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朱道初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喜好文史,笔耕不辍,撰写散文、随笔、论文等多篇,有个人专著七种,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等正式出版。
汉晋以来,由于多次社会动荡,频繁出现改朝换代,不少人为了躲避世乱,携挈家眷,或者抛妻别子,纷纷涌入了四明山区。
①四明山鹑鸪岩25米飞泻的冰瀑布
②四明山明末黄梨洲讲学处———梨洲镇东桥
③余姚四明山鹿亭白云桥
如西汉末年,学识过人的江西籍人士梅福,多次冒死上书朝廷,要求警惕王莽进一步篡权。直到西汉濒临灭亡,他不得已隐姓埋名,后隐居在四明山。据黄宗羲所撰《四明山志》记载,他曾写有《四明山记》一文,介绍全山地理,总面积、山民户数、四面山峰特点、特产异物“石燕”等。不过由于各地多有有关梅福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多,越传越神,弄得真伪难辨了。
当官的人也青睐四明山,如东汉上虞县县令刘刚,他跟妻子樊云翘都喜欢到四明山隐居,后来干脆辞了官,一起在大岚山潺湲洞一带隐居,那洞边有个颇具名气的隐者白君,夫妻俩拜他为师,学习养性修身。
魏晋时代很多名士纷纷潜入山中,流连山水,结社聚会。有几个地方特别有名,如大隐、石屋山、东山,“九题诗”涉及的几个地方。
大隐旁有大隐山,相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曾隐居于此,以大里黄公墓得名。汉代著名孝子董黯又为大隐扬了一把名。谢灵运曾隐居在大隐镇东,这里有建于五代时的谢康乐庙,因为他曾被封为“康乐公”。后来,《七十二福地记》把大隐山称作“福地”之一。
石屋山在西南方,这一带山峰奇形怪状的不少,有类似房屋的被称为石屋山。石屋在三台峰(三峰鼎足而立)的中间,据说首创浑天地动仪的东汉张衡曾隐居在这里读书,同时在这座山上割取奇异的木材,最后还留存有三五堆“版木”,它的外表呈罕见的紫金色。据记载,南齐张充曾经看到张衡留下来的版木,惊喜之余,取下一截献给当时的会稽太守。晋代虞喜是有名的天文学家,也曾经在这里隐居。虞喜操行突出,博学好古,朝廷三次征召他做官,却都被他拒绝。
四明山的东山,是否就是谢安“东山再起”的故地呢?李白《忆东山》写道:“不见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有人以为诗中“白云”、“明月”是谢安隐居四明山时所筑的两所堂名,含双关义。有人据谢灵运《山居赋》考证,它又名谢公山,确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山,宋代杨适的《云溪寺记》说:王羲之任会稽守的时候,谢安携许询、支遁在东山潜息。当时人说:许询不但富有游览胜景的情趣,而且有成全胜景的才能。支遁是个名僧,喜欢谈玄说理,常与谢安以及王羲之等交游,四明山留有他的不少胜迹,如“支山”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诗人们创作出自然优美的山水诗,谢眺、谢灵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岩壁上刻有1255年(南宋年间)暮春刘用父等五人觞咏环坐吟诗作赋的文字,说明后代诗人曾屡次沿袭兰亭流觞的方式,赏玩这里的奇山异水。
“九题诗”所涉及的地方,包括石窗、过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櫺子、鞠侯等,是晚唐四明山隐逸之士谢遗尘所认定的名胜。如石窗,也称为四窗岩、四窗,是四明山命名的依据,也是著名神话故事“刘阮遇仙女”的地方。唐朝诗人有很多诗句描写它,像孟郊“迥出万松表,高栖四明巅”,施肩吾“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刘长卿“我来游其间,寄傲巾半幅”(题目就是《游四窗》),还有曹唐的组诗《游仙诗》。曹唐先为道士,后入仕途,对四明山特别热爱。
无论南北朝还是其以后的年代,许多文人墨客深情地记录了当年游览四明山的动人情景。
“四明狂客”贺知章,晚年以道士身份离开长安,回归四明,唐玄宗命太子和朝臣们为他送行。大诗人李白以《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为题,对这座浙东名山寄以极为丰富的想象。
来四明山旅游观光的人们自然无法用数字来计数。从前进入四明山有三条通道,一从小溪鄞江桥西入峻岭,二从余姚步入四明山,三从上虞坦途登上各座山巓。崇祯后期,年轻的黄宗羲曾想游遍三山五岳,不负平生之志,但又日夜牵挂着家乡的四明山。在访问南京时,他在那里的《道藏》中发现许多有关四明山山水的文学作品,也浏览了许多有价值的逸闻轶事,在欣喜之余,他连续多天夜以继日地加以录抄。从京都回乡后,他又带领几个弟弟,“扪萝越险,寻览匝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到四明山勘山验水,考求古迹,订正讹传,博采诸书,辑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四明山志》。该志分为九部,包括名胜、伽蓝、灵迹、九题考、丹山图咏、石田山房诗、诗括、文括和撮残。值得刊载的诗歌实在太多了,令黄宗羲爱不释手,不忍删削。由于诗歌引用过多,也就成了为人诟病的白璧之瑕。
历代文人撰写的《四明山记》很多,有的其真实性不一定靠得住,如上面提到的梅福游记。但优秀作品真的很多,下面两篇是货真价实的游记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篇的作者是明代嘉靖期间鄞县栎社布衣诗人沈明臣,世人尊称他为“栎社长”。五十八岁时,他认为自己身为四明人,已饱览许多名山大川,却没有游览过家乡名山四明山,为此事感到汗颜,叹息说,不到四明山巅,“何以称四明人哉!”为此他带病与门人汪长文作了一次长达十日的四明山之游。师生俩在游山时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帮助,回来后沈明臣除写《四明山歌》等诗作外,还创作了四千余字的散文《四明山游记》。文中描写十分逼真,如写登上“石窗”的经过:随导游纵横上下,援树攀竹,匍匐而行,凸起的地方用手指挽,凹进的地方用足趾踩,终于艰难地进入了石窗,读后让读者如释重负。沈氏描写四明山种类繁富的树木,绮丽多姿的山形山貌,往往杂用辞赋的铺叙手法,让读者像看电影镜头那样感到诸种景物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这篇游记被黄宗羲收录为《四明山志·文括》第一篇。
第二篇游记是写在时隔三百余年以后的1933年,作者为鄞县籍测绘师陆友驯,《鄞县通志·舆地志》的编纂兼地图调查。当年他率领几位技术人员勘察四明山后,撰写了有别于沈氏的《四明山游记》。陆氏是鄞东人,从小喜欢爬山,周围崇山峻岭都攀登过,唯独没有到过四明山。因此他非常喜欢接受这项任务。陆氏在二十年代受过地理测量专业训练,是鄞县(宁波市)第一位进入四明山能即时测量诸座山峰海拔高度的技师。与他同上四明山的,有调查地质矿产的技师,还有专门调查动物、植物和金石的技师各一人。他们能正确分辨矿物种类,譬如把号称“锡山”的锡矿更正为铁矿。陆氏为了证实所谓“三十六河”地下有水声,长时间地伏在地上,侧耳倾听地下泉水声音,结果否定了传说中的不合实际处。对于“石窗”,测量了比较准确的位置、面积、岩石成分时;对于丹山赤水,考察了现象、形成和比例;在界定当时鄞县与余姚县的县境划分,他重新确认了界石、界水以及其他标志物的走向,表现出相当娴熟的专业水准,所以他笑当年沈明臣由于没有弄清楚两县界限的大体走向,“谓忽姚境忽鄞境,检点不暇,何其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