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宁波人的一句老话,一语道尽了江厦街旧时的繁华。昔日海曙,近悦远来,中西交汇,造就了“无宁不成市”的兴旺与荣耀;而今日海曙,在1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下,在历经繁华盛世和风雨沧桑之后,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商贸文化符号。唐韵鼓楼、宋雅月湖、时尚天一、五彩三江,商贸与文化的完美联姻,抒写了海曙商贸文化史诗般的嬗变之路。
状元楼
梅龙镇
缸鸭狗
<>
四明大药房
<>
2011年宁波购物节开幕式
商贸盛世 繁华深处的追寻与记忆
在海曙仅有的2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商贸文化积淀。宁波的老字号几乎集中于此,尤其集中在宁波老商业区江厦、鼓楼一带,千年的商贸文化沉淀其中。
细细道来,这里有以“状元楼”、“梅龙镇”、“缸鸭狗”、“赵大有”、“升阳泰”、“楼茂记”等老字号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有以“寿全斋”、“冯存仁”、“四明大药房”等老字号为代表的医药文化;还有“老三进”、“源康”、“一言堂”为代表的百货业。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江厦街的钱庄业十分发达,其首创的过账制等许多行规在金融界勇开先河,为全国同行效仿,这对“宁波帮”商业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此外,宁波中医药行业也长盛不衰。明清时期,仅药行街便有中医药材铺上百家,一些独创的中医诊法、偏方在浙东颇有名气,也产生了宋氏妇科、陆氏伤科、董氏儿科等当地名家,并一直得到绵延、传承。
商贸的昌盛还促进和带动了庙会、集会及民间手工技艺的繁荣和发展。去城隍庙尝小吃、逛庙会成为当时宁波人的一件乐事。金丝帽编制、补缸补鞋、弹棉花、磨剪刀、捏糖人等一些独具匠心的手工技艺流传至今。
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商业文化的兴起又进一步带动了民间文艺发展,应运而生的四明南词、宁波走书、小热昏、唱新闻……成为百姓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
“无宁不成市”,这句谚语道出了甬商涉足地域之广和经营能量之大。南宋移都杭州后,宁波商人数量激增,民间也掀起了一股从商热潮。在相关行业制度不甚健全的情况下,许多商人开始加强彼此协作,规范交易,建立商会,通过约定俗成和商业行规来不断规范商贸活动。
许多商铺的小学徒便是在接受这种商业文化的耳濡目染后,历经磨练而成为日后的大老板。这样的从商理念和商业习俗有力地推动了宁波商业的繁荣,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宁波商人。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因此海派文化对海曙影响深远。早在唐宋时期,海曙便在今东渡路和镇明路宝奎巷一带创立了市舶司和高丽使馆,与日本、高丽、波斯等国进行外贸交易。
南宋朝廷通过明州舶商与高丽传递文牒,《宝庆四明志》中记载,庆元府(宁波)“与其(指高丽)礼宾省以文牒相酬酢,皆贾舶通之。”元代庆元港仍与高丽保持海上往来,张政娘《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中指出,“中国人所喜欢的高丽镶嵌的青瓷、铜器、纸张和蒙古人喜欢吃的新罗参、高丽松子、鹞鹄肉等高丽食物大量运来。中国的茶、瓷器、丝织、书籍也增加对高丽的输出数字。”
随着近代国门的打开,许多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思想观念、商贸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输入,给海曙的人文民俗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彩绘玻璃、墙壁绘画和西洋式的观音兜等西方元素在宁波建筑中随处可见,体现着西风东渐对民俗的影响。这些海派文化,也进一步推动了宁波的工商业发展。
历史变迁 老字号的尴尬与转型
老字号是一种文化、一部历史,它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史脉与积淀,也标志着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个性与身份。
在1000多年的商业发展中,海曙区留存了许多享誉浙东甚至全国的商业老字号,如“老三进”、“状元楼”、“东福园”、“梅龙镇”、“缸鸭狗”等。这些商业品牌曾经红极一时,然而,老字号要做到经久不衰,却并非易事。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方式和行为规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现代文明,同时也冲击着诸多的非遗民俗文化。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老字号也开始面临生存的尴尬。
