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郑氏十七房 寻明清古韵 访江南风情
  • 阅读:
  • 时间:2011-11-19 09:17
  • 来源:大公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
  •   走进宁波镇海澥浦镇「郑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环绕的河边,推敲一扇扇充满故事的门窗,徘徊在浙东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人感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推开郑氏的大宅门,身处幽幽长廊,梦回那曾经繁华的古村落,户户相对,房房相倚,每一扇门里都在诉说着郑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过去。

      摆渡而来的郑氏支脉

      南宋时期,十七房郑氏的老祖宗靖侯公随着当年「逃荒」的人群,沿着水路一直撑着乌艄船来到澥浦港。

      传说由于此地东瞰大海,南连平原,北望凤凰山,西拥龟山、鹿山,是一个风水宝地,于是靖侯公便决定在这儿居住下来。待传到第六世孙郑鍷时,分居到了现在的十七房村。因郑鍷排行十七,渐渐地,就把他的宅第叫十七房了。

      除了古旧的巷弄和深深的庭院外,十七房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有自己的当铺;二是设立了郑氏女祠,族人将女祠定名为「洽礼堂」,本族女子可以在这里识字读书、学习礼仪、攻习女红、看戏听书甚至组织游乐活动,体现出江南水乡男女平等的早期民主意识。

      如今的女祠里,端坐着一位现场缝制手工布鞋的妇人。一只只维妙维肖的小老虎、一朵朵精美绝伦的刺绣,随着她双手灵巧地翻飞,渐渐清晰地呈现。她叫童建芬,今年65 岁,是远近闻名的巧手。镇政府通过文化站了解到她,把她请到景区来,现场展现虎头鞋的制作工艺。

      同样「秀」着专长的还有民间剪纸达人金亚妮。这位六旬老太用一把普通的小剪刀,剪出了得意之作《十二金钗》,画面长1.2 米,线条柔美,风格细腻而有诗韵,最细的线条只有头发丝粗细,手工之精良可见一斑。

      建筑遗存堪称明清经典

      十七房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宅外有环河,家家有埠头。在当时,水系直通宁波、海上。

      十七房的整体建筑以幢为单元连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气,浸染了南方楼榭的玲珑,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包括了后堂楼、立房、鼎丰房、源茂房、兴房、望益堂、典当房、女祠等完整的建筑。

      它的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置主要建筑,如「前堂」、「中堂」、「后堂」,再在堂的左右两侧安设次要建筑「厢房」,厢房又分成「明轩」和「暗轩」两种,构成「门」字形或H 形的三合院;有的还在主要建筑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筑,名曰「倒轩」,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人称「南方的四合院」。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分清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三合院、四合院成了十七房民宅的主体组群结构,充分体现一代望族的独特风采。

      当地百姓中流传着十七房有三宝的说法:旗杆最多、最高,远在宁波市区也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涸;十七房马头墙最多,一级要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倒。

      先说旗杆。过去宁波的高楼大厦还未成规模,站在宁波市区,可以轻松看到镇海十七房的旗杆。另外,因为临近郑氏宗祠的小弄上旗杆最多,也渐渐地把这一片地叫做旗杆格弄了。

      旗杆旁的马头墙也可谓是节节高升,细细数来,大多为四级。马头墙的级数越多,代表门第也越高。在国内的其他建筑中,马头墙多以二三级居多。而且十七房的马头墙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檐角有「下山虎」等各种动物造型装饰,精致细巧。

      剩下的一宝,就是十七房的护城河水系。水系环绕围住村落,连接着村中的每一户人家。过去,十七房村中家家户户都有河埠头,族人可以从家门口直接划船到宁波,并直通京杭大运河。今年夏初的几场大雨让浙江的很多地方饱受洪涝之灾,而十七房的水还是这样平稳,真正是「无雨不乾,大雨不涝」。

      商儒并重源远流长

      真正走进十七房便会发现,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在于精美的建筑。

      作为江南望族,道光年间十七房郑氏就已「居者千家」,为「镇邑巨族」了,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集团,靠耕读起家,自七世祖郑文瑞外出为官开始,郑氏族人习文求儒之风盛极数代,进士及第、父子登科,仕途显赫,诗书之泽名噪一时。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牌坊乃至圣旨圣碑等,件件都印证着当年郑氏文儒风盛的历史。据考查,十七房曾出进士一人、举人三人、贡生二十二人、庠生六十一人,诗书之名传遍乡里。

      而十七房郑氏的经商之风则于明末清初便渐渐兴起,富商巨贾不断涌现, 「累能奇中,数致千金」,终成商界翘楚,富甲一方。与其他甬商相比,十七房郑氏经商有一个最大特点,便是他们往往以家族的形式出现,并且世代相袭,是宁波帮中最早出现的家族经商团体,创造了「四恒银号」、「老凤祥银楼」、「全盛信局」等一批又一批中华老字号。

      清代康熙中叶,商人郑世昌承接父命,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是当时京师的着名店铺。只是后来随着社会动荡,经济逐渐萧条,几家银号不得不面临结业的命运。「四恒」之一恒和银号的管理人郑勋就在银号原来的位置设了一个办事点,专门负责兑换那些还未被提取的银票。一个小小的办事点,一设就是20年。这种以诚信为本、和气生财、敢冒风险、克勤克俭的经营理念,和声名显赫的「宁波帮」的经商之道可谓一脉相承。

      从这里,也曾走出了「老凤祥」创始人郑熙。1848年,郑熙在上海小东门方滨路创办「凤祥银楼」,前面是店面,后面是工场,把制作和销售连在一起。因制作的饰品成色十足,款式新颖,生意十分红火,逐渐成为上海银楼业的巨擘。1855 年改为「老凤祥银楼」。

      除此之外,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创办人郑景丰、中国第一家大型冷藏企业的开创者郑方、英雄墨水肇始者郑尊法等一批批商业钜子,也是从十七房开始,迈出最初扩张的脚步。

      当家族不断兴旺的同时,郑氏族人也并没有忘记惠及乡邻。他们尤其重视教育,宗族所办私塾或小学,子弟入学学费和书费全免,他姓的乡邻也可同样享受,此举堪称我国早期小范围的「义务教育」。每遇天灾人祸,十七房总能伸出援手,不但开仓赈灾,施粥救饥,还成立「敦族会」、「合乡普善会」,为无力安葬的族人或乡邻提供帮助。十七房的各种义举善行,往往以一定的组织和基金会的形式出现,通过出资和捐田,动用的仅是其中的租息,这样善举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施行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