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小镇药香飘四海——慈溪鸣鹤与中国国药业[图]
  • 阅读:
  • 时间:2012-02-13 10:32
  • 来源:宁波晚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方煜东
  •   主讲人:方煜东

      宁波市青年学者,经济学博士,副研究馆员,编著有经济、历史、地域文化等著作30余部。 


     
      鸣鹤国药商人所建的古建筑群

     
      
      鸣鹤广生药店旧址 

     
      美丽的鸣鹤古镇
     

       慈溪鸣鹤不仅具有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古寺等景观,更坐拥五磊、大霖、仙居三山和杜若、白洋两湖,似一颗明珠镶嵌于杭州湾南岸,并以鹤形风水闻名于江浙。古镇形成于唐代中期,因大文学家柳宗元为乡进士、好友虞九皋撰写诔文而闻名,故以虞九皋之字“鸣鹤”命名。

     

      早在唐五代时期,鸣鹤古镇就以靠近越窑中心上林湖的港口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青瓷贸易中心和“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鸣鹤古镇改称鸣鹤场,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盐场,人称“东南赋税之最”。明清以来,这里更成为中国国药业的发源地,从鸣鹤古镇走出了一家家名震全国的国药号,被誉为“中国国药出浙江,浙江在慈溪,慈溪首推鸣鹤场”。

      在今天的鸣鹤古镇,还存有大量由历代国药商人所建的豪宅大院,总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并且建筑精美,气势恢弘,居江南古镇之首。


      中国最著名的药铺——“南北两大同仁堂”

      明朝嘉靖年间,鸣鹤乡乐家畈一位游方郎中乐良才来到北京,从此拉开了慈溪国药业向外发展的序幕。北京同仁堂为乐良才的四世孙乐显扬所创建。

      乐显扬为清初太医院吏目,于康熙八年在北京大栅栏创建同仁堂。同仁堂是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号,人称“中国第一药铺”。从开业之初,同仁堂就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代代相传,培育了同仁堂良好的商誉。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自雍正元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同时也确定了在中国国药业中第一品牌的地位。

      南同仁堂又称叶同仁堂,是东南最大的国药老字号,为鸣鹤人叶心培于清康熙九年在商贾之都温州创建。叶同仁堂售药兼医,生意兴旺,温州最有名的大新街,有半条街是叶同仁药栈,房产多达100余处,资产达69万元银元之巨。叶同仁堂生意主要行销福建、广东、江西、安徽、上海。据《中国药业史》记载,叶同仁堂是中国最早的30家老药铺之一,是国内极有影响力的国药品牌。《叶同仁纪功碑》为温州八大著名石碑之一。叶同仁堂的景臣全鹿丸和“同仁”胶,是叶同仁堂最具特色的产品,据《中国大药典》记载,当时的永嘉(温州)是中国驴皮胶最大的产区之一,东瓯叶同仁国药号是南方中药界第一大户,资金厚,存货足,深购远销,能撑得起三年驴皮胶的周转量,驴皮胶及诸胶产量最大,其煎制的驴皮胶“黑亮如漆,透如琥珀”,为保证功效和质地,须陈放三年后出售,被药业界誉为“同仁”胶。闽浙苏沪等地中医处方开驴皮胶只写“同仁”几钱,可见当时叶同仁堂制售的驴皮胶的声名。


      “江南第一药铺”——叶种德堂的发源地

      清代中期,鸣鹤人叶谱山在当时的江南第一大城市杭州创建了叶种德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为杭州开设最早、规模最大并自制丸散膏丹、经营道地药材的一家国药老字号。与胡庆余堂、万承志堂、张同泰、泰山堂、方回春堂合称为杭城“六大家”。在民国初期之前,叶种德堂向为江南国药业之翘楚,被誉为“江南第一药铺”,与南北同仁堂齐名。

      杭州叶种德堂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比胡庆余堂早66年。叶谱山素精医理,为朝廷御医,离职后在杭开设叶种德堂国药号。药铺取苏东坡《种德亭》诗“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意,以期宣扬乐行善事,不期名利风气。店后设工场,按古方、宫廷秘方及祖传验方,精制多种丸散膏丹及药酒,药效甚佳,求医撮药者甚多,道光以后叶种德堂已成杭州国药业中翘楚,闻名江、浙、沪、赣、皖、闽、湘、粤等省,是当时杭城最大的一家国药号。

      叶种德堂前店后场,面临望仙桥直街,后通吉祥巷,右靠百岁坊巷,占地七亩多,其规模可谓当时杭城商店之首。当时钱江渡船码头设在望江门外江边,凡对江来杭人士,均由此登陆进城,叶谱山在此开店,颇得地利之便。

