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宁波创作剧目整体优势的突出体现,从中可以看到,宁波的文艺创作正逐渐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好的剧目带动了一批剧团,培养了一批新人,为宁波城市赢得了文化尊重……”在2010年12月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上,专家们这样赞叹。
本届省戏剧节是参赛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水平最高的一届,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27台新剧目参与角逐,竞争空前激烈。而我市一举夺得从特别奖到个人单项奖在内的多项奖项,让全省同行刮目相看。其中,宁波歌舞团有限公司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获特别奖;宁波市艺术剧院的甬剧《宁波大哥》和越剧《烟雨青瓷》、余姚市艺术剧院的姚剧《王阳明》获新剧目大奖。另有鄞州越剧团《孔雀西南飞》、宁海越剧团《西湖遗梦》获新剧目奖。寿建立、沃幸康、徐晓飞获表演大奖。此外,在优秀剧作、导演、作曲、唱腔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造型设计、道具设计、演奏、木偶制作等单项奖中,我市也多有斩获。
舞剧、甬剧、越剧、姚剧,从四个剧种、四种题材的获奖剧目中,不难发现富有宁波特色的精品创作模式的成功元素:植根于本土文化,或挖掘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或关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情感遭际,体现了我市戏剧界的艺术创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全国性艺术领军人物引领,本土艺术人才积极参与,千锤百炼,可谓集体智慧的结晶;艺术新人崭露头角,艺术院团硕果累累,折射出宁波艺术创作的蓬勃活力,也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十里红妆·女儿梦》
《十里红妆·女儿梦》
外来力量与本土团队合作的硕果
浙东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自2009年3月11日在宁波大剧院首次公演以来,赢得了无数鲜花和掌声。在大江南北,宁波、杭州、苏州、上海、北京……在欧洲,德国、波兰、法国、奥地利……其诗化的舞蹈语言、唯美的舞美和音乐,犹如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让观众为之倾倒。
此前,《十里红妆·女儿梦》已把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七届全国舞蹈“荷花奖”优秀表演奖收入囊中。
“从宁波历史文化中挖掘整理创作题材,形象地展示浙东人民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让观众触摸到浙东文化孕育下的这一方人深沉的灵魂,这是我们创作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市歌舞团团长邹建红这样分析。
“虽然这是一个地域性的爱情故事,但是,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得到共鸣,因为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十里红妆·女儿梦》总编导、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也深有同感,“这是一部讲述江南女子爱情故事同时展现江南婚嫁民俗风情的舞剧,这是文化的积淀,其中积淀的不仅是江南女子生活中最为隆重的一个仪式,甚至可以说是积淀了她全部的生命内涵,这就是它之所以震撼人心的原因。”
翻开《十里红妆·女儿梦》主创人员名单,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赫然在目,总导演王晓鹰之外,舞蹈编导信洪海来自上海歌剧院,曾担任过大型民族歌剧《江姐》的舞编;舞美设计是来自空政文工团的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戴延年,作曲由著名作曲家蓝天担任,灯光总设计邢辛是多次荣获文华奖的国家一级灯光设计师……
“《十里红妆·女儿梦》是在国家级艺术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宁波本土创作团队的聪明才智,细细打磨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成功的合作模式也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邹建红说。
三年创作、十二稿修改,在2008年8月6日开排前,《十里红妆·女儿梦》就几经打磨。“最初的剧本只是舞蹈诗,没有人物、没有故事。”邹建红回忆着,“二度创作中,邀请了方方面面的专家共同探讨修改方案,主创人员常常拍着桌子争得面红耳赤,其中从第一稿到第二稿,70%的内容推倒重来。”
