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兰亭序》与宁波的缘分——著名书画鉴定专家王连起访谈[图]
  • 阅读:
  • 时间:2011-12-09 10:07
  • 来源:宁波晚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陈晓旻
  •  
      人物名片

      王连起,1948年生于山东省嘉祥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1966年高中时因“文革”动乱中断学业,自修文史。先从李卿云先生学习碑帖及书法赏鉴,后拜徐邦达先生为师,在古书画特别是碑帖鉴定方面,更受到启功先生的悉心指教。1979年春,调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室长期任徐邦达先生的助手,从事古书画研究鉴定工作。对《兰亭序》的各种版本尤为熟悉,是国内研究兰亭第一人。

      

      12月7号,王连起应邀来到宁波,参加天一阁博物馆举办《古阁藏弆存妙墨——天一阁馆藏兰亭特展》系列活动,并将于12月10日上午,在天一阁博物馆作题为“楮墨遗珍,兰亭共赏——兰亭专家话兰亭”的讲座,为感兴趣的宁波市民讲解《兰亭序》各版本的精妙。

      

      记者:首先请您给我们谈谈这次“天一阁馆藏兰亭特展”的情况或者意义。

      王连起:书法是中国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中国文字的书写的样式也是独有的,它跟我们的“六书”的造字方法有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同时,中国文化的背景,书写的工具决定了中国文字包含了艺术的成分。笔画本来是“死”的,但是中国文字书写笔意不同的安排、引申生发的力量、动感,产生的“笔势”,使得文字有了“活”着的感觉。所以古人说:“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书法又有各种字体,既是最普及也是我们觉得最深奥的。这次“天一阁馆藏兰亭序特展”即将展出的天一阁藏24种“兰亭”中,有甬上著名书法家丰坊、董其昌、姜宸英、汤先甲、沙孟海等著名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或碑帖。这些传世佳作,可以让观众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书法艺术,这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记者:《兰亭序》与宁波很有缘分,天一阁有著名的的“神龙兰亭”,在宁波林宅有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这两块兰亭碑的价值如何?

      王连起: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和司徒谢安、左司马孙绰、释支遁等朋友及子弟辈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修禊”盛会,临流赋诗。《兰亭序》即是王羲之当时为这次宴集所做的序文。自唐太宗在《晋书》中为王羲之作评传,一千多年以来,可以说在中国地无分南北东西,人不论男女长幼,几乎没有不知道书圣王羲之和《兰亭序》的。千百年来,书学兰亭,几乎是很多书法家成名的必经之路。

      《兰亭序》与宁波确实很有缘分,目前天一阁藏的各种兰亭摹本有三十余种,几乎囊括了兰亭的所有版本,如“定武本”、“颖上本”、“潘贵妃本”等,其中“神龙兰亭”是天一阁的镇馆之宝,因上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半印而得名,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模,是所有唐人摹本中最接近真迹者,被誉为“诸临本之冠”。神龙兰亭原碑笔法秾纤得体,破锋贼毫一一摹出,确实兰亭中的精品。神龙的版本虽然出现在明万历年间,时间比较迟,但是它是目前最好的,可以称为“神龙的祖师”。

      在林宅里的兰亭碑,上有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说到价值,我们要知道碑拓源于金石碑刻,起源于唐,为收藏名碑字迹而用。但唐以前的最早法书是用双钩填墨的,产量很底。宋代以后,碑拓艺术被刻帖替代,专以书迹为重点而刻石以传世的拓本为帖,通俗地讲类似于今日的影印,或者说是印刷的载体。名家的书法是很好的法书,在今天,除了艺术价值,当然还有收藏价值。

      记者:王羲之是中国的“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您如何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王连起:人们对《兰亭序》非常喜欢,也给了它很高的地位,但是对于王羲之真正了解的人还是不多: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为什么要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他的书法?其实他不仅是个书法大家,还是个有政治见解和社会担当的人,灾荒年间,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开仓救济灾民。生活中他又是个率真的人,“东床快婿”的典故就来自他。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记者:《兰亭序》藏在乾陵有依据吗?

      王连起: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据史书记载,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把《兰亭序》枕在他脑袋下边。也就是说,《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因此有猜测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而且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记者:听说您很早就来过天一阁?

      王连起:天一阁当然是我们都知道的著名的藏书楼,我第一次来是在1979年,那时我和徐邦达先生一起来的。当时他正在写一部启动于四十年代末,经过数十年边撰写、边修改、边出版的《古书画过眼要录》,这部著作是带有总结性的鉴考记录,资料翔实,包含大陆及散落海内外的中国古书画珍品,有鉴有评。那一次我们在天一阁呆了整整7天,对天一阁所有的书画都仔仔细细地看了遍,并作了细致的记录。那一次在天一阁的收获还收录在徐邦达先生的著作《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中。

      记者:您长期任徐邦达先生的助手,很多人将徐邦达先生称为“半尺大师”,真的那么神吗?

      王连起:“半尺大师”是个很江湖气的说法。1991年徐先生去台湾故宫做访问,有些字画刚一打开,徐先生从展开的裱边上就看出是假的。台湾的媒体还有书画商也许实在不知道应该怎样吹捧才到位,于是想到了这个“雅号”。

      其实这个称谓并不合适徐先生。因为很多鉴赏家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做到“半尺大师”,有些假画甚至只需要看一寸都能看出是假的。徐先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他成为一个古书画鉴定的集大成者,并且将书画鉴定提升到了学术的高度。

      徐先生是个直率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收藏了一件明末抗清名人史可法的墨迹,给一些鉴定家看了都说好,给徐先生看,徐先生说是假的,并从当时的书札格式、此人的书法特点,认真地告诉谷牧为何为假。这件事情后来被启功先生知道了,笑着说徐邦达是个可爱的书呆子;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收藏了一幅曹雪芹的肖像,为此专门开了一个研讨会,请了徐先生去,徐先生心里觉得那个肖像不是真的,但是憋着一肚子话没机会说,只好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提前走掉了。后来他在著作里一直坚持说这个肖像不是真的……

      记者:现在收藏很红火,您对当下收藏市场怎么看?

      王连起:盛世收藏,但是如今收藏市场还是有一些问题。一是收藏者的动机不纯,很多人不是真正的审美角度去喜欢收藏,而仅仅是投资的理念,因为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无从把握,对房产和股票少了投资的机会,转而投向收藏市场。这样投机式的投资很容易为了牟利而出现不诚信的种种市场行为。日本经济在刚发展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类似的情景,大肆地巨额购买世界名画,炒高市场价格,最后损害的还是市场本身。

      其次,我们目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做收藏的人,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真的还是假的?第二个问题是:值多少钱?这是他们唯一关注的,就连很多媒体的人一上来也问这样的话,我有时候听了很生气。其实艺术品的价值绝不仅仅这浅表的东西。

      一个民族或国家得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伦理道德等,如果我们所有的价值观以金钱为唯一的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