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宁波,“微电影的奥林匹克”主赛场[图]
  • 阅读:
  • 时间:2012-08-16 08:48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陈朝霞
  •  

    《亡命快递》

      
    《断齿》 

     
    《Hot Hit》 

     
    《祖父的相片》 

     
      6月21日,第三届“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开赛,一场爱电影人的狂欢在象山、宁波再掀华幕。 

      作为新媒体时代电影的新的表现形式,当前中国微电影可谓大行其道,微电影大赛也随之风起云涌,在百度上搜索“微电影大赛”,立刻出现1820多万个相关结果。

      在众多的“微电影大赛”中,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象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是国内首创的以锦标赛赛制形式挖掘新锐导演、为中国未来电影事业输入新鲜血液的一项大赛,引领着国内微电影的拍摄新潮,被誉为“微电影的奥林匹克”。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个中国电影人的“奥运会”的主赛场以象山为主并辐射到宁波全境。始于2010年4月的大赛,前两届全额资助了42个青年电影团队完成了近50部电影短片,其作品如《大无畏》、《初吻》、《硬币》、《潮逐浪》、《三公里》等在国内外名目繁多的电影短片大赛或影展中脱颖而出,已有10多部作品获得了27个奖项。

      大赛不仅引起了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众多影视界重量级人物的鼎力支持和高度关注,宁波、象山随着点击率的不断增加,城市影响力和对外知名度亦不断攀升,成为众多九分钟电影和微电影拍摄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九分钟电影激发了草根和专业电影人的激情,是一场属于所有爱电影人的狂欢,必将在中国电影界留下潜在而长远的影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专家这样评价。今年6月21日,第三届大赛如期开赛,一年一度,一场爱电影人的狂欢在象山、宁波再掀华幕。

      “锦标赛模式”——培育中国电影新生力量

      “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诞生于中国电影导演面临断代的现实土壤中。纵观当今中国电影院线主流影片,不难发现那些导演基本上是久经沙场的老面孔,虽然多了宁浩、陆川、贾樟柯等新生力量,但是从长远看,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繁荣之路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如何建立一个鼓励机制来培养或选拔出更多的符合当代电影市场规律的青年导演?“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便浮出水面。

      作为一项青年电影人的挖掘扶植活动,“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独特的锦标赛模式沿用了“奥林匹克”竞赛概念,每届进驻拍摄的电影创作团队统一租赁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器材,在规定拍摄区域内(象山县境内及宁波大市范围),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电影设备、标准的工作人员配置,拍摄同样时长的电影作品。“这是世界上唯一锦标赛制的电影节,堪称全球首创。”大赛总策划邱琦表示,大赛的主办方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是中国电影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因此它的评审标准最权威、最具说服力。大赛分剧本征集、团队组建、实地拍摄、作品展映、颁奖典礼五个阶段进行,从通过网络征集故事梗概到选拔入围团队,再直接投资短片的摄制,作品完成后经网络公开评比,充分体现出透明与公正的原则。

      邱琦介绍,大赛强调剧本———好的电影,剧本是灵魂。大赛采用九分钟官网、腾讯视频专区、土豆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等全国知名的网络征稿平台向全国海量征集剧本,第二届大赛还新增了9×2单元项目的剧本征集。随后,专家评审团从各应征团队中按照作品的点击率、人气指数等综合实力严格筛选,依据票数高低选定入围剧本,再经短信和专家团评选最终选定立项剧本,从而对影片的主题基调、政治导向、道德取向等作出正确的导向,在年轻电影人奇思妙想中找到一条更加亲民与生动的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之路。据统计,两届大赛“剧本征集专区”总点击量超过300万次,征集到的参赛故事梗概和剧本8000余篇。

      大赛强调合作———组委会还规定每个拍摄团队限定6人,并建立团队的网络平台“六人行”,通过团队投票、专家评审等方式遴选出正式拍摄主创团队,并按照各自的积分排名获得对剧本的挑选权。导演作为电影的统帅,除了有高超的导演才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团队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而大赛的所有作品要求以团队命名,有利于提高除导演以外的创作个体的积极性,加强了团队的集体意识。

      大赛强调实践———团队经历电影前后期的实际工作,并通过网络展播、电视展播以及校园巡展等检验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的真实价值,让青年导演在与市场的直接碰撞中,磨练务实求精的工作态度,摆脱孤芳自赏的消极心理;