不少古老街巷淹没在高楼大厦当中,传统的庙会集市被时尚商场所替代,昔日的墙门、弄堂转而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活居所,一些传统手工绝活随着艺人的过世也面临失传的险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身处繁华地段的老字号举步维艰。资金的匮乏,成本的上涨,管理模式的滞后,这诸多原因使宁波许多老字号不得不面对长期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窘境。从2000年起,“东福园”、“状元楼”、“梅龙镇”等一些老字号在失去实体店后,进入了“休眠期”,牌匾也被存入库房。
老字号突围脱困迫在眉睫。2009年,“东福园”的复出一扫以往的阴霾,一连串的举动让宁波人看到了老字号复兴的希望,这些举动包括:创建老字号菜肴研发中心,尝试建立中式菜肴的标准化体系,扩大经营面积等。
与此同时,海曙区文化局也提出,要振兴传统商贸业,做好商业老字号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08年7月底,海曙区在成功举办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贸老字号暨董孝子庙庙会的同时,“老三进”、“缸鸭狗”、“赵大有”、“楼茂记”、“升阳泰”、“冯恒大”、“梅龙镇”等商贸老字号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振兴之策。
一位业内人士提出:“我们对一些有文化底蕴、商业品牌价值的老字号要予以重点抢救和保护,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资本和品牌进行有效‘嫁接’,加强对老城区经营理念、品牌形象等商贸习俗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提高软硬件上同时下功夫。”
今年4月,一个令人欣喜的城市区块改造、提升项目出台,它将让宁波的老字号重回春天。据海曙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宁波八大历史街区之一,海曙辖区内的南塘河历史街区将打造成宁波名小吃、老字号一条街。
“百年石板路,千载南塘河。漫游南门三市,争仰甬水遗辉。船舶争集,人民杂遝,夹道商铺,鳞次栉比,一如江东。”《宁波市志》中如是记载南塘盛景。
根据规划,南塘河历史街区将分为宁波传统经典特色餐饮区、宁波传统知名美食区、时尚餐饮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宁波民俗风情展示区。海曙将积极引进“楼茂记”、“东福园”、“王升大”、“正章”、“黄古林”等24家宁波百年老店及宁波老字号。
泛着古风的青石板小街,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小楼,所有的店铺上方都挂着招牌……建成后的南塘老街将还原浓郁市井味和宁波城南文化商贸气息。由古老的街巷、古河道、桥梁、建筑院落等组成的商贸集聚区,将保存“前街后河”的典型江南水乡景观,也将重现“南门三市”昔日的繁华胜景。
据介绍,南塘河历史街区作为市重点工程已列入2011年重大项目,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年内建成。届时,盛极一时的“南门三市”将重新焕发生机。
海曙行动 商贸与文化联姻的现代传承
美国著名的建设经济学家刘易斯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地处宁波中心城区的海曙,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同时,也加速战略谋划文化的大发展。
1989年海曙商贸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让海曙人尝到了甜头。20多个融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系列活动,100多家单位参加、近4000人参演、室内外观众达12万人次的规模,使它成为宁波市群众文化“十佳大活动”之首。
海曙人发现,“文化也能生财”,文化与商贸的结合不仅能赋予商业更深的内涵和品牌价值,而且通过文化引领消费,为消费注入了更多的社会时尚。
于是,海曙人开始摸索,如何把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嫁接到现代商业中?从海曙区商贸文化艺术节到海曙购物节,再到宁波购物节,在探寻商贸与文化并举的道路上,海曙逐渐走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鼓楼文化休闲步行街、城隍庙商贸区域、开明服饰特色街、镇明路婚纱摄影一条街……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海曙区加快了更新历史街区的步伐。与此同时,海曙还将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文化注入到天一广场、中山广场等主要商业区域和文化休闲广场,并使之成为重点的商贸文化圈品牌。
天一广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这里有22幢现代商业建筑、流光溢彩的观赏水街、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及水幕电影……这里游人络绎不绝,即便正值盛夏,也难阻挡摩肩接踵的人潮。
如何把“人气”转化成“商气”?海曙人可是动足了脑筋。顺着打造“文化大区”的思路,海曙积极利用天一广场这一“城市客厅”的优势,在文化消费方面下足功夫。
