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三江人文讲坛:潮起潮落天后宫[图]
  • 阅读:
  • 时间:2011-12-19 09:38
  • 来源:东南商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黄定福
  •   
      主讲人:黄定福 

      1970年9月出生于宁波,现为文物博物副研究员,宁波市文博学会会员,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会员,宁波市城市研究会会员,对宁波地方史、古建筑、近代建筑有一定的研究。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有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古建园林技术》上的《宁波天宁寺塔唐代特征初探》。


      历史上,会馆的建设往往与文化信仰结合在一起,内陆商帮建立的会馆总是与关帝庙结合在一起,沿海商帮建立的会馆总是与天后宫结合在一起。位于宁波三江口的庆安会馆和安澜会馆就是宫(天后宫)馆(会馆)合一的建筑群,它们是宁波市区惟一现存的天后宫。

      日前,庆安会馆和安澜会馆的保护规划工作已经开始,规划设想在其北面建筑和会馆风貌一致的展馆大厅——河海博物馆(暂名,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陈列馆),建成后的河海博物馆(暂名)与现有的两个会馆连为一体,形成三个核心展示区:一是庆安会馆展示区,主要展示浙东海事民俗文化;二是安澜会馆展示区,主要展示妈祖文化和会馆文化;三是河海博物馆展示区,主要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使之成为宁波人了解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的重要展示场所。

    安澜会馆前戏台

     
      庆安会馆蟠龙石柱

      天后宫的由来

      问来到宁波的外地人,宁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三江交汇,一湖居中”的水城特色。

      三江口曾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是体现宁波“水都”城市风貌的标志性地段。据《鄞县通志》记载:三江口是中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宁波港于唐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开港口,后成为“海上丝绸和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宋咸平二年,明州正式设置市舶司(类似近代海关),标志着明州民间的港口贸易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元代称庆元港,与泉州港、广州港并立为三大对外贸易港。清时,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开埠,英法等12国在江北岸外滩一带设了领事馆,从此宁波港进入了近代港口之列。

      三江口东岸,从江厦桥往左拐,约走百余步,迎面有一片宫殿式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天后宫,也叫庆安会馆。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定都临安(杭州),鼓励海上贸易,宁波港成为重要门户。“昔有古鄮县,乃取贸易之义……南通闽广,商舶往来。”唐宋闽甬商人贸易的交往,使得闽人把妈祖信仰带到宁波,建天后宫,求告“海运平安”、“生意兴隆”。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等乘神舟,从明州(宁波)奉使高丽,途中突然遇到了狂风巨浪。船翻人溺,在这危急时刻路允迪等求祷于妈祖,后来得以济使顺归。回国后宋徽宗闻此事大悦,封该女神为“灵应夫人”,钦赐“顺济”庙额。妈祖由此从民间供奉走向了朝廷封神。

      从宋至清朝廷对天妃多次褒封,而天妃的封号从元代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官方对妈祖从一般的“崇福善利”的褒赞到了“护国庇民”的褒扬,妈祖信仰来源于闽商,但上升到这个护国庇民的地位,则应该归功于元代宁波海上漕运的兴盛。

      宁波的天妃宫始建于宋绍兴二年,沈法询(福建人)捐宅为庙,创殿设像。

      庆安会馆与安澜会馆

      在清代,当时经营南方贸易的称“南号”,主要经营福建的木材;经营北方贸易的称“北号”,主要经营齐鲁的特产。“巨艘帆樯高插天,桅楼簇簇见朝烟。江干昔日荒凉地,半亩如今值十千。”昔日荒凉的江东地方,因南、北号商船停泊于此,成为了商人们争相开店的黄金地段和最繁荣的帆船港之一。南号会馆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安澜”,意在“仰赖神佑,安定波澜”之义;北号会馆建于清咸丰三年,取名“庆安”,寓“海不扬波庆兮安澜”之意。

      庆安会馆主体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米,会馆的大门和周围内外墙垣上、梁架上,都布满了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而其中的龙凤石柱、砖雕宫门、戏台木藻井堪称浙东雕刻“三绝”。

