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宁波海洋文化,扬帆远航正当时[图]
  • 阅读:
  • 时间:2011-06-18 09:27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
  •  
    中国开渔节开船仪式  

     
    渔文化书刊

     
    象山海达渔鼓(沈颖俊 摄) 

     
    港口博物馆鸟瞰图 

     
    妈祖巡安 

      海洋,浩瀚壮观,奥秘无穷;海洋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

      明州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出发港,历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庆安会馆名列我国七大会馆之首、八大天后宫之一,是全国惟一一处“宫馆合一”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会馆类国家级文保单位中惟一一处海运业会馆,堪称近代商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经典之作。

      青砖黛瓦的渔港古城,渔歌嘹亮的渔村狂欢,美味的渔家宴、有趣的渔家乐……象山的渔文化充满魅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北仑港,万舸停泊,商人云集,临港工业发达,港口城市繁荣,港口文化生机勃勃。

      镇海口的招宝山、安远炮台、后海塘等海防遗址,集中体现了400多年来宁波人抗击外敌的民族气概……

      象山渔文化洋洋大观

      距今5900至6200年以前的象山“塔山文化”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离海岸线最近(仅12米)的滨海考古遗址,出土了海洋鱼蚶图腾、蚶壳纹陶支座与陶鱼鳍形鼎足。专家认为,“塔山文化”是在“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传统上形成的一支独立考古文化。在塔山出土的陶制品中,留下了大量水波纹以及贝壳印痕,表明了先民与海的密切关系。2007年,在塔山遗址三期的考古中,出土了2枚青铜鱼钩。这足可以证明,象山的渔文化历史悠久。

      元《四明续志》记载,象山的石浦因为独特的港口之利,早在秦、汉时代就有海上渔、商活动。至唐代以后,象山的海上捕捞业及航海业已经十分发达。明清时期,象山县南部之石浦,被冠以“浙洋中路重镇”之称。清末,象山县北部的爵溪大黄鱼捕捞产量居浙洋前列,所产“爵鲞”被列为朝廷贡品。

      象山渔文化是世世代代象山人在其生存的海洋自然环境之中,在生产与生活两大领域内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渔谚、鱼的传说等口头传统,造船、织网、渔具制作等传统技艺,航海知识、捕捞技能、妈祖巡游、祭海仪式、开渔节、渔民宅居、渔民饮食、渔业商贸等信仰和习俗,此外还有相关的渔歌、渔曲、渔戏、渔鼓、渔灯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象山,明清海防文化遗址、古陶窑、古沉船等文物点遍布城乡;渔鼓、龙灯、竹根雕、渔歌号子、剪纸等民间工艺世代相传。在该县非遗普查排摸出来的5万余条线索中,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例最高,占到60%以上。

      千百年来,象山人缘海而居,饭稻羹鱼,在长期的讨海生涯中,逐渐创造出独特、丰富的渔文化,薪火相传,蔚为大观。

      2004年5月19日,象山县成立渔文化研究会。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郦伟山说,渔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内容为,收集、挖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现存的表现形式;组织力量,开展调研,撰写论文;指导渔文化、文艺作品的创作;举办渔文化学术活动;促进渔文化产业发展;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渔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休闲旅游业、海鲜餐饮业、节庆会展业、传媒产业、刊物出版、影视动漫、渔文艺产业、民间工艺等8大产业。海鲜餐饮业方面,渔文化研究会组织创作了“海鲜十六碗”,即一碗菜、一首诗、一个小故事,并谱了歌,让外来游客在饱享海鲜大餐的同时也饱享文化大餐。

      象山的渔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从渔业的渊源以及发展历史,到渔村、渔民不同时代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渔村建设和风士人情;从渔民生产生活的典故、故事、渔谚、渔歌,到渔业和海洋、湖泊、岛屿以及与宗教文化结合的各种故事和传说等。郦伟山说,“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像渔文化那样拥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产业,没有像渔业那样有悠久的历史;任何一种行业,没有像渔业那样与百姓生活紧密结合。”2008年9月,象山县被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2010年5月又荣膺“浙江省文化名城”。

      象山渔文化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全国第一本渔文化读物、渔文化研究会的会刊《渔文化》已出版了27期;历时4年相继出版了专著《渔文化研究》、《渔文化大观》、《渔文化美食》;开通了中国渔文化网站;在12届开渔节期间,举办了“渔文化与休闲渔业”学术研讨会。

      2008年8月,宁波市渔文化促进会成立,它致力于宁波渔文化提升工程,启动了渔文化资源调查,积极推进专业休闲渔场发展,指导开展渔文化节庆活动,组织渔文化研讨等。

      开渔节传播海洋生态文化

      说起象山的海洋渔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创办于199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的中国开渔节。

      中国开渔节因休渔而诞生,但开渔节的“根”是延续千百年的渔文化。

      开渔节主体活动项目有祭海典礼、开船仪式、妈祖巡安等,其着力展现的正是象山丰富的渔文化内涵。传统的祭海仪式,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已成为渔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祭海活动,凸显祈求平安丰收、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开船仪式上,千帆竞发,吉祥喜庆的气氛贯穿始终,充分表达了出海渔民的喜悦心情;妈祖巡安则在创新中不断扬弃,充分展示人海和谐的渔区文化气息。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象山渔民在开渔节上提出的口号,体现了象山人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感恩海洋的心情,这也是历届政府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遵循的科学发展观。

      “混沌初开,大海漫漫。外际于天,内包乎地。天风浩荡,洪波涌起。吞吐日月,含孕星汉。蕴无量之宝藏,涵不尽之资源。利舟楫而通五洲,奉鳞甲以济兆民。赖海恩泽,富民兴邦。炎黄子孙,蕃衍昌盛。泱泱中华,景曜东方,幸甚至哉。”这是开渔节“重头戏”——祭海典礼上的祭海文,是一则人与大海和谐相处的宣言。祭海仪式,是渔民感恩大海的行动表现。

