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海丝”文化:宁波连接世界的金色纽带[图]
  • 阅读:
  • 时间:2011-12-09 09:37
  • 来源:宁波日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徐建成/文 周建平/摄
  •  
      2008年6月9日,《宁波船史》陈列上展出的100艘古代船模,
    反映了宁波悠久的“海丝”文化。  


      每年一届的“海丝”文化节总会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海外寻珍团”在日本长崎市考察,
    这是该市内建于1695年的崇福寺二道门。
    此门先在宁波组装好后,再用数只唐船运至日本。 


      越剧《烟雨青瓷》讲述了跟越窑青瓷有关的璀璨文明。  


      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揭牌。 
     
     
     

      纵观宁波城市发展历史,从渡口—河口—江口—海口这样一条“主线”,反映了宁波城市生命的“脐带”不断向外延伸,走向海洋,港通天下。 

     

      10年之前,也就是2001年12月,我市举行了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的与会学者、专家提出了宁波、泉州、广州中国古代三大“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海丝”申遗重要文献——《宁波共识》。此共识后来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

      但是《共识》也曾经让人产生过怀疑,“海丝”申遗到底能走多远?10年后的今天,当“文化线路”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类型、新理念、新焦点时,“海丝”申遗也随之深入人心。

      
      语境:民众的认同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手握船桨表演在海上丝绸之路划桨开船的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位热心的宁波市民激动地向市文化部门反映,没想到“海丝”文化不仅仅是宁波一座城市的文化,更是国家文化的名片,是中华民族在海上交通贸易、文化交流方面为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每年一届的宁波“海丝”文化周应该坚持下去,越办越好,申遗也终有“成功的希望”。民众所表达的这一心声,促使文化部门把每年一届的“海丝”文化周改名为“海丝”文化节。

      10年来,围绕“海丝”文化,宁波的主题历史文化得到了三次提炼,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一次是在2002年,当时提出“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这是对宁波历史文化个性特征的一次提炼,这句话的前一半体现了名城宁波的文化高度和品质内核,后一半体现了名城宁波的文化长度和品格特征。

      第二次是2009年,“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被确定为宁波城市主题形象口号,这一口号再次提升了人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书藏古今”不仅仅是指天一阁藏书,其实它包含了全部的浙东学术文化。宁波人自古以来勤于思考,著述立说比比皆是。通过以范氏家族为代表的藏书家、藏书楼把王阳明、黄宗羲等人的“智者之香”——四明文献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甚至通过“海上书籍之路”传播影响世界各国。

      第三次便是2010年在宁波召开的“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确认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此时此刻,人们已经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它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大运河申遗有力地推进了宁波“海丝”文化的民众认知度和认同感。

      当我们的这座城市规划“十二五”发展蓝图时,恰逢国家积极倡导建构海洋文明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提出海洋经济、海洋交通、海洋文化等词语,似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大力弘扬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无疑成为宁波城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和时代选择。于是,宁波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相约蓬莱、扬州、泉州、广州、北海等五城市,联合实行申遗新计划。 

      “海丝”申遗之路上,宁波人再迈新步伐。

      佐证:寻珍的突破

      2003年9月19日上午,宁波市文化局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庆安会馆举行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史迹寻访新闻发布会,随后在三江口举行了授旗、启行仪式,备受宁波市民关注的“海外寻珍团”终于启行。

      “寻珍团”成员共10人,带团的是当时的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董贻安,还有文保专家李军、李英魁、林士民,“民间使者”王利勇、李本挺,以及随团进行全程报道的4名记者。这次“千年海外寻珍”行动重点考察了古代日、韩两国与明州(宁波)港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启航地、文化传播地、贸易集散地,以及直接受到中国汉文化(人物)影响的建筑旧址、遗址及著名历史人物活动的史迹。其中日本55处,涉及13个城市;韩国13处,涉及7个城市。这次寻珍为宁波“海丝”史迹在2006年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共识》诞生后的10年里,宁波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或是个人,都在不间断地、自觉地深化“海丝”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其中主要有:文化部门先后举行10余次与“海丝”文化有关的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中国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图录》、《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等资料著作。开展傅家山、田螺山等史前文化遗址考古,考证河姆渡人的水上活动能力。开展句章故城考古调查,考证句章港存在的可能性。发掘永丰库遗址,以出土的大量产自国内各窑的外销瓷证明元代宁波港的重要性……

      国家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和宁波基地的建设,促进宁波东海水域沉船遗址调查,有力地吸引了国内外关注宁波“海丝”文化的研究者。尤其是宁波“海丝”史迹进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之后,宁波与国内著名学者、教授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力度更加投入。近年来,国内的陈炎、陈高华、席龙飞、万明、周百鸣、张锦鹏等专家对宁波港的研究成果颇丰。宁波专家中林士民、李英魁、龚缨晏、刘恒武、王力军、杨古城等人的研究成果最为学界注目。特别是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一个项目,这个研究中心具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宁波博物馆合作共建。为了全面回顾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历程,揭示其演进轨迹,梳理其学术成就,把握其发展趋势,探讨其深远影响,宁波大学龚缨晏、刘恒武两位教授厚积薄发完成了两部力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回顾》、《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萃》。两本著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比较充分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全貌。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热衷于宁波“海丝”文化研究和寻珍、交流。2008年,日本女学者川岛英子专程前往奉化裘村镇黄贤村寻访“日本馒头”祖先。据了解,1350年,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今奉化裘村镇黄贤村人)的第七代后人林净因东渡日本,在日本经营馒头店,因其品质上乘,深得日本天皇及宫廷贵人喜爱,得天皇御书“日本馒头第一所”,并把每年4月19日定为“馒头节”。而川岛英子本人正是林净因的后裔。其他如徐福东渡传说、雪舟纪念、日本石狮、石碑刻、木构建筑技术等都与宁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引来村上博优等日本学者的多次民间访游、调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被挖掘、传承,也印证了“海丝”文化的广泛性。

