等清明节传统文化在春意盎然中悄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到了端午节,吃粽子、佩香囊、插茱萸、赛龙舟,重温这些温馨的习俗,缅怀几千年前大诗人屈原的忧国情怀,奋进、拼搏、正直、刚毅、爱国等情结已内化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了。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举杯邀明月,体会“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中秋节团圆、和谐的独特文化内涵,在至真至纯的心灵感受中得到升华。

      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空轮回中,这一系列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传统节日,折射出丰富的人文理念,成为中华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与文化记忆的载体。

      毋庸讳言,如今洋节来了,传统节日呈现淡化倾向,这是现代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如何让这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其实,文化传承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中,存在于与时代相连的传承创新中。为孩子讲一个民间传说,让他们学会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家长在言传身教中发挥着传承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吃饺子、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的细微过程不经意成为传承文化重要的一环;琴棋书画、诗歌雅集、女红戏曲、庙会游园……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样让“我们的节日”充满魅力。

      专家指出,只有赋予传统节日与其内涵相适应的形式,让其承载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才能不断焕发活力。为了唤起更多人对节日的文化记忆,近年来,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下通过恢复已经中断多年的民俗节日,挖掘、扶持传统节日元素,培育传统文化的从艺者和欣赏者,形成了一批传统节日活动品牌和众多的民间队伍,使传统节日成为了带动当地文化旅游、打造当地特色文化、抢救保护各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

      细观近年来宁波所走过的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之旅,我们清晰地看到其深入挖掘的丰厚文化内涵,感受其赋予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我们的节日”不同寻常。

      春节 “老底子”过年全民参与

      吹糖人、捏面人、做戏文……从大年初一到十五,这些老城厢的热闹场景定格在许多宁波人的脑海。而今,这些“老底子”过年习俗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2008年底至2009年初,宁波市文化馆、宁波晚报副刊部联合举办的“老底子过年”照片征集活动,让这些旧时过年的民俗风情又回归到百姓生活中了。

      在收到的200余张投稿中,有换春联、贴门神、送春牛图等反映老底子过年的风俗画,也有跑马灯、耍狮舞龙、春节集市及宁波朱金漆木雕和泥金彩漆的果盒、米塑制品、印糕板等老底子过年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用品。当筛选后的代表性照片在宁波晚报副刊及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登出后,立刻吸引了市民的眼球,这些已经消失、正在消失或将要消失的“老底子”过年的民俗生动地展现在市民面前,激发了人们对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灯展无疑是热热闹闹中国年的压轴戏。比如2010年底至2011年初,宁波市文化馆主办了主题为“寻找兔灯艺人,传承传统技艺”的“玉兔迎春”春节元宵兔灯展、剪纸展,展出了四川自贡制灯艺人制作的巨型落地灯组以及宁波有名的剪纸艺人谢才华、张其培、乐翠娣、何贤顺、张蓓琳等创作的近百幅以“兔”为主题的作品,并邀请老艺人现场表演剪纸,市民还参与了内容涉及宁波地名、街名等的“猜灯谜”活动。

      同时,各县(市)、区,各类“老底子”过年活动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今年春节期间在象山影视城,象山各镇乡、街道的17个舞龙队、700余人参加了舞龙大赛,还请来了香港著名导演李国立助阵并为二品龙点朱砂;正月十四晚,石浦渔港举行规模盛大的元宵灯会流光溢彩,盛况空前。

      这些“老底子”过年习俗,不仅增强了传统节日的活力,更让参与其中的人们真正领会和体验到那种既传统久远又迷人执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真谛。

      清明 放飞风筝搭建传承平台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桃红柳绿,万物萌发,扫墓踏青、寒食赐火、打马球、荡秋千、斗鸡、拔河、画蛋等习俗自古有之。古人郊游踏青之时,不忘手把“风筝”扬除“晦气”,应一个“青云直路”的彩头,如今,宁波把“我们的节日———清明放风筝系列活动”做得有声有色。

      2010年3月至4月,“了解传统、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传达祝福”清明风筝系列活动让人印象深刻,活动邀请了专业风筝爱好者走进社区,进行有关风筝制作放飞的培训,并从中选拔出参加清明风筝活动的社区代表队或人选,展出风筝实物;推出有关风筝的征文比赛,让大家倾诉自己与风筝有关的情感体会、生活经历;全市风筝制作高手还相聚老外滩进行风筝制作技艺展示。

