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宁波与台湾的历史文化渊源[图]
  • 阅读:
  • 时间:2011-04-15 10:54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徐建成
  •   宁波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亲缘关系。近年来,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我市文化部门开始着手开展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以此增进甬台两地的情感,促进两地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海曙楼

      蔡贵易·海曙楼

      宁波自唐代建城以来,有过历代刺史、知州、知府约530位,其中就有一位知府来自台湾。这个人就是蔡贵易。

      鼓楼,又称海曙楼,是宁波的子城门,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现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事实上,鼓楼取名“海曙”之前,叫“明远楼”。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发生了大火,明远楼被烧毁。于是时任宁波知府的蔡贵易于第二年主持重修了鼓楼,并改名为“海曙楼”。

      蔡贵易(1538年—1597年),字尔通,又字道生,号肖兼,是金门平林村人,当时隶属福建同安县管辖。由于蔡氏家族祖孙三代(蔡贵易和他的父亲蔡宗德,他的儿子蔡献臣)均为廉吏名宦,明代天启年间,皇上御赐其故里金门平林为“琼林”。琼林蔡氏,是金门岛上一个高中科举且出仕为官者甚多的世家,明清两朝中就有蔡贵易、蔡守愚、蔡复一、蔡献臣、蔡懋贤、蔡国光、蔡廷兰等进士七人。蔡贵易,嘉靖甲子(1564年)中举人,隆庆戊辰(1568年)中进士,授江都令,后补崇德县令,历浙江司员外、礼部郎中。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出知宁波府。在任上,蔡贵易多为宁波百姓谋利益、办实事,严办卫所军队与污吏勾结蚀府库者。抑制霸市之豪强,士民立碑颂之,被列为明代甬上“贤牧”。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宁波发大水,冲毁东津浮梁(今灵桥),当时溺水者有很多,“(蔡)太守为文以祭之,尽毁其侵越者,更新浮梁,铁缆联络,人庆坦途”。蔡贵易后来升为贵州按察副使兼掌学政,贵州布政司参政、浙江按察使。但他因不通权贵,终被降俸罢归。归田之时,两袖清风,御史苏浚题其堂曰:“清白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宁波人通常认为,鼓楼取名为“海曙楼”,是取自唐代诗人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其实不然,明代沈一贯所作碑记《海曙楼记》中明确解读了蔡贵易取名的本意:“自壬子(1552年)来,鲸鲵蹈扬,使我震荡,则楼实为戎府。肃皇震怒,爰整大旅……又廿年而始有今日,德厚而慈洽,法明而政平……日之新出于扶桑旸谷间也,而楼乃尊安喜皞,无幢节貔武之扰,而东向巨浸,长耀其华丹,是所为名海曙哉!”意为“海定波宁,日新为曙”。

     

    范宅

      范廷谋·范宅

      与海曙楼遥相对应的是,位于宁波中山西路月湖文化景区入口处,有一座明代建筑范宅,现为海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朝南,由三开间的台门、二门、照壁和单檐硬山顶三开间的前厅、后厅、后楼及东西厢房组成,结构简朴,用材硕大,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这是宁波市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住宅建筑。在这座房子内出了一位台湾知府,此人便是范廷谋。

      范廷谋字周路,号省庵,是“范孝子”范惊百的孙子,官两淮盐运使,授中议大夫,著有《杜诗直解》、《滇南诗稿》、《稼石堂诗存》、《归舟诗和集》等留于后世。清雍正三年(1725年),他奉旨担任台湾知府,接替前任高铎,对台湾的制度建设作出过一定积极的贡献,得到浙闽总督高其倬的赏识。雍正四年被调回京,接替者为孙鲁,河南开封府人。之后,浙闽总督高其倬曾奏折:

