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泥金彩漆大师黄才良:7000年髹漆工艺的传承[图]
  • 阅读:
  • 时间:2012-10-11 08:28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陈朝霞 周武军 陈云松
  •  
    泥金彩漆提桶 

    大鼓凳

     

    放着八角果子桶的五腿香几 

    国家级非遗项目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右二)正在向学生传授技艺

      

      黄才良在制作泥金彩漆作品 

     1978年,余姚河姆渡遗址。一件内红外黑漆器木碗和一件缠藤篾朱漆木筒从第三文化层出土,这依旧折射着光泽、透出古朴和沧桑的漆器貌不惊人,却有近7000年历史,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古代木胎漆器,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第一页。

      以河姆渡时期漆器为滥觞,植根在宁波这块土地上的泥金彩漆艺术,穿过历史的重重雾霭,向我们走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素屏谣》吟诵着泥金彩漆的华美:“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这与宁波和义路遗址唐代文化层出土的实物、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隋唐时期宁波产泥金彩漆器物相呼应。

      南宋,康王南逃途中被宁波村姑所救,为报答村姑钦赐“宁波女子皆为王”,于是江南女子“戴凤冠霞帔,乘万工轿,睡千工床”的婚嫁习俗蔚然成风,为泥金彩漆实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飞跃。

      明代,黄成《髹漆录》开启了泥金彩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人雅士、商贾大户、普通民众的追捧,令泥金彩漆发展到顶峰。

      清代、民国,十里红妆习俗更让泥金彩漆的独特工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当日历翻到当代,与许多民间艺术一样,有过辉煌历史的泥金彩漆也面临着日渐衰微的处境。2010年,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9日,泥金彩漆代表性传承人、浙江工艺美术大师黄才良携“泥金彩漆”参加韩国丽水世博会,在中国馆内现场展演。令黄才良欣慰的是,如今,泥金彩漆已成为宁波对外及两岸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11年8月,泥金彩漆六角和盒在韩国大邱市国际艺术节上,被大邱市选为与宁波友好城市象征物永久珍藏。

      2012年5月,泥金彩漆提桶作为宁波文化交流代表团访问台湾的礼物,赠送给海峡对岸的同胞珍藏。

      从7000年前的表面髹漆艺术,到如今“平花”、“沉花”、“浮花”和园堆技艺的繁复多样;从“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富丽堂皇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渐入佳境,泥金彩漆依旧焕发着绚丽的光彩。 

      在历史的沧海桑田背后,是一代代艺术大师执着的守望。

      近日,记者走进了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在黄才良那间集收藏、制作及办公为一身的办公室里,在和他的一番长谈中,追寻他与泥金彩漆的不解情缘。

      从艺之路
      有一波三折,更有收获良多

      一位大师,经过怎样的人生历练,才能对一门技艺炉火纯青?坐在记者面前的黄才良50多岁,眼睛透亮,神情专注,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着迅速精准、恰到好处的回答,看得出他是一个思维敏捷、办事高效的人。

      黄才良生于工艺世家,先辈们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艺在宁海当地小有名气。手艺在身是生存之本,这是全家人很自然的想法。于是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来到宁海茶院乡堂舅家,开始了学徒生涯。

      除了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两者同为宁波“三金一嵌”传统工艺中很重要的技艺,在千工床、万工轿等传统十里红妆中的装饰效果相辅相成,堪称“姐妹花”。

      从工艺配方、制作工艺流程等最原始的技艺开始,黄才良从耳濡目染变成了真枪实干。两年后,初有所成的黄才良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工人。跟着师傅周惠民,黄才良又学起了竹根雕。

      可是随着工厂的倒闭,当了两年临时工的黄才良下岗了。此时他做出的样品无论款式,还是工艺,已是名声在外。很幸运地,他被浙东工艺美术厂聘用,成为一名红木雕刻技术主管。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之时,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黄才良提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支撑起整个家庭。上世纪80年代初,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住院3个多月后还是离开了。”母亲的去世,除了让26岁的黄才良失去了至亲,看病欠下的3000多元债务在当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此时儿子才7个月,妻子在工厂做工,每个月14元工资要养活一家三口。“贫困潦倒,朋友远离。”黄才良这样总结当时的窘境。

