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沉船已出水宝藏:青花瓷器数量最多[图]
  • 阅读:
  • 时间:2012-06-22 09:03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陈青 徐学敏
  •   6月24日,备受瞩目的小白礁Ⅰ号沉船就将揭开沉睡百多年的面纱。此前的发掘过程中,这艘见证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沉船已经出水了哪些宝藏?记者带你一一看来。

      据考古工作人员透露,“小白礁Ⅰ号沉船”已出水的青花、五彩、酱釉等各类清朝瓷器,又以青花瓷器数量最多。

      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南端多见陶罐,北端多见青花碗,西北端多见五彩罐及器盖,船体周边除去地势最高的东南面外,均有零星的罐、锡器、铜钱、青花碗、银币等各类遗物散布其间。采集出水的近500件器物中,瓷器占了绝大多数。

      搭建在考古作业平台上的央视“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直播现场。 

      ▲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水下摄像机。

     

      ▲摆放在考古作业平台上的潜水装备。

     

      ▲青花碗 

      ▲青花灯盏

     

      ▲“盛源合计”印章 

      ▲五彩瓷器 

     

      据介绍,目前出水的青花瓷器器物包括碗、盘、高足杯、碟、罐、灯盏、器盖等。胎多为白色,少量呈灰白色或灰色。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这些器物质地细密精美,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准。而白釉类器物,多泛青白色,釉层较薄,釉面莹润,纹样多为缠枝花卉纹,青花色泽明艳,有的泛灰。大部分器物外底心带款,以“道光年制”篆书款居多,少量为“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

      青花瓷器中以碗为最多,考古人员根据器形的不同分为四型。A型:器形较大。碗外底心有青花篆文方形印章式款“大清嘉庆年制”,书写草率。青花颜色浓重,具晕散效果,纹样线条流畅。口径17.3厘米、足径7.5厘米、高6.8厘米。B型:器形稍小,数量最多。青花为饰,口沿内侧绘缠枝花卉纹边饰条带,腹绘缠枝花卉纹,纹样较密,足端绘三道弦纹。口径11.7厘米、足径5.2厘米、高5.4厘米。C型:胎色灰白,胎体修坯痕迹明显,烧造时采用了涩圈支烧法。内底青花双弦纹内绘草率花卉纹或书以“福”字,外壁绘三折枝花卉纹。青花色泽泛灰,部分泛灰褐色。口径13.2厘米、足径7厘米、高4.5厘米。D型:敞口,圈足。灰白色胎,质较细。底心点绘草率花卉纹图案,外敷绘五组草叶纹图案。口径14.5厘米、足径8厘米、高5.4厘米。

      高足盘3件。菱花口,浅弧腹,高圈足,外撇。盘沿、内腹部绘青花地纹,内底心绘花草纹;外腹十五组花草纹,足圈饰有四组弦纹。青花色泽鲜艳,具晕散效果。

      24件杯大小、样式相似。外底心书印章式篆文款,青花颜色较蓝且晕散。

      灯盏1件。灯柱呈细长柱状,灯台呈盘状。灯盘和灯台饰卷云纹、卷草纹、花草纹,灯柱上饰缠枝花草、下饰蕉叶。一件青花器盖以细线绘制缠枝花卉纹,钮内有“嘉庆年制”方形印章篆文款。

      15件五彩瓷器因海水侵蚀,色彩脱落严重,图案多斑驳模糊,色彩有绿、黄、红等。以绿色保存较好。器类有碗、罐、器盖。胎质细腻,色白。白釉,微泛青,釉面莹润。

      酱釉瓷器器形主要有缸、罐、壶。罐和壶的釉色为酱釉,施釉较厚,局部出现积釉现象。

      考古队员认为,这些碗、杯的大小形制相同、按年代统一、批量置放,从其特征来看,是景德镇民窑烧造,且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这也验证了之前考古专家的观点,这艘沉船为当时的运载货船。

      小白礁Ⅰ号沉船除了发现大量瓷器外,考古队员在沉船上还收获了部分罐、砚台、印章、银币等器物,因为数量较少,部分还有使用痕迹,所以考古队员推测这些器物应该是船上当时的生活用品。“船上有少量清朝铜钱、日本铜钱、越南铜钱,应该是当时商品贸易的流通货币。”

      3块陶质砖块,质地较粗松,夹有砂粒,有红褐色、灰色和青灰色,素面。其中青灰色残长24厘米,宽11厘米,厚3.5厘米。

      锡器有2件,一件是一方长12.2厘米,宽7.4厘米,高5.8厘米的锡砚。砚面、砚身上下粘合,砚身长方形,底残,底四角下承四足。砚堂方正,下凹。墨池位于砚面上部,有如意云纹形状。另一件是锡构架,被认为是器物上的装饰性构件。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一个长方形方框,上部分一个“弓”状梁,一端连接方框的顶部,一端未连接,该端顶部为“花朵”状,内心空。整个器物造型奇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方刻有“盛源合计”的叶腊石印章,被认为是古代商号商帮的公章。

      30枚清朝、日本、越南钱币。28枚清朝铜钱有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另2枚为日本铜钱宽永通宝、越南铜钱景兴通宝。宽永通宝始铸于日本宽永三年(1626年),前后有240余年,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中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一枚西班牙银币,正面图案和印文模糊不可识,背面是王冠、盾徽,两边是双柱,周围镌刻西班牙文。据发现沉船的考古队队长林国聪介绍,18世纪西班牙国力仍很强盛,这种银币是在墨西哥铸造,在东南亚商品贸易流通中是作为硬货币流通的,以前在中国沿海考古中也曾有出现。不过这也再次用实物证明了宁波是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有资料表明,西班牙双柱银元重约27克,直径3.9厘米,厚度0.25厘米,含银量90%。双柱银元有两种:一种币面铸两个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称“双球双柱”;另一种,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间为盾形国徽,徽上皇冠。国徽的两侧各列一柱,柱上有卷轴,俗称“人像双柱”。它是最早在中国流通的洋钱,统称“本洋”。17、18世纪在中外交易市场上颇为流行。双柱银元铸地墨西哥,1823年前后,墨西哥摆脱西班牙统治,自铸“鹰洋”,“本洋”衰落,并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据悉,在小白礁上出水的银币应该是“人像双柱”,正面为国王胸像,边缘书写西班牙文国王名和铸造年份字样。背面中间为盾徽,盾中央椭圆内有三朵百合花,另分四栏,斜角对称相同图案:一为张口直立雄狮,一为古城堡,下方近似三角形中有一个带叶石榴。盾上为皇冠,盾的两侧各列一海格力斯柱,也成大力神柱。柱上卷轴缠绕。边缘书有西班牙文。

      船上还有板面有许多小孔的船板一块,火烧痕迹明显、碳化程度较高的焦炭3块。


      直播设备安装到位

      备受瞩目的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在即,记者昨日登上考古作业平台,探访中央电视台直播设备安装调试最新情况。据介绍,本月24日至25日上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对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过程连续推出直播特别节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