音乐、艺术、诗歌等诸多文化元素被注入“城市大客厅”。除了汽车、婚纱、化妆品等时尚展,钢琴演奏会、大型诗歌朗诵会、雕塑作品巡展、啤酒节等高端文化活动也相继登场,如此丰富的文化巡演让市民流连忘返。
文化大餐迅速帮海曙聚集起了人气,继而掀动了购物潮和餐饮盛宴。20多个国际顶级品牌店纷纷抢驻天一广场。据统计,目前天一商圈引进各类国际品牌211个,国内及地区各类品牌和老字号259个。首次进驻宁波的三大时尚品牌之一的ZARA便落户于天一广场。GUGO商城内一批国际零售品牌也颇受年轻人的青睐。被称为宁波“香榭丽舍大街”的和义大道已经成为国际一线品牌汇集地,世界10大顶尖知名品牌,落户海曙的就有7个。
如今,一年一度的宁波购物节,已成为海曙增强区域文化辐射力、培育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海曙区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商贸文化活动,公益文化活动与企业也实现了完美“联姻”。
“经济与文化是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两条平行线。”海曙的决策者这么阐释。
以构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高地,高品位的商贸文化高地”为目标,海曙还打响了“品牌经济”的口号,以节庆带动商贸业突围,营造起独树一帜的商贸文化氛围。
注入文化的元素,海曙的品牌经济战略,开始一步一步拓宽,并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和个性的商业区域。天一广场、和义大道、月湖盛园、莲桥街、新星商业中心等重大商业项目的完成和推进,为海曙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在天一商圈,除百达翡丽外,国际十大名表现已有9个落户在此;广受推崇的国际顶级消费品牌爱马仕也将于明年进驻和义大道,为海曙打造浙东高端消费地标再添重磅筹码。
一年一度的宁波购物节,文化巧搭台,商家唱大戏。2011宁波购物节的“法国文化周”,让人体味到中法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香港珠宝展,则是时尚与传统的交相辉映。在一场场商贸与文化的互动中,海曙再度拔得头筹。
商贸和文化的结合,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这便是海曙就“如何传承商贸文化”给出的答案。在千年文化积淀的支撑下,海曙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商贸文化发展之路。
创新路径 留住海曙商业文明符号
“今日的繁华能留给后人的,唯有文化。”海曙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裘燕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裘燕萍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海曙,其拥有的文化积淀是宁波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这是海曙最亮的家底。穿越历史长河往回看,宁波百年老店绝大多数在海曙,这些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贝。今天我们去谈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留住我们的家底。
如果说以江厦为首的东门口,其曾经的繁华是属于国际化的,是大都会的。那么南塘河曾经的繁华是小商品化的,是集贸市场性质的。现在的东门口依然是宁波对话世界时尚的窗口。和义大道、天一广场繁荣的商贸就是对历史的呼应。而南塘河,其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逢三逢八市集,就是远近乡邻的最繁华的集市,来自城南四乡的舟楫,满载着本地的土特产来此进行贸易。
裘燕萍说,正在开发的南塘河历史街区,将尝试把更多老字号以及今日的时尚休闲搬入其中,围绕这个街区,派生出的商贸文化,也许将成为百年后的另一种积淀和留存。
对于如何留住今日的繁华,让更多人记住海曙,长期从事文保工作的陈联飞也有自己的想法。
在陈联飞看来,文化与商贸融合,需要一些物质性的载体。历史上海曙商贸的繁华盛世,与其地理位置是密切相关的,南来北往的船只,要实现海运与河运的交接,需要通过宁波。为此,形成了江厦街的金融文化,药行街的药材文化,车轿街的佛画文化,城隍庙的庙会文化,等等。
如今前三者已经慢慢淡出视野,唯有城隍庙留存至今。这次宁波购物节活动中,“财神爷”、吹糖人、剪人影、功夫表演等民俗和传统文化“复活”了,它们与都市生活互动,让市民在城隍庙里,找寻失去的记忆。
“文化的东西容易让人记住。”陈联飞说,今年购物节的“法国文化周”上,就有很多中西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宁波的历史文化,使之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比如,高丽使馆遗址是宁波对外交往的历史见证,不妨从这里开始,再续与韩国文化的交流。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路径,用文化推动商贸发展,实现让历史对话今天,让今天承载明日的繁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