      龙凤石柱之“绝”,集中反映在正殿一对蟠龙石柱和一对凤凰牡丹石柱上。柱高4米多,采用了高浮雕和镂空相结合的雕刻技术,形态逼真,构思独特,配以精致的柱础,为国内罕见的石雕工艺精品。蟠龙石柱上的盘龙须眉怒张,倒挂攀附柱上,张牙舞爪,周身云雾翻滚,两只蝙蝠在云雾中上下飞舞;两根凤凰牡丹石柱分立在两边,上截是凤,下截是凰,半露柱外,振翅欲飞。紧靠着凤凰石柱的墙面上各镶两块梅园石浅雕条屏,浮雕深度不到一厘米,将“西湖十景”图作了精雕细琢,与龙凤石柱形成了粗犷与细腻、展现动与静的韵律之美。

      宫门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砖制门楼,看得出这里的主人不希望会馆显山露水。正立面为砖墙门楼,门楣用14幅人物故事砖雕和仿木砖雕斗拱进行装饰,勒脚石雕凸板花结,墙面精工磨砖;门楣上有一块砖雕圣旨型竖状匾额,匾额两周是浮雕双龙戏珠,中间浮雕“天后宫”三字。匾额两侧砖雕“八仙”、“渔樵耕读”等人物故事(现为复建)和凤凰、狮子滚绣球等动物造型。

      有戏台基本都会有藻井。庆安会馆前戏台的藻井是一个鸡笼顶,这个藻井用了数百花板榫接而成,朱金俯面靓丽炫目。藻井四角是四个代表福祉的变形蝙蝠,戏台四周木栏上雕有若干个龙吐珠的形象。当然最令人惊叹的就是戏台顶部四周的斗拱、挂落和花板,把宁波朱金木雕的精美工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花板使用浮雕手法,主要刻画了“三英战吕布”等三国故事;三条挂落则使用了透雕手法,雕出了三组双龙戏珠和凤戏牡丹图案;而斗拱则都化成了龙头和一只只展翅的凤凰;“出将”“入相”之处也做成了龙状,背部的六幅侍女浮雕更是惟妙惟肖!

      安澜会馆的建筑,也同样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安澜会馆由宁波南号船商于清道光六年捐资兴建,世称“南号会馆”,与北号庆安会馆并立相对,也是同业航海之人聚会和祭祀妈祖的场所。安澜会馆整体建筑坐东朝西,依次为宫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和后殿,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与庆安会馆略同,山墙为观音兜,高大肃穆。戏台玲珑精美,大殿气势宏伟,卷棚、雀善、栏额都有精致的朱金木雕图案,显得富丽堂皇。明、次三间栋梁饰有描金龙凤,栩栩如生,极为珍贵。建筑装饰中的砖雕、石雕刻工精湛,图案华美。会馆内建有前后两戏台,与庆安会馆形成两个会馆、四个戏台的独特格局,为国内罕见。

      安澜会馆迄今已175年,2000年宁波市政府将之迁建于庆安会馆南侧,使两会馆珠连璧合,相得益彰。

      三江口是大运河的出海通道

      三江口不仅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传统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39公里,为千年古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

      根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大运河宁波段大动脉的雏形已经显现。到了越国时,以国都会稽为中心开辟的“山阴古水道”,便是杭甬运河的前身。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条古运河从绍兴东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全长20余公里。

      汉武帝元鼎六年,福建东越王余善作乱,朝廷派水兵征剿,当时就是经句章(今宁波市)出海。

      晋怀帝时,会稽内史贺循(山阴人)主持开凿西兴运河以溉田。从会稽郡城西郭向西,至固陵,称浙东运河。运河向东,直达曹娥江。随梁湖疏通,自运河越曹娥而达宁波,顺姚江自上而下经余姚郁浪浦、宁波姚江船闸、三江口,止于甬江口。

      宁波港和浙东运河,实际上为中国大运河提供了河海联运、接轨内外贸易的黄金水道与优良港埠,是中国大运河连接世界大通道的南端国门。

      近代诗人方翔藻曾为她写下诗篇:春江帆急撇轻波,两岸青山转眼过。暖翠浮岚看不足,渡头唤客夕阳多。

      西湖申遗之后,京杭大运河也已经提上2014年申遗议程,浙东运河被正式列入大运河申遗范围,宁波名列其中。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上,首批大运河遗产点名单确定,浙江有14个遗产点被选入“立即列入项目”,其中宁波的永丰库遗址、庆安会馆、水则碑入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