      窃查台湾府知府一官,地隔重洋,独当一面,紧要之事不能详候上司批定,皆须先自决断,随机料理……现任台湾知府孙鲁,河南开封府人,臣到任之初,闻其操守颇好,为人和平;近看其买米补榖一节,办理竟无次第,亦无斟酌;又经管台盐颇为松缓,盐斤甚减于前;断理词讼,率多含混了事。虽廉谨有余,而才具似觉不足,于海外之郡不甚相宜,伏乞皇上简用一才守兼优之员,于台湾地方始为有益……从这则奏折看,高其倬肯定范廷谋,否定孙鲁,意欲调回范廷谋。

      但最终清世宗未采纳这个建议。

     

    马径村张氏祠堂

      张斯桂·马径村

      近代中国,江北的马径村出了两位外交官张斯桂和张斯栒。其中张斯桂还是清政府驻日首任副使。张斯桂(1816年-1888年),字景颜,号鲁生,曾是近代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宁波商人1855年所购得的“宝顺号”)的船长。因“工于制造洋器之法”入曾国藩幕府参与洋务运动。清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被奉旨赏加三品顶戴,出使日本国首任副使。光绪三年十一月,他与正使何如璋一道率从官十余人乘船东渡日本,成为晚清中国人真正赴日本调查、学习的开始。

      那么为什么朝廷会派遣张斯桂担当副使呢?原因在于,之前张斯桂已与日本方面打过不少交道。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找借口先后派兵3600多人侵入台湾,在琅峤社寮(今恒春半岛)登陆,攻打牡丹、高士佛等社,并在龟山等地盖营房,建立“都督府”,实行屯田、植林,准备长久占据。清政府派遣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赴台处理此事,张斯桂也随之同行。沈葆桢是林则徐之婿,是晚清一代中难得的英勇御外之士。由于日本入侵台湾不得人心,受到中外舆论的一致谴责。加之随着清军精锐部队的陆续抵台,日军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遂派大臣大久保利通来中国谈判。最终懦弱的清政府以赔银50万两达成协议,使日本得以“体面退兵”。张斯桂等人参加了谈判过程。之后,为了加强台湾防务,增进朝廷对台湾情况的了解,沈葆桢委托张斯桂全权负责走遍全台湾,绘制台湾地图。他曾言:“船政委员张斯桂随臣驻台,曾派往南北各路番社,全台地形颇为熟悉。因令其督率船政艺生等,按道里考察山川,略照西法测量远近,分别向背,内极番寮,外周海口,区分界画,旁注地名,凡数阅月而全图成……详细分图凡三十又六幅,每幅俱缀说其旁,誊写甫毕。”

      1875年,奉沈葆桢之命,张斯桂带着台湾全图来到北京。由于沈葆桢的大力推荐,张斯桂开始走上清朝的外交舞台。可以说,张斯桂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巩固海防和开发宝岛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此外,张斯桂还在台湾查勘煤铁半年多时间,协助沈葆桢创设台湾矿务局,在基隆山用机器开采试办成功,此为中国第一个近代新式煤矿。该煤矿于1878年投产,当年生产原煤1万吨。

     

    石浦·富岗如意信俗

      石浦·富岗

      相传,南宋时期,象山的渔山岛常有福建兴化人来捕鱼,也常有台州、黄岩人到岛上铲淡菜。有一天,有采贝人坠崖身亡,随后其女从家中赶到,问旁人其父身在何处?当得知父亲坠崖落海处后,女子二话不说,纵身跃入海中殉葬。众人大惊之余,有人下海营救,但遍寻不着尸身,只在女子落海处拾得木板一块。当地人感念女子孝行,将浮木拾回后雕成少女塑像,在渔山岛建庙纪念,后被称为“如意娘娘庙”。“如意娘娘”成为宁波、台州、温州沿海一带渔民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

      半个多世纪前,国民党军队从舟山群岛退踞台湾时,将当时石浦镇渔山岛的男女老幼共487人集体迁居到依山傍海、地理环境与宁波象山石浦极为相似的台湾台东县,建起小石浦村,又称富岗新村。当时,渔山岛人也“请”走了保佑他们的“如意娘娘”,在小石浦村建海神庙供奉。如今,当年400多人的小石浦村已发展成为1500余人的大村,但村民们依旧说着象山石浦方言,延续着石浦的乡风民俗,与老家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2008年6月,“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目前国家级“非遗”中惟一包涵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