      西方博物馆、研究所网站信息的公开,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为“海丝”研究找到了新的更为重要的突破点。宁波大学龚缨晏由此发现了最早记述宁波的欧洲人是鄂多立克,最早标出宁波的欧洲地图是《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这可以说是宁波与欧洲历史关系的起点。宁波网友在网站上搜罗到了诸多近代宁波开埠的历史照片、明信片以及个人日记著述文字。

      宁波海洋文化虽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整合与重构,但通过考古、研究、实物佐证,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植根于民间,生生不息。

      展示:形象的塑造

      10年来,我市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展示、规划与发展。这其中,反映中国古代宗教寺庙建筑营造技术传播影响于日本、韩国的保国寺正在规划古建筑景区公园,迎接“大殿1000周年大庆”;反映书籍、碑帖传播以及翻刻、翻译、收藏的天一阁正在依附月湖西岸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实现博物馆功能完善、陈列展示的提升工程。美国罗得岛大学的孔子学院仿照天一阁样式营造图书馆,可谓是“海丝”文化的当代呼应。

      2008年12月落成开放的宁波博物馆,其基本主题陈列就是“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展”,展览以通史兼专题的形式,突出表现了河姆渡时代的舟桨文化,东汉以来的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还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渔业文化、科教文化、体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文学艺术等,外延的扩展,内涵的丰富,使该陈列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展评选中,捧获“最佳创意”和“最佳服务”两项大奖,这是宁波迄今为止在全国博物馆界获得的最高政府奖。与此同时,结合群众参与的“海丝”节平台,举办了《宁波船史》、和义路古代宋船修复广场展示、《妈祖与宁波》等各类临特展20多个,帮助市民认知、了解宁波“海丝”文化。代表“海丝”文化的铜钺文物“羽人竞渡”这一标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2009年7月18日至8月31日,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了《圣地·宁波》特别展览,展出了一批与宁波直接关联的历史文物。宁波市文化和工艺美术研究者专程赴日本调研考察。展览中既有出自古代宁波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官府、皇家贡赐品,绝大部分由日本私家或有关部门收藏,且大部分属首次对外公示,展品有200件之多。参观这些文物后,宁波的研究者无不为宁波悠久而优秀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此外,我市艺术家们积极创作反映“海丝”文化的剧目、歌舞作品。2011年11月11日,“海外宁波文化周”赴日演出代表团来到风光秀丽的长冈京,为当地观众献上了一台歌舞交融的视觉盛宴,用艺术架起了宁波与长冈京两个友好城市友谊的桥梁。男子舞《天一书声》中,用四扇可移动的大窗格透出读书人的身影,窗前两名书生在下棋,读书声、下棋声声声入耳的场面,让日本友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和了解宁波的天一阁。另一个重头戏双人舞《越窑青瓷》在国门之外首次撩开了面纱,充满地域特色的青瓷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男女主角舞步绚丽多姿,飘逸、空灵、流动,阴阳相生,刚柔并济,可谓文化传情。这些现代文艺作品的交流演出,进一步扩大了宁波“海丝”文化的影响力。

      未来:文化的自信

      宁波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遗址中,就曾发现我国最早的舟楫。唐宋时期,宁波已经跻身于中国著名港口和造船基地之列。明代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与物质集聚的主要基地,也是郑和航行人才队伍输出之地。近代以来,宁波成为中国开埠最早的港口城市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波一直致力于“泱泱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建设,直到今天,宁波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前沿。可以预见,未来“海丝”文化将有力地发挥支撑作用,既支撑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支撑文化强市的建设,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塑造宁波东方海洋文明起点城市形象。

      值此“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论坛在宁波召开之际,“海丝”六城市市长将聚集甬城举行六方圆桌会议,达成新的共识,结成联谊伙伴关系,收集、整理、保护各自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整合资源和研究成果,举办联展。宁波新的“海外寻珍”计划也即将启动,同时进一步做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专题调查、保护规划等基础工作,继续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水下考古调查及抢救性发掘工作,争取在新一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榜上有名。

      宁波,将继续坚定地行走在“海丝”申遗的路上。

      延伸阅读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展,随处可见。”事实上,科学先进的航海技术,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我国漫长航海史的珍贵实物证明。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称呼。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了“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更悠久,延续的时间更长,通往的地区更多,与世界各族人民交往更广泛,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贡献更大,影响也更加深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海海域,它就像一条金色的纽带,将这一区域的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带动着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持续发展,维系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景,是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历史渊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