就是在这样强烈的艺术冲撞中,剧组在“风情”或“剧”的定位上形成了明确方向,增加了两个人物“阿林”和“幸儿”,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注重主人翁内心世界的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更加丰富,也使作品更具观赏性。
舞台上的唯美,更凝结着幕后创作人员的心血。近400件靓丽的红妆器具,是市歌舞团40位舞美工作人员整整两个月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的劳动成果;36个色彩、花纹不重样的肚兜是从390多个样品中精挑细选而出;轧蚕花、焐新床、荷花灯、女儿节等10余种民俗风情的精彩呈现,离不开舞蹈编导的反复琢磨与编排;还有演员们连续两个月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的高强度排练……
这样的创作气氛令王晓鹰赞不绝口:“有朋友将宁波歌舞团的生命活力描述为‘想干、敢干、能干和帮着干’,上级领导‘想干’,因而总是给予大力支持;带头人‘敢干’,因而总是有项目甚至有大事可干;班子和团队‘能干’,因而总是能把事干成;再加上他们时常请北京、上海的专家‘帮着干’,因而能把事干得更好。自觉地负起面向社会、民众的文化责任,这是美丽的‘女儿梦’能走出‘十里红妆’博物馆,走上国家大剧院大舞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毫不夸张地说,《十里红妆·女儿梦》如今不仅仅是一台剧目,它已成为了宁波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国内外观众通过它了解了宁波。邹建红表示:“我们将对它继续修改磨砺,使之成为具有持续生命力、能流传下去的精品剧目。”
甬剧《宁波大哥》
甬剧《宁波大哥》
破解现实题材创作的难题
两位情深义重的宁波大哥,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经历。2009年7月,甬剧《宁波大哥》在逸夫剧院首演,至今已巡演50多场,从城市到乡村,一路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这样令人动情的戏太难得了”,观众抹着眼泪鼓掌;“这样动人心、接人气的戏太少了”,评委们竖起了大拇指。
“《宁波大哥》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让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突破,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点,对未来宁波戏剧(尤其是甬剧)创作更加关注现实、更好地表现现实,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过去,常听有人感叹:写戏难,写现代戏更难,写“真人真事”题材的戏曲现代戏难上加难。难点究竟在哪里?市艺术剧院院长郭国强分析:“难在写真人真事犹如带着镣铐跳舞,创作者放不开手脚;因为戏剧创作要有矛盾冲突,英模人物要转化为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哪怕是虚构出来的,也难免有人要‘对号入座’;难在作为先进典型的真人往往被宣传成‘高、大、全’,创作者若根据艺术规律去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或者是缺点、弱点、错误,会害怕不被认同。”
然而,宁波市艺术剧院摸索着破解了这一难题。“创作过程是艰苦的。”郭国强回忆说,“深入生活,采访当事人,白山黑土奔波劳累自不必说,更有数不清的创作难题,解不完的艺术困惑。经过多方探讨,最终我们确定了‘尊重生活、合理虚构、返璞归真、以情动人’的创作原则。”
《宁波大哥》先由我市3位编剧王信厚、孙仰芳、王晓菁联手创作剧本,后又特邀河南著名编剧孟华加盟,几易其稿,推倒了再写,写好了又推倒,折腾了一年多才结稿。这种编剧的跨地域合作,使《宁波大哥》进一步凸现了“南戏北气”的独特神韵,也为甬剧注入了新的艺术特质。
二度创作中,邀请河南省话剧院一级导演李利宏和艺术剧院一级导演王乃兴联袂执导。李利宏说:“我发现甬剧没有京剧、川剧、豫剧等剧种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它的音乐、声腔等更为自由,更适合创新和改革,这使得甬剧在反映现实生活和新编历史剧创作上有更大的空间。”在剧本“南戏北气”的风格基础上,两位导演强调舞台呈现也要南北互现、刚柔相济,于是一部气韵与往日不同的甬剧新戏应运而生。
《宁波大哥》由梅花奖、文华奖得主王锦文、沃幸康、虞杰等名角领衔主演。为了形神兼备,排练期间,男主人公扮演者沃幸康除了减肥,还第一次载歌载舞演出;女主角王锦文也一改端庄秀美的小家碧玉形象,身着朴素而略显落伍的衣服,塑造了一位粗犷的东北大嫂形象;虞杰突破了以往儒雅小生的戏路,将一位定居东北多年的宁波知青形象塑造得硬朗、豪爽。