      文化维系着亲情。两地商定,今后每届中国开渔节都要举行两岸如意信俗省亲迎亲仪式及石浦港“妈祖祈福巡游”活动,通过两地共同的文化,让两岸兄弟姐妹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慈湖师古亭(慈湖先生杨简居于附近)

    姚剧《王阳明》剧照 

      名人·文化传播

      宁波有不少文化名人在台湾备受推崇,最著名的是慈湖先生杨简、阳明先生王守仁和台湾文化的开拓者沈光文。

      杨简(1141年一1226年),字敬仲,是南宋明州慈溪县城(今江北慈城镇)人,宋孝宗乾道五年登进士第,因曾筑室生活在德润湖畔(慈城的慈湖,现有师古亭等胜迹),被称为慈湖先生,后受聘甬上望族移居月湖著书讲学,为南宋“淳熙四先生”之首,谥号文元。杨简的主要哲学贡献在心学的发展上,他师从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具体实践了陆氏“六经注我”的为学方法,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心皆“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目前台湾学者对杨简研究的深度和厚度颇丰,提出了具有新意的学术观点,提升了杨简哲学的价值,进而引发了台湾学界对南宋时期浙东学术文化脉络发展的诸多深层次研究。杨简曾出知温州,为官清廉,为当地民众所爱戴,官至宝谟阁学士。著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

      今年新年伊始,余姚艺术剧院携创作剧目姚剧《王阳明》在台北、台中和新北等城市巡演取得圆满成功,演员的出色表演,折服了台湾观众。优秀的历史人物,架起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台湾观众通过《王阳明》,更好地了解宁波,了解王阳明故里余姚。

      台湾观众非常崇敬王阳明。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作为一代圣贤,其影响广盖东南亚一带。台湾有很多道路以阳明来命名,台湾学界曾多次组织举办或者参加“海峡两岸”阳明心学学术研讨会。

      此外,在台湾备受推崇的宁波文化名人还有一位,便是明末清初的鄞州学者沈光文。沈光文被尊称为“台湾的孔子”,他是台湾文化的开拓者,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播撒在祖国宝岛。

      沈光文(1612年—1688年),字文开,号斯庵,鄞州栎社人,青少年时游学南京,中年时投身抗清,晚年时治学传道。公元1646年,清兵攻陷绍兴,沈光文随鲁王入闽,晋升为工部郎中,在金门诸岛部署抗清,后相继任兵部职方郎中、太仆寺少卿。期间,他奔波于浙江、福建、广东之间,作鲁王与郑成功之间的联系人,又奉桂王朱由榔之命,监督郑鸿达之师。清福建总督李率泰以高官厚禄对其诱降,沈光文严词以拒。1652年的秋天,沈光文移家去泉州时,忽遇飓风,惊涛骇浪中,小船竟从围头泽一直漂至台湾岛,从此,沈光文留居宝岛36年,度过了充满悲欣的后半生岁月。

      在台湾的岁月中,沈光文考察台湾地形,招收生徒,教授汉字,讲授国学,同时兼行医术,治病救人。康熙收复台湾后,台湾归属于福建省,当时闽浙总督姚启圣和沈光文是旧交好友。姚启圣知道年老的沈光文归乡心切,答应派人送他回鄞州安度晚年。孰知姚启圣因病突然逝世,沈光文回乡之愿又成了水中之月,终留宝岛。然而他在台湾不经意中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传播了中华文化。沈光文推行传统的教育制度,始终倡导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昭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他所写的《台湾赋》、《台湾舆图考》、《东海赋》《平台湾序》等文献,成为了台湾现存重要文献。他创办诗社,集聚同好,相与唱和,开创了台湾文学,改变了台湾的文化底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