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年,宁波就开始了文化大市建设的目标。如今,11年过去了,当前宁波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美元,进入了越来越需要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文化生活品质的发展阶段,宁波又一次迈出了向文化强市前进的步伐。
昨天,中共宁波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六大战略”和文化发展“1235”工程,加快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决定》在总结宁波文化建设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提出了新理念、新做法。本报通过10个关键词,从民生视角对《决定》进行解读,简洁地为读者勾勒出宁波未来文化发展的愿景。
关键词 1 市民大讲堂
天一讲堂、宁波论坛、社科讲堂……近几年来,每到周末、节假日,去图书馆听讲座成为许多市民的新生活方式。这类政府埋单、覆盖不同群体的公益性文化讲坛,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让思想道德建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寻常百姓生活。仅2010年,全市各级图书馆就举办公益讲座300余场,现场听众数万人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引领和主导。公益性讲座,不仅能提升公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今后,这类举措仍将持续。
《决定》明确指出:要精心组织“理论宣传普及周”“社科普及月”“全民读书月”等活动,大力推广“微型党课”教育,巩固深化“宁波论坛”“社科讲堂”“天一讲堂”等品牌建设,精心培育覆盖不同群体的“市民大讲堂”。
关键词 2 四点钟学校
学校下午4时放学后,许多双职工的孩子有2个小时无人照管,13年前江东区利用社区图书室、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学校放学后的空余教室,办起了“四点钟学校”。如今,“四点钟学校”模式已经在全市推广,音乐、舞蹈、武术、美术、书法、计算机等兴趣小组的成立,让四点钟学校成为培养孩子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成为学校教育有益的延伸和家庭教育的补充。
《决定》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推广“四点钟学校”建设模式,深入实施“春泥计划”,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体系。
《决定》还提出,要制定出台《宁波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基层先进典型评选宣传活动,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使其成为全市人民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 3 宁波文化创作题材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宁波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向高品质、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民间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共有9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名列全省前茅。
《决定》明确指出: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是建设文化强市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建立宁波文化创作题材库,抓好“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重点推动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地域传统文化题材等作品的创作。
《决定》还提出,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激励、推广力度,加强对原创性文化作品的扶持,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等,以此不断提高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 4 政务微博平台
海曙区代区长@吴胜武007、市委组织部@港城先锋、气象局@宁波气象……随着微博影响力日渐增强,我市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开微博已成趋势。今年10月,海曙在全省推出首个集体政务微博平台,36个职能部门和8个街道办事处的官方微博统一进驻。上线一个多月,粉丝累计已有10余万人次,发布微博累计7700余条。
微博,以其140个字的简单操作,不仅为市民实时提供城市生活信息,也使得政府部门能够及时解决、疏导、反馈网民意见。政务微博的兴起,成为市民网络问政的一个新途径,也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开启了一个新课题。
《决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网上互动对话交流机制,积极倡导党委、政府部门特别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部门开设微博,有序推进网络问政。要大力推进“宁波记忆”特色数据库建设,培育特色文化网站,精心打造“网络文化节”品牌。
关键词 5 三江文化长廊
“三江六塘河,一城居其中”。水是宁波城区最大的特色。“三江文化长廊”就体现出宁波独有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特征。在这条长廊上,大剧院、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联结成一片风格各异、蔚为壮观的现代建筑群。“三江文化长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甬城中心区,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决定》明确指出:今后,我市将重点推进宁波文化广场、宁波报业传媒大厦、宁波广电传媒大厦、宁波市艺术剧院、宁波历史纪念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三江文化长廊”的辐射力。根据各地文化优势和文化需求,加快实施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多厅数字影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县(市)区都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关键词 6 “天天演”
“天天演”是2009年3月鄞州区率先启动的一项文化惠民创新工程,它以“政府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的方式,努力扩大区内文化演艺产品的供给,繁荣城乡文艺舞台。如今,“天天演”已实现演出“触角”对鄞州区22个乡镇(街道)的100%覆盖,成为当地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国助民办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运作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民生持续改善,全体市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一目标。
关键词 7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手握船桨表演在海上丝绸之路划桨开船的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位热心的宁波市民激动地向市文化部门反映,没想到“海丝”文化不仅仅是宁波一座城市的文化,更是国家文化的名片。每年一届的宁波“海丝”文化周应该坚持下去,越办越好。民众所表达的这一心声,促使文化部门把每年一届的“海丝”文化周改名为“海丝”文化节。
如今,“海丝”文化节为打造宁波“文化大市”品牌和拓展城市文化影响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展示了名城宁波的文化自信和无限魅力。
《决定》明确指出:今后将创新文化交流机制,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同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鼓励支持与友好城市、艺术机构、市外媒体的合作交流活动,推动宁波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宁波城市的对外影响力。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先进经验、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
关键词 8 文化产业增加值
近年来,宁波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宁波是中国的“文具之都”,宁波文具业年产量占到全国五分之一,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2010年宁波动漫产量位列全国十大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城市第7位,海伦钢琴成为中国第一架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钢琴,并被丹麦王室选为御用钢琴。
但是,产业增幅趋缓、结构有待优化、品牌资源不足、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决定》明确指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并将“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列为重要内容。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一具体目标。
关键词 9 文化体制改革
自2003年6月被确定为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我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先后在宁波海曙文化馆等74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行了内部制度改革。去年年底,宁波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宁波广播影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宁波广电广告有限公司、浙江宁广传媒有限公司相继揭牌,标志着我市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决定》明确指出:要将“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列为重要内容。并提出,今后我市将扎实推进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推进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深化广电网络整合发展,完善新闻媒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发展动力。积极支持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不断提高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宁波出版发行集团、宁波演艺集团、宁波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文化企业规模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10 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文化产业是智力产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宁波虽然形成了年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文具产业,拥有得力、音王、贝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业品牌,但宁波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稀缺的难题一直存在,尤其缺少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文化名家资助计划和优秀人才引进计划,要专门建立文化领军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专利、品牌)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打造宁波文化人才高地。同时,还要扎实推进文艺家工作室和文化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覆盖理论、新闻、文艺、出版、体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