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宁波人,说起赵大有的“龙凤金团”,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年初,南塘老街上开起了“赵大有”的门店。这是一个两层的建筑,古色古香。一楼除了糕点销售外,还陈列着上百年传统的印模、蒸笼等一些老物件;二楼则是体验区,想要尝试一下传统工艺的市民都可以去感受一下!在这个地方,岁月仿佛被凝固,老宁波人旧时的记忆与味道就这样生动地重现……
卖的是糕点,更是记忆
“先讲一个故事吧。”赵大有食品有限公司的副总袁忠伟对记者说。今年春节的那段时间,南塘老街的几家老字号店铺前人头攒动,赵大有也是如此。顾客排了一溜烟的长队,为的就是买到赵大有的龙凤金团。也就没几个小时,店里的龙凤金团就被抢购一空。
这时,店里来了一位女士,神色焦急:“龙凤金团还有吗?”袁忠伟很抱歉地说:“对不起,已经卖完了!”可那位女士却不肯离开,再三恳求。
原来,她的外婆是新加坡的华侨,已经90岁高龄。那几天,外婆正好到北京旅游,打来电话时说很想念赵大有的糕点,能不能买几个金团连夜乘飞机送到北京!
听到这样的故事,怎能不让人动容?袁忠伟赶紧打电话到厂里,让老师傅重新打粉做金团。两个小时后,28个热乎乎的金团送到了店里。那位女士激动万分,想要用10倍的价钱买下,被袁忠伟婉言谢绝。
“其实,这样的顾客不止碰到一次两次,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我们经营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传承了一种文化与记忆!”袁忠伟说。
延续百年响当当的老牌子
赵大有这块牌子到底是怎么来的?距今有多少年了?恐怕很多宁波人也未必知晓。
赵大有创办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距今一百三四十年。赵氏先祖是上虞人,因当地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做出来的糕点少人问津。为了生计,赵氏先祖邀同族人装运一船梁湖米来宁波谋生,在江东后塘街杨柳道口租得单间店面,季节性制作年糕,招牌取名“赵大有”。试销2个月,便受到了宁波市民的好评。
如果仅仅是赵氏族人季节性的生意,那么“赵大有”这块牌子就不会到现在还依然响当当的了。
赵氏家族中有一个叫赵培德的,他在宁波糕团名师苏瑞财、陈高仁的支持下,于1911年,在江东百丈街开起了第一家正牌固定的赵大有金团店。
当时百丈街上糕团店林立,赵大有成立伊始,必然得面临与同业竞争的局面。那年,赵大有自农历七月廿一开始,近一个月时间内通宵生产。另有几家糕团店不甘退让,于是几家店面彻夜高悬汽油灯,照得百丈街如同白昼。
赵大有初露锋芒,生意鼎盛,顾客公认他的糕团质量胜过其余各店。不到三五年,百丈街上数家糕团店纷纷关门,唯有赵大有独存。
从此,赵大有的基业便从江东扩展到城区,并全面拓展糕团业,主要产品有龙凤金团,馒头水作,梁湖年糕,四时点心等。
三不出售,三不卖
赵大有还有“三不出售”的祖传遗训:即粉酸漏馅不出售,花纹不著不出售,松花脱皮不出售。同时,又有民谚曰:“金团甜又香,可惜三不卖。”即盛器不适宜的不卖,盛器小的不卖,小孩子不卖。赵大有的这些措施都有力地维护了产品的质量和声誉,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口碑。
宁波人走亲访友,农村祭祖、进谱以及祝寿、婚嫁、庆生等喜庆活动,都少不了赵大有糕团。值得一提的是,旅外同乡都爱吃赵大有糕点,连当年的蒋介石也不能例外。每次回乡路过宁波,他都要特别吩咐部下买“赵大有糕点”,自己爱吃,还带去奉化老家孝敬母亲。
当时宁波城中共有20来家赵大有,尽管日夜生产,还是供不应求。其中,最被老百姓认同的有三家:1911年赵培德开的百丈店,1925年赵培德弟弟赵培圆开的灵桥门店,1935年赵培德儿子赵信根开的鼓楼店。
那么,赵大有产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质量!
赵大有糕点讲究配料,精心制作,想方设法以质取胜。比如创始初期,金团外皮脆、黏,内馅欠甜、欠滑,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将原来用生水拌和的外皮粉,改用熟水,又把原来单纯的豆沙馅,加白糖馅,并在其中掺入蜜饯、瓜仁等,从而使外皮既韧又糯,内馅香甜滑润。自此形成了赵大有宁式糕团的独有特色。
艰难的复兴之路
解放后,赵大有和其他老字号企业一样,经历了公私合营,即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隶属于宁波市饮食服务公司的赵大有糕团店,店面只剩下三家。由于糕点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赵大有糕团店主要经营大众化的糕点,花色品种大为减少,但供应量仍能基本满足计划经济时期的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后,赵大有糕团店由于受经济体制所限,发生了经营亏损,企业维持十分艰难。为了拯救这个传承百年的老字号民族品牌,陈红云通过继承丈夫外祖父赵氏家族的祖传糕点配方,毅然筹资成立了赵大有食品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宁波赵大有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继承了赵大有的产品配方和文化理念,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科学的改良。实行了先进的“五常法”管理技术,即“工作常组织,天天常整顿,环境常清洁,事物常规范,人人常自律”,使赵大有糕点在消费者眼中,重新成为招牌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名牌产品。2008年,赵大有被评为“浙江老字号”,赵大有品牌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赵大有除了产品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我们宁波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作为宁波人代代传递的。”陈红云告诉记者,“在最近五年,我们把经营重点逐渐转移到在宁波人传统的‘做寿’(过生日)、‘上梁’(盖新房)、‘好日酒’(婚宴)等排场使用的传统产品上,在水晶油包、龙凤金团、喜饼的基础上,开发更多产品系列,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2009年成功设立宁波博物馆形象展示店之后,2011年,公司还投资100万元,创立了宁波南塘老街“赵大有”直营店。从2012年1月1日营业,目前顾客数在日均1000人以上,已成为宁波市民了解赵大有老字号的窗口。事实证明,开设专卖店是进行老字号品牌保护的重要方式。
■记忆
王鹤逸 70岁
我应该算是赵大有的老师傅了,前前后后加起来,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从16岁开始,我就跟着母亲在赵大有做糕点了。进了这一行,才知道“辛苦”两个字的含义。赵大有的传统招牌是金团和油包。做这两样点心,半夜就要起来磨粉,凌晨两三点开始蒸。等到天亮时,客人就能吃到热气腾腾最新鲜的点心了。后来,赵大有经历了公私合营,而我也到电信局工作,一别就是好多年。
直到退休以后,我又回到了赵大有,回厂里做管理工作,负责原材料的把关。别的不敢说,赵大有的糕点之所以好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原材料用得好。像龙凤金团,必须要用最好的糯米,做出来的才好吃,还有芝麻、白砂糖等等,看起来很不起眼的配料,但选料都有严格的把关。另外,工艺流程也很有讲究的。我们做点心还得看天气,晴天与雨天,放多少水都是不一样的……
在赵大有的日子,我是几乎每周都会碰到一些让我特别感动的顾客。我记得前段时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位余姚老人重病卧床,他对儿子说,很想吃赵大有的蛋糕。儿子很孝顺,特意坐火车到宁波,千辛万苦找到我们厂里,买去10袋蛋糕。你说说,面对这样的顾客,我们能不好好做吗?不然就是辜负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