      “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2012年3月,来自宁波各县(市)、区的10支代表队带着各色龙鹞风筝亮相象山皇城沙滩,“鹞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小则几十厘米,大则近百米的各式风筝在天空翻腾舒卷、争奇斗艳,为清明节日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放飞风筝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陶醉其中的风筝爱好者如是说。“现在,宁波有了风筝协会,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投身到这项民俗活动中,各个县(市)、区都有拿得出手的风筝作品和叫得响的风筝制作艺人,老艺人也不愁技艺失传了。去年,江北区庄桥镇凭风筝制作技艺被评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放飞风筝”活动点燃了市民对风筝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宁波市非遗传习中心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放飞风筝系列活动”无疑搭建了一座平台,让市民从无意识的参与到有意识的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了清明传统民风民俗与现实社会风情的良好对接,既是一次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又是一次美好情操和时代风貌的彰显。

      端午 女红技艺焕发生机

      端午节男女老少佩戴香囊,长辈为孩童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系上五色绳,寄托着对孩子茁壮成长的美好祝愿,这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同时,这也是一双双民间巧手展示女红技艺的最佳机会。然而,这些传统手工艺制品日渐被现代科技所代替,能手工缝制香包香囊的民间艺人日渐稀少。宁波在端午系列活动中推出的以“挖掘女红传人,弘扬传统技艺”为主题的“传统女红技艺展”等活动便显得意义非凡。

      2009年5月24日至30日,“巧手绣和谐———端午传统女红技艺展”在月湖大方岳第“群星展厅”展出;2010年6月12日,端午“瑞虎纳吉”女红展在天一广场举行。活动中,纺织、缝纫、刺绣等传统工艺得以展示,香袋、肚兜、荷包、虎头鞋、盘纽等宁波传统的金银彩绣作品和民间传统女红作品一展风采,关于女红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工艺流程等图片展及各县(市)、区推荐女红巧手纺纱、刺绣、编织等“现场秀”,更勾起人们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温馨回忆。

      而且,活动先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征集、评选作品,并由公众和专家共同组成初审组评选,选出的优秀作品参加实物展,让传统节日和现代网络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活动挖掘了宁波30多位女红艺人,现在,负责这项活动的宁波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张一清隔三岔五地就能接到热心女红的市民打来的电话,询问何时再举行活动、主题是什么。领了“命题作文”后,大家争相在家自娱自乐。

      女红传承不再是小打小闹,更有甚者把它发展成了小型“产业”。如海曙区月湖街道设立了女红陈列制作室,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成立了“巧娘工作室”,慈溪虎头鞋制作初具规模,女红高手蒋珍奋成立宁波金童工艺品有限公司,把虎头鞋帽等女红专卖店开到了各地。

      显然,宁波的端午系列活动犹如古代习俗与当代文明的生动对话,女红这一传统技艺在与当今生活的碰撞中传承发展,在时代变迁的进程中焕发生机。

      中秋 传统曲艺薪火相传

      中秋节自然离不开月亮,宁波中秋系列活动同样寄情明月,把思古忧今的情怀融入现实生活中。2008年9月,以“明月千里寄相思”为主题,评选出“宁波十大赏月佳景”,这些赏月佳景立刻得到市民的青睐;2009年10月3日,围绕“月是故乡明”的主题,20户新宁波人家庭在天一阁博物馆南园赏桂赏月,欣赏四明南词等宁波传统曲艺,感受第二故乡宁波浓郁的民俗风情;2010年8月至9月,“中秋赏明月,万家庆团圆”祝福短信创意大赛,用现代化的手段重温了“和谐、慈孝、团圆”的中秋主题。

      更让人欣喜的是,宁波中秋系列曲艺活动为传统曲艺提供了尽情展示的舞台,让四明南词、宁波走书、宁波评话、三北小锣书、唱新闻、蛟川走书等响当当的名字有了薪火相传的沃土。