      让黄才良至今念念不忘并心怀感激的是妻子的师傅。“师傅介绍我去农村寺庙中做佛像,在家中度过半年的无奈和窘迫后,我开始在宁海、奉化、慈溪等地奔忙,手艺日渐被认可,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凭着出色的手工艺,黄才良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6年,对艺术精益求精的黄才良来到华东师大艺术系进修,学习现代雕塑。人体解剖、骨骼比例、材料肌理、力的作用下人体的变化等课程,是此前从师傅处无法学到的内容,黄才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在华东师大三年的学习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如果说以前我学的是纯民间艺术,那么此时我开始走向与学院派艺术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以后创作的基点,也是我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黄才良的学艺道路可谓一波三折,然而这让他博览群艺,涉猎甚广。母亲的去世是他人生的一大伤痛,但无疑是他走上艺术自立道路的起点。“走出人生的低谷,必将迎来一片广阔的天空。”往事历历在目,说起这番话时黄才良面带着微笑。

      艺术升华
      钟情清刀木雕,也挚爱泥金彩漆

      除了是泥金彩漆的传承人,黄才良还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刀木雕的传承人。作为浙东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清刀木雕“以刀代笔,刀刀见工”,不打磨、不上漆,但纹理清晰、色彩淡雅。对黄才良而言,清刀木雕和泥金彩漆是他钟爱的两个“好姐妹”。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日本商人被黄才良的木雕造像深深吸引,果断地下了订单,开始了和黄才良持续至今的合作。1992年,第一次去日本的黄才良在奈良博物馆、京都清凉寺等地,见到了宁波地区唐宋时期的木雕作品,得知这是当时日本造像法规的模本,同时也恍然大悟,自己一直学习制作的木雕技艺有一个美妙的名字———“清刀木雕”。直到1999年在宁海举办的浙江省“三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世纪学术高峰论坛上,“清刀木雕”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浙东民间手工技艺才被正式命名,回归它的“祖籍”。

      和清刀木雕一起回归的,还有中国传统工艺“鲁班拼接法”。

      “说起来像个笑话,”黄才良回忆道,“在和日本客商打交道之初,我们很纳闷,为什么清刀木雕产品在宁海时好好的,运到日本后就开裂呢?”于是,黄才良派出师傅前往日本查看情况,发现日本的寺庙打着空调,木材离开了自然环境便脱水开裂了。师傅随后观察日本清刀木雕的制作工艺,发现他们把木材锯成一块块后,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结构拼接,然后随型掏空雕刻。

      黄才良翻看师傅从日本带来的资料,“鲁班拼接法”映入眼帘,这就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鲁班拼接法”?在国内消失的传统工艺竟然在日本有着良好的传承。“虽然这一方法费时费料,对木材色泽和拼接技术要求高,但是随型掏空,厚度均匀,造型不受约束,不易开裂变形,质量也上了一个台阶。”一提起自己得心应手的工艺,黄才良非常细致地解释着,“其实唐宋的造像就是中空的,到了明代才变成了实心的,这也是区分不同年代造像很重要的方法。”从此,“鲁班拼接法”在宁波清刀木雕上得到发扬光大。

      黄才良先后培养了清刀木雕徒弟50多人,令这一曾经发展前景堪忧的独特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更让他得意的是把儿子黄雍培养成了清刀木雕的传承人。1981年出生的黄雍从中国美院附中毕业后,留学日本山形大学学习雕塑,回国后又在中国美院学习动漫,他曾设想在杭州成立自己的动漫工作室。然而,为了让清刀木雕后继有人,黄才良动起了儿子的心思,他煞费苦心地把儿子的老师请到宁海参观。被精美的清刀木雕艺术品震撼的老师对学生说:“如此精湛的工艺在学校根本无法学到,这是美院老师无法教授的。”老师的一番劝说很有说服力,黄雍回到宁海,开始潜心研究清刀木雕技艺流程,正式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捧。

      多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喜悦,去年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1500万元的总产值中,清刀木雕产值占了八成。清刀木雕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产业,这让黄才良松了一口气,他开始把全部心思花在了泥金彩漆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上。

      大师才情
      学习历史民俗,收藏研究两相宜

      观黄才良的作品,其巧妙的构思、精美的工艺,让人过目难忘。一件清刀木雕“和合二仙”2011年7月获中国国家博物馆“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金奖,并从18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0余件作品之一。雕塑中和合二仙一坐一立,裙裾飞扬,笑意盎然,一位手举荷花,一位手捧圆盒,从盒中飞出的五只蝙蝠栩栩如生。

      另一件荣获2008年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的泥金彩漆作品“双龙天球瓶”,朱红色的瓶身上,金色的盘龙、云海、回龙纹璀璨夺目,龙出东海的气势奔涌而出。

      这巧夺天工的技艺如何练就?这精雕细琢的灵感从何而来?

