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甬剧团成立六十周年 七代演员深情讲述与甬剧的不解之缘[图]
  • 阅读:
  • 时间:2012-10-23 10:52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陈朝霞
  •  
      甬剧第八代演员张欣溢演出《春江月中》剧照。 

      今年是宁波市甬剧团成立60周年,昨天上午,甬剧七代演员代表汪莉珍、王利棠、沃幸康、王锦文、严耀忠、孙丹、郑健、苏醒、张欣溢等齐聚市甬剧团,深情讲述自己和甬剧的不解情缘,勾勒出一条甬剧发展的风雨之路。

      创始之初:“姐妹花”演《田螺姑娘》一炮打响

      现在60岁以上的观众还记得汪莉萍、汪莉珍这对甬剧“姐妹花”,今年73岁的汪莉珍在11岁时和姐姐汪莉萍拜当时被称为“甬剧皇后”的徐凤仙为师,开始学习甬剧。说起1952年市甬剧团成立之初的情况,汪莉珍感叹:“没有导演、没有编剧,也没有舞美,排的第一出戏《田螺姑娘》的剧本是从上海借来的,姐姐饰演女主角‘田螺姑娘’,没想到演出后一炮打响,从乡镇来排队买票的人自带铺盖,从城隍庙排到了药行街口。”

      1954年秋天,市甬剧团排演的《两兄弟》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调演中,除了导演、剧本、女主演获得三个一等奖外,还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甬剧由此在全国打响了品牌。汪莉萍、汪莉珍这对甬剧“姐妹花”也在宁波成了明星,“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甬剧开创了第一个高峰。当时照相馆里挂着我们姐妹俩的照片,很多人会议论姐姐好看还是妹妹好看,走在大街上,常有擦肩而过的人回头看。”汪莉珍告诉记者。

      作为甬剧第二代演员,汪莉珍自称对甬剧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她说:“甬剧表演感情真挚,没有程式化的限制,古今中外、传统现代等题材都能涉足,因而能吸收各个剧种的精华,很好地发展传承下去。”

      传承之路:应时而生、顺时而变

      汪莉珍的先生李微是甬剧团的作曲家,1954年从部队转业到甬剧团后,他们组成了“夫妻档”。李微告诉记者,甬剧最初没有音乐,唱腔是艺人熟悉什么曲调就唱什么,调高也不一样。1957年甬剧实行唱腔改革,学音乐的他给青年演员上乐理科,进行发声训练,在对很多老艺人录音、采访后,他整理并在1959年油印了厚厚的一本《甬剧音乐资料》,为甬剧传承打下了音乐的基础。

      谈到甬剧的传承之路,李微深有感触地说:“甬剧是应时而生、顺时而变,历史上它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几度转危为安。现在更要排演出高品质的经典剧目,才能扩大甬剧的影响力,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真挚情感:对甬剧的“责任、敬业、坚守、执著”

      昨天从七代演员的欢聚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热爱、敬业、责任、坚守”等字眼,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令甬剧前途光明。

      第三代演员王利棠来自甬剧世家,从爷爷开始一家四代从事甬剧工作,上世纪60年代进入甬剧团的他对甬剧的发展感到欣慰。1972年进入当时文工团甬剧小分队的第四代演员沃幸康回忆自己40多年苦中有乐的演员生涯也很有感触,作为《宁波大哥》的主演,他曾为戏减肥,为不耽误上台演出,嗓子哑了就打激素。他认为演员除了要善于钻研,还要有生活阅历,能琢磨剧本,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道德和牺牲精神,一切服从角色,以戏为大,以观众为大,这样才能拍出更好的戏奉献给观众”。

      作为甬剧的第五代演员,王锦文主演的《典妻》开创了甬剧又一个高峰,并把甬剧带出了国门。虽然也经受了很多诱惑,但她依旧坚守在舞台上,谈到对甬剧的感情,她说“甬剧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了。甬剧给了我很多荣誉,也赋予我责任,把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传承下去,继续培养年轻演员,把甬剧发扬光大。”

      甬剧第六代演员严耀忠因为在姜山甬剧团《半把剪刀》中出演男一号获得业余比赛一等奖而进入市甬剧团,从事甬剧表演30年的他塑造人物能力强,他的体会是“在生活中寻找剧中的‘影子’,演员要享受做戏文的过程。”

      第七代演员孙丹、郑健,第八代演员苏醒、张欣溢也纷纷表示,甬剧的今天离不开一代代前辈的奉献,作为甬剧的新人一定会安于清贫,用心坚守,把自己热爱的甬剧更好地传承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