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视野
  • 网友打造出宁波首部静像电影
  • 阅读:
  • 时间:2010-12-07 11:15
  • 来源:宁波晚报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白蓓
  •   9月12日,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甫一上映,东方论坛单休摄影群的一帮网友就酝酿出一部《柿子树之恋》,从国庆节开始准备,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这20多个新老宁波人还真把它捣鼓出了。

      《柿子树之恋》日前在海曙嘉和大酒店举行了首映礼,这部号称是宁波首部静像摄影(作品的载体是一幅幅静态的照片)电影的主创人员宣称,他们的作品绝不是《山楂树之恋》的山寨版。

      创作动机:把宁波的美景记录下来

      为什么拍这么一部作品,《柿子树之恋》的总制片、单休摄影群的灵魂人物“捕风捉影”说,群里的网友是一帮爱好户外、爱好摄影的人,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走遍了宁波大大小小美丽的地方,“这些山山水水触动了我们,想找个主题把所有景色串起来,一边讲故事,一边拍风景”。

      编剧“点燃”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平时爱好写作和摄影,在老大“捕风”的紧逼之下,国庆节花了两天就拿出了剧本。“点燃”说,他们的作品虽然受张艺谋对画面处理的启发,但讲的是自己的故事,采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静像摄影。

      故事情节:柿子恋最终大团圆

      和老谋子的电影一样,《柿子树之恋》也发生在“文革”时期,讲的是知青下乡的爱情故事:1977年前后,男主角二军拿到了《上山下乡通知书》,在去柿林公社的路上认识了纯真美丽的姑娘阿莲。到公社后,二军当起了老师,阿莲的弟弟成了他的学生。二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承担起阿莲家的重体力活,渐渐地两个年轻人情愫暗生,后来二军考上了大学,在二军的鼓励下,阿莲也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与“山楂恋”的悲剧结尾不同,“柿子恋”最后是大团圆结局,其中还穿插了三角恋。剧中女二号继红是村支书的女儿,也喜欢二军,为了抢二军和女主角有不少对手戏,但最后为了爱人的前途,依然劝说父亲,推荐二军参加高考。

      静像摄影:电影改编的“小人书”

      说是电影,但影片最大的卖点却是打着“静像摄影”的旗号,“捕风”说,“整个作品的载体不是DV或者胶片,而是一幅幅静态的照片”。

      在首映礼上,记者观看了整部影片:15分钟的剧长,由100多张照片组成,配有文字、旁白和音乐,整个片子看下来,就像是翻一本电影改编的“小人书”。在主创人员看来,这是用相机记录故事的一种尝试,“尽管都要注重光线、色彩、构图,但相片讲故事更难,毕竟没有语言,画面也不连贯。”“点燃”说。

      “柿子恋”的很多场景都取自柿子园,不仅如此,让“点燃”颇为得意的是,他们的主题曲叫《柿子红了》,“一开始我们想自己创作,但考虑到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剧情和拍摄上,就放弃了。”后来整个剧组的人,在网上找了整整三天,终于找到一首徐升的《柿子红了》,“不仅名字相近,这首歌也是追忆,一种怀旧情感的表达,和我们的主题很契合。”

      影片道具:旧货市场里淘来

      首映礼上,“捕风”讲了一段致辞,感谢了一堆群里的网友,也勾起了大家在拍摄期间的点滴回忆。“我的拍摄经费可以说是零,因为所有的道具、车辆、拍摄器材,都是网友们主动提供的,即使需要花钱的地方,也是大家平时从聚餐费里省下来的。”回忆起来,“捕风”觉得100多样道具找起来是最不容易的。

      毛主席像章、水壶、旧军装、28英寸自行车……旧货市场上淘来一些,摄影棚借来一些,还有人专门赶回农村老家去找,最让他难忘的是一盏煤油灯,“那是从淘宝上买来,临开拍前一天,才从黑龙江寄过来。”至于找场景,“捕风”倒显得轻松,“走了三年户外,宁波所有好看的风景全在我脑子里,场景一出来,要怎么拍,我都能想出个大概。”

      “是否考虑在市场上推广,或者拍摄续集”,面对这样的提问,“捕风”说,做这个作品只是为了兴趣爱好,没想过推向市场,“但十几年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剧组生活,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