      黄才良略作沉思:“我最大的感触是搞艺术的人一定要懂历史。”在他的泥金彩漆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群仙贺寿、渔樵耕读、百子嬉春、麒麟送子、五世同堂、九世其昌等地方民俗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以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梅竹兰菊等江南风情,构图或宁静幽雅,或喜庆热闹。其中一个光彩熠熠的香薰炉便可见其功底:器形来自古代青铜器的鼎,寓意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炉身三面开窗,飞龙、莲花、祥云等元素,寄托着龙年吉祥如意、和美顺利的美好祝愿。

      “创作这一作品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酝酿了整整两年时间。”他告诉记者。

      黄才良自称“完美主义者”,他不容许自己的作品有缺陷,“宁可慢,也不可粗制滥造。”如今黄才良的作品一年不过三五个。他的副手、同为泥金彩漆传承人的陈龙深有感触:“他太顶真,太追求完美。”陈龙清晰地记得,就在办公室的那张明代银杏木半月桌上,为了一个绣墩,黄才良可以连续一个月坐下来不接电话,设计了一稿又一稿,拆了做,做了拆。

      黄才良对创作要求很严:“每一个细节都要深思熟虑,希望作品数百年以后还能流传。”他同时也充满信心:“相信百年以后,中国一定会有学者研究我的作品。”

      黄才良还爱收藏。不说他创办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艺术造像、泥金彩漆器具、书画等,单说在他那间近百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就摆放着从公元2世纪印度石质造像、秦时的果盆漆器、西汉的耳杯漆器,到清代的泥金彩漆皮箱、福建漆器柜子等,俨然一个小型博物馆。

      黄才良说:“收藏为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空穴来风,一定要有历史依据,有实物作为旁证,才有说服力。”他还说,泥金彩漆代代相传,记忆中难免有模糊之处,看到这些实物便一目了然了。

      早在1990年,他就被上海文史研究馆雕塑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这些收藏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他从中分析泥金彩漆和温州瓯塑、福建推光漆器、北京扬州剔红漆器的不同,还在中国《收藏》、《雕塑》、《佛教文化》等杂志上发表《泥金彩漆的传统技艺与市场开拓》、《传统现代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之我见》、《佛教造像业现状刍议》等论文。

      技艺前景
      走创新传承之路,更勇于面向市场

      泥金彩漆有20多道手工工序,制作一件成品需要3个月。有人劝黄才良简化工艺以应付市场需求,他坚定地说:“市场之路不能这样走!非遗必须坚持传统的技法,把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上断代了,市场一旦倒下了,那就谁也不能挽救了。”

      作为“活态”民间工艺,掌握泥金彩漆技艺全靠师傅口传身授。身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才良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2007年,黄才良在一次会议上遇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应龙泉,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一种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模式诞生了———第一届“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在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中开班,由黄才良、陈龙担任老师直接传授技艺。

      这一创新的做法很快走红全国。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09年在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对这一做法予以推广:“将民族的艺术、民间的文化、民间的工艺,作为职业教育来传承,变成职业教育的专业,并富于时代特色,使之不断传承下去。”2011年11月全国非遗保护、传承宁波会议上,这一做法被称为“宁海现象”,得到文化部的表扬。

      从制作材料、流程,到传统文化图案的意义和民俗风情等,黄才良一一为学生讲解,他还鼓励学生多看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在黄才良的书橱中,《中国行书大辞典》、《国宝纪实档案》、《世界雕塑全集》、《清代家具》、《中国人物名画鉴赏》、《印度宗教艺术》等书籍门类广泛。他常常对学生说:“技艺可以培训,但文化底蕴却是需要积累的。”
    A
      第一届学生从最初的45人,到最后毕业只剩胡亮亮、王群、王战奎三人,三人目前已在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上岗,月工资达5000元。胡亮亮对记者说:“老师要求很严,对我们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明察秋毫,指出存在的问题。他常和我们说,成长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没人批评。”对此,黄才良说:“艺无止境,如果学生超越自己那会无比喜悦。”

      除了培养传承人,如何面向市场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08年,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徐艺乙教授参观了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后,建议泥金彩漆以十里红妆习俗为基础,面向市场开发齐全的红妆系列产品。这个建议让黄才良怦然心动,2011年,他和陈龙新开发的泥金彩漆作品16件(组)《十里红妆》不仅获得浙江美术馆首届“天工开物”浙江工艺美术铜奖,也获得了市场的追逐。

      让黄才良开心的是,泥金彩漆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被列入宁波市“十二五”文化发展1235工程重点文化企业;今年下半年,毗邻徐霞客公园、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新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即将动工建设。“一座集泥金彩漆藏品展示、记忆演示、观众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将拔地而起。”黄才良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