《宁波大哥》的成功引起了国内戏剧界的关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去年12月专程组织30余位专家在宁波研讨此剧并探讨真人真事题材创作的规律。中国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评价:“这个戏在真人真事改编创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既有真实故事的感人魅力,更有艺术感染力。目前,中国戏剧界改编名著、复排经典不乏成功之作,但这样厚实的现实题材作品极少,这方面的创作经验尤其宝贵。”
越剧《烟雨青瓷》
越剧《烟雨青瓷》
千锤百炼探索越剧现代化之路
在宁波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之中,越窑青瓷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作为我国第一部以越窑青瓷文化为背景的原创大戏,越剧《烟雨青瓷》既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又赋予了时尚华丽的气息,当它2010年1月在市逸夫剧院首次亮相时,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其诗意的舞美呈现更令观众眼前一亮。
很快,《烟雨青瓷》成为去年11月结束的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金奖第一名的获得者,接着成为省第十一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的获得者。“该剧被专家誉为是‘已具有精品气象’的戏,它的艺术前景被专家看好。”郭国强透露。
《烟雨青瓷》的成功经验显而易见:原创大戏,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宁波文化印记;由多位在戏曲界大名鼎鼎的“腕”组成主创团队引领,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聪明才智;不断打磨,修改提高。
《烟雨青瓷》组建了在国内戏剧界堪称一流的主创团队。编剧余青峰来自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他的作品曾连续三届入选中国戏剧节;导演是来自中国评剧院的韩剑英,他是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曹禺戏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的获得者;负责舞美设计的是福建省舞美学会主席黄永碤,灯光设计周正平、音乐作曲李道国、唱腔设计陈钧等也是各自领域里的著名专家,均有作品在国家级赛事上获奖。
回溯《烟雨青瓷》的创作之路,郭国强用 “历时三年,苦心酝酿,艰辛求索”来形容。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团长屠靖南称:“这是一部从零起步的原创大戏,整个创作过程很有挑战性。”在没有文字记录,没有传说,难寻历史依据的情况下,艺术剧院向省市多位专家约稿,多次到上林湖现场采风,听取文化考古专家的介绍。
余青峰这位屡屡获奖的新锐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也差点被“逼疯了”。他研读了大量的瓷器专著,多次到上林湖采风,“我都快成了瓷器研究专家,横亘千年的越窑青瓷怎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我感觉抓不住其中的灵魂,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了三个字:秘色瓷,明白了这背后的原因是人的消失,瓷无魂,恰似‘人无心’。于是,秘色瓷不是最重要的,附着在这之上的人性才是我要揭示的。”
从2010年初首演至今,《烟雨青瓷》依旧在一遍一遍地修改打磨。剧本多次大幅度修改,调整了人物关系,情节主线更清晰,矛盾冲突更集中;全部唱腔进行了重新设计,唱词改动了70%,演员唱腔流派也做了调整,更加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同时,舞美以及服装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舞台剧的魅力,在于它永远有改变的空间,从而变得越发完美”,余青峰这样认为。
《烟雨青瓷》也是素有“青春靓丽、流派纷呈”美誉的宁波“小百花”近年来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优秀青年演员、袁派新秀徐晓飞担纲剧中一号人物柳含烟,著名演员谢进联、杨魏文等甘当绿叶,为后起之秀助阵。舞台上,袁派、徐派、吕派、陆派艺术异彩纷呈。
正如屠靖南所思索的,《烟雨青瓷》带给观众的,绝不只是一段关于越窑青瓷的凄美传奇,它还包含着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对于越剧诞生百年之后发展可能性的探索,“我们希望这部戏不仅是对越窑青瓷辉煌的追忆,更是要在当下探索传统越剧亲近年轻观众的表现方式,探索传统越剧的现代化之路。”
2011年1月8日,《烟雨青瓷》首次亮相首都剧院,两场演出座无虚席,不仅吸引了北京的宁波老乡,甚至吸引了天津的越迷,乡音乡情令许多宁波老乡倍感亲切。中国戏曲学会会长、戏曲理论家薛若林认为:“《烟雨青瓷》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越剧,它植根于宁波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又赋予越剧时尚华丽的气息,非常独特,让人过目不忘。”