      历年来,中国开渔节还举办了包括全国渔歌号子大赛、渔家服饰比赛、渔文化摄影大赛等在内的众多活动,象山本地的许多渔文化节目借此走上了舞台,从而走向全国。

      通过开渔节这一载体,象山不仅让散落在渔区、海岛、渔民生活中的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重新焕发出新鲜而持久的活力,而且在推动渔文化保护、研究、创作、交流、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开渔节已荣膺2007“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在人民网举办的“2008年最受关注地方节庆”评选活动中名列首位,在首届节庆中华奖评选中荣获组织奖。

      目前,国家文化部已批准设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批准设立的第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港口博物馆呼之欲出

      被誉为“东方大港”的北仑港,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的。

      它水深,进港航道水深均在30米至10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包括大榭岛、梅山岛和穿山半岛,长121公里;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宽阔。北仑港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处在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入海口“T”型航线的交汇点上。

      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和舟山、北仑两地的深入合作,使北仑港口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今日的北仑,随处可见中外人士和谐相处的情景。漫步北仑街头,迎面相遇的可能是肤色不同、语言迥异的各国友人。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港口协会、宁波市政府于2008年11月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宁波港口文化节。港口文化节以促进开放、服务经济、发展文化为宗旨,以吸引国际港口、港口城市、船运企业广泛参与为基础,通过举办一系列以港口与城市发展联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动“以港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港口风情”国际民间文艺展演、国际美食文化博览会等活动精彩纷呈。“国际港口文化节,节庆是形式,港口文化是主题”,“和谐共享海洋时代”的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能不能给港口建一个博物馆,让人们了解港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据北仑博物馆馆长冯毅介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动工,计划于2013年建成开馆,总投资4亿元以上,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这将是由国家、市、区联动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将分为中国港口历史馆、现代港口知识馆、科学体验中心几部分。目前,博物馆已完成建筑设计,外形恰似仿生的两个海螺。专业机构正在编著展陈大纲。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科学体验中心的科技含量很高,互动性强。参观者可以进行模拟航海、海战、水下考古等,让人们身临其境,亲近海洋,了解海洋。二是强调了博物馆的综合文化休闲作用,可举办时装表演、音乐会等,还设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国际会议厅、报告厅等,让人们在参观的同时,享受公共文化。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也将设在港口博物馆内。据介绍,这个基地之所以设在宁波,是因为宁波的水下考古力量较强。宁波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自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一个水下考古工作站在宁波挂牌以来,宁波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不仅稳步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活动,还先后完成了宁波、舟山和台州部分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以及象山南部海域、象山港、舟山黄泽洋和灰鳖洋等海域的水下探测与探摸工作。目前,宁波拥有水下考古潜水长1名(全国共6名),水下考古队员6名,约占全国专业人员的1/9,成为我国水下考古的一支重要力量。该基地建成后,将承担水下考古、出水文物保护科研、水下考古培训等任务。

      不久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能否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有全国最佳深水岸线资源的宁波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浙江期待,肩负着迈向“深蓝”的国家使命。

      地球是海洋之球,海洋是人类之母,人类是海洋之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文化是民族灵魂,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纽带。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发掘海洋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海洋文化传统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宁波拥有“港、渔、景、岛、涂、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突出,腹地资源广阔,是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核心区域,具备发展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的优越基础和条件。我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拥有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是全国海洋资源大市。全市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

      文化是经济的支撑。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必然要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不过,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目前宁波海洋文化的研究还缺乏计划、缺少人才,缺乏底气。

      渔文艺产业方面,象山文化界人士一直想策划创作一台以大海为背景,滩湾岛礁为舞台,渔船为道具,渔民为演员,以赞颂人与海洋和谐相处为主题的大型文艺节目。这种大型文化项目,需要大笔投入,需要政府扶持,因此,尚处于“腹稿”之中。

      日本从1953年起就开始渔村调查,也就是进行渔文化综合研究,他们的研究认真、细致,已编辑出版了渔文化词典。那么,属于我们的《中国渔文化词典》又在哪里?

      筹建中的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有1万多平方米的展厅,将从溯源、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六个阶段,展示中国港口的发展史,因此,需要征集大量有关港口的历史文物。筹办方虽已从2008年起向全国公开征集文物,但时至今日,还只征集到港务局等单位及民间收藏家捐赠的四五十件文物,这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的展陈需求。

      海防遗址是我市重要的海洋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从明代、清代到近代,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抗”遗址众多,特别是抗倭古迹很多,如临山卫、观海卫、昌国卫、镇海卫等。但由于保护不到位,许多遗址正遭到毁坏,逐渐消失。

      对海防遗址加强保护、研究、利用,同样是海洋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专家观点

      亟须强化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力度

      港口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青瓷文化、垦殖文化、渔文化、海岛文化、宁波商帮文化及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等,构成了宁波历史悠久且样式多元、色彩斑斓的海洋文化图式。

      面对如此丰厚的海洋文化,却还没形成对海洋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良好局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从宁波海洋文化的研究角度看,无论是研究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投入、研究的形式与手段,还是在研究的水平与成果、研究的载体与机构等方面,都显得较为苍白与力不从心。

      当前,需要各级领导对开展海洋文化研究予以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强化海洋文化的研究力度,建立、健全海洋文化的研究机制,使海洋文化研究尽快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能登上历史与时代的巅峰,无愧乎宁波蔚为大观的海洋文化。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徐定宝)

      何谓“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