      叶种德堂开业以来,由于设备齐全,并拣选各省道地药材,广釆历代宫廷和家传验方,精心配制成药,故营业额居江南药铺之首。


      鸣鹤国药业和国药人才在全国影响深远

      鸣鹤的国药业,鼎盛于清康熙年间,当时除创建南同仁堂的叶心培外,鸣鹤叶氏中还有一位国药巨头叶天霖。叶天霖出身书香世家,曾在余姚一家国药店做店员,后被派往四川收购红花,因当时通讯靠写信,余姚到四川写信来去要好多时间,他在四川将信看错,将收购红花看作收购黄豆,他在四川收购了大量黄豆,余姚药店看到信后立即叫他停止收购,并将黄豆抛售后回来,只要保本,如有盈余收入归叶天霖。当时四川黄豆因叶天霖的大量收购而涨价,由此,叶天霖赚了很多钱。以后叶天霖又到杭州、苏州、广东、福建等地做药材生意,后来发迹,拥有白银700万两,成为国内及江浙一带著名的大药商。杭州最早、规模最大的国药号叶种德堂即为叶天霖后裔所创。后叶天霖为六个儿子建造了六幢气派非凡的大屋,形成了今鸣鹤古镇内庞大的古建筑群。

      在鸣鹤叶氏、同仁堂乐氏的影响和辐射下,鸣鹤国药业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张,形成了众多的著名药铺,如天津最大的国药号达仁堂、河北最大的国药号石家庄乐仁堂、山东最有影响的国药号济南宏济堂、天津著名的国药号宏仁堂、北京著名的国药号永仁堂等也都是同仁堂乐氏所开设的。

      除此之外,鸣鹤人在外开设的著名药铺还有很多,如湖州慕韩斋、绍兴震元堂、台州方万盛以及上海宓天一、塘栖翁长春、南浔延年堂、绍兴光裕堂、台州岑震元、萧山姚大成、嵊县逢春堂、温岭方同仁、临海遂生源等。

      其中湖州慕韩斋为浙北地区最大国药号。慕韩斋位于湖州,原为叶氏产业,创建于清代中期,相传因敬慕汉代韩康卖药“讲究质量、口不二价”的精神,取名“慕韩斋”。清光绪四年鸣鹤韩梅轩用12万元银元接手,以采办道地药材,讲究质量,殷勤服务,信誉至上,成为著名药号。慕韩斋以精于饮片和专制丸散而驰名。后还在上海南市开设裕和源药材行,规模倍增。慕韩斋是太湖南岸、苏浙皖边区最大的一家国药店。

      绍兴震元堂是浙东地区最著名的国药号。震元堂为清乾隆十七年鸣鹤杜景湘在绍兴所创,是绍兴规模最大的国药店。“震元”二字出自《周易》。相传杜景湘从摆药摊起家,因经营有方,信誉卓然,被誉为“店运昌隆三百载,誉满江南数一家”。震元堂在经营上的首要特色是货真价实,真不二价,在绍兴有句口头禅:“震元堂的药勿吃过,死了口眼也勿闭。”震元堂的拳头产品是震元大补药、大补酒,远近闻名,在民国时期影响辐射至沪苏浙以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也是浙东地区最大的国药号。

      台州方万盛是台州地区最大国药号。鸣鹤方庆禄为台州国药业之先驱,他于嘉庆十一年创“方万盛”药号,历经六代,先后开设大小药栈(店)14家,分布于临海城关、章安、海门、葭芷、杜桥、涌泉、溪口以及温岭城关和黄岩路桥等地,店员众多,资金雄厚,药材道地,声誉颇高。经营饮片有655种,自制丸、散、膏、丹、胶、药酒等达396种,远销苏、杭、沪等地,成为台州国药业之中心,也是江南较有名气的国药号之一。

      以上著名药铺大多入选《中华百年老药铺》一书中,由于浙江是国药业的主要集聚地,因此慕韩斋、震元堂、方万盛、宓天一、延年堂等均为国内著名品牌,而绍兴光裕堂又因被鲁迅写入其自传作品中,更备受瞩目。

      据《慈溪县志》记载,鸣鹤居民十之八九外出经商,江浙一带均有鸣鹤人涉足,尤以国药业著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鸣鹤场有约1000户居民,却有80%外出经商,做老板、经理的有200户,外出做店员职工约600户。由于家族传承和经营有方,鸣鹤场国药业杰出人物不断涌现。在杭州,号称六大国药铺的经理都是鸣鹤人。他们是:胡庆余堂经理俞绣章;叶种德堂经理叶本生;方回春堂经理刘沛元;万承志堂经理支文良;张同泰堂经理俞企堂;泰山堂经理董福生。而在上海许多大药店,鸣鹤场人也成为主要负责人,如周乾生为蔡同德堂经理,袁荣生为苏存德堂经理,俞兰芳为王大吉堂经理、施琴堂为郁良心堂经理,姚鹤轩为董天颐堂经理等。

      鸣鹤作为中国国药业的发祥地,被业内誉为“国药首镇”。

      鸣鹤国药业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嘉靖末年,随着国家的开放海禁,明政府从闭关锁国中走了出来,于是原来被压抑与限制的商品贸易一下子迸发出活力,直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近代三大商帮晋商、徽商、宁波帮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同时萌芽起步的。

      鸣鹤国药业的扩张,是宁波帮的发展源头之一,也使国药业成为宁波帮发家的核心产业之一。现在研究宁波帮的主流专家都认为国药业和成衣业是宁波帮最早的发韧产业,因此,鸣鹤古镇也是宁波商帮的主要发源之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