姚剧《王阳明》(方其军 摄)
姚剧《王阳明》
首次尝试历史题材即成“里程碑”
自2007年年底首演以来,姚剧《王阳明》已公演了70余场,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了六七次,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此前,该剧曾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第一名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这是姚剧里程碑式的作品。”舆论这样认为。
“这么好的剧本,这么扎实的表演,在浙江舞台上已经好多年没看到这样的好戏了。”我省戏剧理论家李尧坤激动地评价。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姚剧虽然已有250多年历史,却一向沿袭滩簧腔系戏剧的传统,以演绎现代题材生活气息浓郁的民间小戏见长,首次排演历史题材古装剧,就能成功演绎一位厚重的历史人物,不禁令人刮目相看。
精品的出炉往往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王阳明》也不例外。对剧本创作的难度,该剧编剧、我市剧作家杨东标深有感触。“王阳明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是5000年文明史中真正达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先哲,是在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的伟大人物,他的理论是抽象的,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舞台上形象的表达,难度可想而知。”杨东标分析,“王阳明一生严谨,这是一台没有爱情的‘男人戏’,这对戏的可看性也提出了挑战。此外,一批研究王阳明的理论家对此十分关注,如何处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关系也成为了难题。”
可贵的是,余姚市艺术剧院没有急功近利,他们邀请包括杨东标、编剧张金海、江苏演艺集团国家一级导演俞克平、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刘建宽、杭州越剧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戴晓云等在内的知名戏曲人士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创作组,先后到贵州、江西、余姚等地实地勘察,寻访王阳明的历史足迹。
“我花了四五个月研读了《王阳明全集》,多次听取了史学专家的意见,再和俞克平、张金海反复讨论提纲,修改剧本。”杨东标坦言,那是一段情感不断受到冲击的日子,“王阳明这个人物深深感染了我,这是我写好剧本的动力。”
在历时三年、七易其稿后,最终呈现的剧本打破了戏剧传统的“时间、地点、事件”保持一致的“三一律”,吸收了影视的艺术手法,采用篇章式传记体形式,用王阳明的命运串起全剧。“这是一次尝试和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成功的”,杨东标感到欣慰。
剧本内容的跳跃性、人物从20多岁到50多岁的跨度和情感的巨大变化等,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挑战。然而已从事姚剧表演42年的姚剧表演艺术家、余姚艺术剧院院长寿建立克服了这些困难,他对王阳明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被专家评价为“深沉、大气、刚毅、有内涵、有力度”。
“塑造人物不应该仅停留在戏曲表面的功底,更应该深入人物内心。作为一名老演员,能用余姚的地方剧种演绎王阳明这位家乡先贤,真是一种荣幸,因此我也更有责任把这一角色塑造好。”寿建立感慨地说,“在深入了解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后,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觉得我不是在表演,而是把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融入到王阳明大苦大难、大彻大悟的人生中了。”
《王阳明》的成功令作为姚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寿建立颇感自豪:“一个地方剧种要生存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戏,我们每两年创排一个新戏,已经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了,这在全国地方剧团中也不多见。”
据悉,受台湾文化艺术促进会邀请,由浙江省文化厅委派,作为第五届浙江-台湾文化艺术节项目之一,《王明阳》将于2月13日至26日赴台北、台中、台南及新北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