      大赛强调专业———很多人有成为明星的梦想,大赛是个让普通大众参与其中的电影节,只要剧本通过,就有资格参与竞争最佳音效、最佳剪辑、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外卡、特别贡献奖、最佳影片及网络人气奖等奖项。

      业内人士评价,“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几乎囊括了一个成熟电影要经历的所有流程,其科学的流程、先进的行业理念、相对低廉的培育成本、有效的能力论证、几乎零成本的市场论证等保持了最冷静的态度与思考,是一个最纯粹的青年电影扶植赛事,也成为中国最务实的培育院线级别电影团队的公益机构。

      “小投入大产出”——引领微电影拍摄新潮

      一部普通电影长约90分钟,而要在九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一部结构精巧、叙事清晰、节奏明快的完整的故事片,需要更加严谨的结构、更加言简意赅的叙事能力,并对电影节奏作出更加敏锐的判断,这对初学者甚至成熟的电影创作者都是一次挑战,其创作难度显然比普通电影大。“九分钟电影决不是简单的十分之一部电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要用十分之一的时长、十分之一的制作费、十分之一的制作时间,经历一次百分百的电影洗礼。”大赛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据悉,大赛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器材,并配备了最专业的灯光团队、录音团队和最高配置的后期剪辑设备,是在高标准的基础上完成的创作。

      因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大赛一开赛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众多胸怀电影梦想的团队积极参与。在2010年的第一届大赛上,有136个团队带来了280部参评影片,最终有20个最强的团队300多名职业电影人及电影爱好者直接参与最后的拍摄阶段,其中包括马来西亚、韩国的两位导演及两位德国演员和一位意大利摄影师等国际人士,拍摄出22部短片。2011年第二届大赛有253个团队带来459部参评影片,最后21个团队的600多名队员参与拍摄,拍出了包括13部外卡参赛片和6部18分钟短片在内的40部短片,涵盖动作片、恐怖片、儿童片、伦理片、生活片、爱情片等多种题材。

      从入选团队看,它们从上百个应征团队中精挑细选而出,包含有丰富拍摄经验的电影工作室和出色的专业院校毕业生,基本上代表了该年度中国电影界的最高水平,比如擅长拍摄动作片的“秋刀鱼创意”团队拍出了《亡命快递》;国内独立恐怖电影短片的制作高手“科恩兄弟电影秀”团队在视频网站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它们拍出了《无影霜雪》;“石破天惊”团队的石锐导演以黑色幽默闻名于青年电影界,此前他拍摄的《狗故事》获奖无数,热播于各大视频网站,大赛中他拍出的《雕塑》成为大赛最受欢迎的短片之一。

      所有的团队表现出了专业精神。儿童短片《美人鱼的故事》拍摄时气候比较恶劣,很多工作人员在感冒发烧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拍摄,导演张忠华的一番话体现了电影人的责任和社会担当:“电影不仅是我的梦想更是我的责任,拍儿童电影能把单纯、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儿童电影这个载体还原给世界。”作为新人的“仨人映画”团队参赛拍摄了《许愿》一片,导演郑略恩对大赛充满感激之情,他表示:“此前,‘仨人映画’像没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学校没有电影专业,没有设备,没有资金,没有演员,几乎做电影该有的我们全部没有,我们只有情怀,就是这个情怀让我们一条道走到黑。大赛在象山举行,受益匪浅,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大的锻炼和进步。无论多少年后‘仨人映画’是否以电影为职业,九分钟都是我们真正面对电影的开始。”   

      演员也是面向社会征集选出,他们表现出了对电影的热爱。《美人鱼》中男主角的扮演者李永红是一名来自陕西农村的文艺团团长,虽然他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水平,但喜欢电影的他表示,只要能演好电影,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在国内外众多顶级的赛事中,九分钟电影短片显示了不凡的实力,收获颇丰。其中,2010年第一届大赛的九分钟电影《初吻》获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的“最佳剧情影片大奖”及22街区国际影展、大众DV影展的“最佳原创影片奖”;在当年的土豆映像节中,《浪逐潮》、《大无畏》、《Hot Hit》等囊括了所有类型大奖。2011年第二届大赛中,九分钟整片展播收获了760万的播放量,加上影片的拍摄花絮、导演访谈、预告等一系列宣传视频,播放量超过1170万次,其中《硬币》作为唯一一部内地影片入围香港国际电影节,还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最佳网络女演员”、评委会大奖等。