      “宁波没有专业的曲艺团,传统曲艺的传承太难了”,宁波市文化馆文化干部一度非常忧虑,“它需要演员一人身兼多职,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后继人才的培养成为一大难题。”面对严峻的形势,宁波市文化馆做了大量工作:整理资料、出书、出脚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佳节系列曲艺活动是其中的一大亮色。

      每年中秋系列活动中,各种传统曲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为了参演,演员们又是排练,又是创作新作品,着实忙碌了一阵。”宁波市文化馆文化干部对宁波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感到开心,“现在,鄞州区有了专门的宁波走书演出团队并常年在各个乡镇演出,慈溪市坎墩街道凭姚剧的传承获评‘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特别是四明南词的传承之路硕果初现。2001年,四明南词《中华旗袍》夺得全国第11届“群星奖”银奖,刷新了宁波地方曲种近50年来首次参加全国曲艺大赛并获奖的纪录。2008年浙江省戏曲汇演,沉寂多年的四明南词再次亮相,让见多识广的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原主席马来法激动不已。近两年中秋活动中,又涌现了多位新人,爱菊艺校还专门设立了四明南词课程。

      从今年开始,我市每年将在逸夫剧院举办中秋民乐演出专场,伴着头顶一轮圆月,甬城儿女可以听丝竹,共赏月,度过难忘的中秋之夜。

      专家指出:“任何传统都必须与时代相连,让时代接受,让年轻人接受。”培养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也是传统曲艺薪火相传的重要环节,下一步,宁波中秋系列活动又将目标与培养年轻观众连在了一起。

      江北:

      节日庙会弥漫浓浓文化味

      在江北“老外滩”、慈城古镇,节日的“非常庙会”已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庙会为平台,浓浓的文化味弥漫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之中。

      慈城庙会的孔庙“开笔礼”,孝子挑水比赛,补缸、镶嵌、竹编、做风筝、传统年糕制作等民间绝活展示让人目不暇接,舞龙、马灯、越剧、甬剧、空竹等传统文艺演出让人流连忘返。去年,慈城端午节庙会洋溢的浓浓宁波端午民俗风情还吸引了央视“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节目剧组前来拍摄。如今,江北慈城庙会、风筝、面塑、骨木镶嵌、慈城年糕、泥金彩漆等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慈城年糕、泥金彩漆还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鄞州:

      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塘溪镇邹溪庙稻花会、瞻岐镇元宵灯会、云龙镇龙舟邀请赛、鄞江镇它山庙会……鄞州区深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现其独特魅力。

      鄞州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其中邹溪庙稻花会有180多年历史;“十月十它山庙会”源自北宋纪念它山庙神,各村传承的它山龙舞、木偶、腰鼓、武术等让千年古镇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云龙镇龙舟邀请赛更有2000多年历史,1976年云龙镇甲村石秃头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铖上镌刻的“羽人竞渡”图案,佐证着云龙龙舟竞渡的传统,现在云龙龙舟队伍恢复至10个,龙舟竞渡演绎成云龙镇的特色文化。

      宁海:

      前童元宵灯会声名远扬

      在宁海众多的传统节日习俗中,前童古镇“十四夜”元宵灯会成为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前童元宵行会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每年正月十四日下午开始,锣鼓、唢呐和鞭炮声齐鸣,用朱金木雕工艺制作的精美鼓亭、抬阁及秋千浩浩荡荡游走在古镇,忠孝礼义、儒家耕读等内容蕴藏在每一件形式各异的器具中,孩童装扮成古代人物,坐在抬阁上演绎着历史故事。

      2006年,前童鼓亭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童古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称号。前童元宵行会这一古老的民间游艺活动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名扬海内外。

      象山:

      节日凸显浓郁渔文化

      象山拥有源远流长的渔文化历史,渔鼓、渔灯、渔歌、渔曲、渔戏等底蕴深厚的渔文化气息荡漾在节日风情中。

      每年的渔民开洋节、谢洋节,马灯、抬阁、龙灯、船鼓等民间表演齐上阵,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中,祭海、开船、妈祖巡安等活动意蕴深厚,不仅成为渔民的狂欢节,也成为中国特色的海洋节日。

      2005年,象山石浦渔港古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称号。2008年,象山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称号。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石浦—富岗如意信俗、渔家号子、唱新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