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原经过董孝子桥的两路公交车临时改道。因为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桥,刚被判定为危桥。为保证安全,桥面限制3吨以上车辆通行。
回溯,桥梁坍塌事件频发——7月15日,通车才14年的钱江三桥引桥坍塌;7月14日,建成才12年的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北端坍塌;7月11年,1997年建成的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榆河桥坍塌……再往前,2010年河南栾川大桥,2009年湖南株洲高架桥,2007年湘西凤凰桥……
在塌桥事故频发的今天,那些建造了多年却仍坚固的老桥,显得尤其珍贵。
在宁波,就有这样的一些桥,一直陪在我们身边,多少年风雨沧桑过去了,依然那么沉默,那么坚固,那么踏实,已然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灵桥
曾被炸断横梁支架
依然“铁骨铮铮”
桥龄:前身为建于唐代的浮桥。1936年改建为钢梁桥,已服役75年。
桥长:132米。
在宁波,没有一座桥会比灵桥更贴近市民的生活。
灵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公元823年,明州刺史应彪,在奉化江上造了一座由16条船组成的浮桥。 很多人知道灵桥是在1936年由乡绅集资、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实际上,宁波籍的专家也参与了很多。
1934年,沪宁两地乡绅捐资70余万银元,要求将浮桥改建为钢铁混凝土大桥,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聘请了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设计,宁波新江记营造厂工程师竺泉通协力合作,鄞籍工程师施求臧指导施工。
1936年,全长132米,跨度97.5米,宽20米的灵桥通车,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独洞大环桥,设计使用年限70年。随后,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飞机9次狂滥轰炸灵桥,灵桥依然无恙。1949年7月至9月,国民党空袭两个多月,桥面留下两个大洞,炸断一条横梁和两条支梁,但灵桥仍立在奉化江上。
2007年,宁波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对大桥彻底检查,认为灵桥主体结构依然安全。今年,灵桥已经75岁高龄了,依然“铁骨铮铮”地立在奉化江上。
秘诀
细心监管,定期维护
早在1934年,乡绅们集资时,便决意要建一座坚固的桥梁。他们细心监管着造桥要用的每一块钢材和砂石,保障了桥梁质量。关于灵桥的建造,有这么一个段子。据说,当时所用的砂石,都用筛子筛过,清洗得一尘不染。有专门负责检验砂石的乡绅,会用白纱布包起砂石,打开后,纱布必须一尘不染,才能用。
当然,建国后的维护也很关键。灵桥地处三江口,因为其特殊性得到市政部门的特别关照。1951年,市政工人对灵桥进行建国后的第一次全面整修。195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此后,每隔5至7年,进行一次整桥油漆养护。现在,每三年,市政部门会安排一次为期一周的特殊“体检”。
前两年,建桥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特意给宁波市发来信函,称知道灵桥一直在修缮和维护,目前状态良好,还可以担负疏导交通的作用。
百梁桥
历经千年
浙东最长木梁廊桥依然安全
桥龄:建于北宋1078年,距今933年。
桥长:77米。
宁波有一首民谚“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说的就是宁波两处著名的古建筑,七塔寺和百梁桥。
百梁桥,横跨鄞江之上,位于鄞州区洞桥镇蕙江村,村子因桥得名,现在也叫“百梁桥村”。
鄞江镇,曾是当时县政府所在地,管辖慈溪、鄞县、奉化等地。唐时,江上造了浮桥,连接鄞江镇与浙南地区,后来被洪水冲毁。
北宋公元1078年,刚迁入此地不久的朱文伟、朱用父子,发动周姓、韩姓等村民,共同在旧址建造了长77米、宽7米、高10米的6墩7孔木屋廊桥。桥面上,用132根木竹柱支撑27间瓦屋,得名“百梁桥”,成为宋、元、明、清时,浙东陆路和水路的枢纽,南通奉化、北达县城或西至四明,东至象山,“百梁桥市”也从此名闻四乡。
现在,百梁桥是浙东最长的木梁廊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千年风雨,百梁桥依然健康,用宁波民间文保名人杨古城的话说:“还能正常使用。”
秘诀
百根粗半米的木梁
撑起千年古桥
木梁桥为何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摧残?
原来,当初建桥时,为了安全耐用,无论在技术工艺还是精度上都特别讲究:桥面有7孔组成,每孔大木14根,根根粗细相当,要求直径必须达到半米。据说,当时有专人拿着测绳,比划每根木头。桥上的木廊屋顶,也保护了木梁免受风雨直面吹打。百梁桥所在江面,水流急,跨度大,为了抵御洪水,石砌的桥墩特意磨成尖头船形。
为了保护这座木桥,历代以来坚持不断修缮,1983年,由县政府和当地村民集资,还在桥下游处新建了水泥新桥,供汽车通行。
广济桥
通行1000多年
见证宁波外贸早年盛况
桥龄: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距今1050年。
桥长:52米。
广济桥,位于奉化江口街道南渡村,是省内唯一的一座元代廊屋式桥。
古桥始建于北宋。南宋时,改建成木石结构的廊屋式桥。元至元二十三年,当地官员主持重建。随后,在明、清两代分别进行了多次修缮。现存的广济桥,仍保持着南宋遗留下来的木石廊屋结构。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宁波港,为东亚的主要通商港,南面的温州、泉州、福州等地的陶瓷、茶叶,都要经广济桥到宁波港中转与高丽、日本通商贸易。
广济桥,见证了宁波最早的外贸盛况。
秘诀
6米巨大石条,
斜插入江抗洪水
广济桥最大的特色,是采用4组长条石作墩,每组由6根长达6米的巨大石条组成,成梯形斜插江底。上下各有带榫孔的锁石,将6根石条锁牢,这样就免去了洪水冲垮桥墩的担忧。石柱之间还有空隙,呈八字形斜开,提高了抗洪能力,又节省了石材。桥墩上铺13根大木,再铺厚板,还建有桥屋,保护桥身免受风雨侵蚀。在桥头南北建碑亭,还成立救火会。
杨古城说,桥梁的稳固,关键在于桥基和桥墩。山区的桥梁多依靠山岩做基础,在平原水乡,则要深埋木桩或石柱,比如广济桥。
有意思的是,为了保护石桥,村民还有代代相传的护桥规定,都详细记载在了桥南的碑记上。比如,不准在桥上聚赌、打架、便溺及停留牲畜。
更多宁波古桥:
![]() |
万年桥 | ||
![]() |
广济桥 | ||
![]() |
灵桥 | ||
![]() |
通济桥 | ||
![]() |
惠明桥 | ||
![]() |
高桥 | ||
![]() |
百梁桥 | ||
![]() |
福星桥 | ||
![]() |
戊已桥 | ||
![]() |
碧环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