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核磁共振”查出保国寺“关节病” 千年保国寺总体健康良好
  • 阅读:
  • 时间:2011-12-13 10:23
  • 来源:东南商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李臻
  •   记者昨日获悉,目前,一场名为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课题,正由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方建筑研究室合作开展。专家勘测表明,如把保国寺看做千年前的耄耋老人,这位老人目前总体健康尚好,但部分骨骼连接的关节处存在病患。

      “核磁共振”检测身体

      “通俗地说,这个课题相当于为保国寺大殿这个千年前的耄耋老人做了一次‘核磁共振’,在不损伤大殿构件的基本前提下,以毫米级别的刻画精度刻画出保国寺大殿每个高度的横断面,并形成保国寺大殿的‘骨骼结构图’。”保国寺负责人告诉记者。

      “保国寺目前总体健康尚称良好。就好比在全身检查后,初步确定这位耄耋老人身子还算硬朗,骨骼钙质和养分保留较为完好,不易发生骨折等情况。”专家通过超声波仪、目视手敲等检测发布称,因为检测发现保国寺大殿主要木构件中,宋代构件的密实度约是清代构件的三分之二,残损比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下,总体健康状况尚称良好。

      但专家也表示,这次检查发现“老人部分骨骼连接的关节处存在病患,如错位、脱位等问题”,专家说:“结构整体构架出现明显的整体北倾与扭转现象,室内地坪各柱脚间存在约0.075m的高差,部分构件的榫卯连接问题较为严重,大殿在水平地震或风荷载的作用下,倾斜扭转一旦加深,梁柱节点容易出现损坏,结构安全性不容乐观。”

      有许多新的重大发现

      而且课题目前已经产生许多新的重大的初步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例如,对于保国寺大殿的空间复原,此次课题组认为,宋代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廊开敞样式,这与之前提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存在不同。同时,对于大殿的藻井,课题组认为,宋代大殿的藻井应有背板,与《营造法式》规定的藻井形制相吻合,后世维修未能完整地传承保存,这一点可以说进一步拉近了保国寺大殿与《营造法式》间的密切关联;对于大殿的基本尺度,课题组认为,宋代大殿的营造尺长305.7mm,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使得保国寺大殿成为我国北宋时期建筑举架之法的南方特色的代表建筑等。

      记者另悉,2013年是保国寺大殿重建一千周年,我市将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还将实施一系列献礼工程,如保国寺大殿维修工程已在国家文物局立项,保国寺整体功能提升工程已启动实施陈列改造项目,预计各项工程在2013年以前陆续开工或竣工使用,届时保国寺将以厚重雄伟的身姿和丰富多彩的展陈服务项目成为我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的亮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