      象山县委宣传部的负责人还算了一笔账,“一部中低成本电影的制作成本约为300万元,而第一届所有22部九分钟短片制作成本控制在350万元以内,只用一部中低成本电影的制作成本就实现了22个导演的电影梦想,为小成本电影的拍摄制作探索了一种新模式。”显然,大赛通过对拍摄技术的革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出一批具有积极社会影响力和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影视小品”,通过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进行文化传播和价值观的跨文化对话,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电影市场产品的宣传拓展提供了新的模板,成为电影制作“小投入、大产出”的一次成功尝试。

      主赛场象山、宁波——营销城市的新平台

      作为中国第一部有声海外获奖影片《渔光曲》的拍摄地象山,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滨海资源,同时拥有“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之称的象山影视城,它成为大赛主办方之一,令九分钟电影锦标赛很幸运地拥有了全国最好最大的电影实践场地———以象山为中心辐射到整个宁波地区的拍摄场地。

      象山和宁波作为主办方不仅投入了三届大赛的全部资金,还为创作团队在交通、场景、时间、人员等方面提供了协调和帮助,同时设立了青年电影志愿者团队协助入围的制作团队,为各个参赛摄制组提供了超乎想像的制片便利。而大赛通过光与影的传递,把宁波、象山的地域风情、独特风貌、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直观地展示在全世界观众面前。

      象山影视城、西周竹林、松兰山沙滩、红岩景区、石浦老街、渔港码头、东门渔村……象山全境成为九分钟的摄影棚,影片中处处可见象山美景;古镇、水库、湿地、滩涂、竹林、沿海公路……类型丰富的区域也催生了题材丰富的影片。借助九分钟电影的播放,观众快速阅读着象山、宁波的文化,以“快餐式”传播方式,短频快地宣传了象山、宁波的风土人情、人文风俗、风景风貌、文化旅游等丰富资源,有力地推进了象山及宁波的知名度。

      依托象山,大赛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场景的选择都注重与象山海洋文化元素的实际相结合,从多方面、多层次集中放大了地域文化。《你还记得象山吗》、《邂逅象山》、《我在象山,叫醒柬埔寨》、《象山饭庄》、《象山风云》、《象山红》等包含“象山”字眼的片名;在《大众电影》、《看电影》、《南方周末》、《中国电影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发布的高密度大范围的宣传报道;在大赛官网、腾讯网、土豆网等网站设立详细介绍拍摄地点相关人文、地貌、天气等信息的专区,仅腾讯视频网上点击率就达到1600万次;参加日本东京电影节、韩国釜山电影节、法国里昂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赛事,并获得了20多个奖项;九分钟短片在全国几十个城市上百所高校展开巡展,在航美所属民航运营商(国航、南航、东航)进行了展播……这都提升了象山、宁波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形象和地位,对营销城市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大赛期间,著名导演陈凯歌、陆川分别担任前两届大赛的倡导人,中国资深体育评论员师旭平、国际著名摄影师余力为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奖影片《夜车》的主演刘丹也亲自加盟九分钟电影大赛的拍摄,更有全国知名的文隽、田壮壮、谢飞等近30位资深电影人担当大赛的评委,让象山加强了与文化界名人的沟通和联系。

      在拍摄期间,大赛邀请象山群众演员来担当剧中角色,让象山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再从参与者成为创作者,极大调动了广大群众支持、参与电影拍摄的热情,使九分钟电影真正给“草根文化”一个展示的舞台,普及了民众文化意识,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觉。

      专家也高度评价宁波、象山主办“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对宁波文化建设、对外宣传及培养中国电影人才作出的贡献。专家认为,大赛通过在宁波的外景地拍摄,与宁波文化气息、地域特色相结合,不仅宣传了宁波美丽风光和地域文化,推动了宁波的电影爱好者探索和研究发展宁波电影产业和地方文化的道路,而且大赛以青年电影工作者作为创作主体,通过小作品挑战大叙事模式,作品起点高,有利于中国年轻电影人才脱颖而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谢晓晶表示:“中国电影界的发展除了依靠电影学院外,还需要更多的平台,需要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更需要大量年轻人的热情参与,宁波、象山地方政府扶持这样一个活动难能可贵。”

      毫无疑问,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成功举办对主赛场象山及宁波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宁波、象山作为全国微电影拍摄的试水区和先行区,打造了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和城市推介的新平台,与大赛一道实现了双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