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鄞州)博物馆 |
|||||||||||
|
|||||||||||
宁波博物馆于2004年开始筹备,于2008年10月开始试运行,200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址在宁波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设施之一,是宁波市“十一 五”期间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口。它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包揽璀璨夺目的本土文物精粹和国内外人类文化瑰宝之文化殿堂,是折射宁波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文化大市丰富内蕴,泱泱气质之精神坐标。宁波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3.0325万平方米,投资2.5亿人民币。 宁波博物馆主题陈列有《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和《明清竹刻艺术陈列》、《阿拉老宁波民俗陈列》。“东方神舟”主题陈列获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创新奖”和“最佳服务奖”;宁波博物馆建筑获全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宁波博物馆以其宏大的仿古建筑、丰富的本土展览、先进的展览技术、完善的服务功能,成为一座与宁波“历史文化名城” 和“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新石器·牙雕鹰首(二楼历史馆) 高:3.7厘米 宽:2.8厘米 2004年宁波市慈城镇八字村傅家山遗址出土。整器是装饰品残部,线条简炼,设计奇巧,显示了七千年前河姆渡人高超的手工技艺与抽象的原始思维能力。在河姆渡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鸟的图符始终处于原始艺术创作的核心位置,此件可看作是原始图腾崇拜的某种标记。
新石器·木屐(二楼历史馆) 长:21.2/24厘米 宽:8.4/11厘米 1986年10月宁波江北区慈湖遗址出土。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屐实物。碳14测定距今5365±125年。此件木屐的出土,把我国木屐历史向前推进3600多年,堪称当今乃至世界第一古屐。
商·鸭形硬陶壶(二楼历史馆) 口径:10.7厘米 底径:6.8厘米 高:11.2厘米 宁波地区出土,为当时盛酒用具。此壶泥质灰陶,敞口,扁腹,“尾部”上翘,半环形扁鋬,器表印几何纹,造型古朴,装饰精美,反映了先秦越人精湛的制陶技艺水平。
战国·铜钺(二楼历史馆) 高:9.8厘米 ,刃宽:12.1厘米 1976年浙江宁波鄞县云龙镇甲村出土,是象征权力的一种礼器。铜钺正面通体依器形作凹线雕铸,上方两条昂首向天的龙,下方为一叶扁舟,舟内头戴羽冠的越人作双手奋力划船状。此器既反映了先民的“鸟神”崇拜,也是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精神的象征体现。
三国·吴青瓷堆塑罐(二楼历史馆) 高:49.2厘米 腹径:23厘米 底径:13厘米 2005年浙江宁波鄞州区洞桥镇宣裴村蜈蚣岭山出土,是用于随葬的冥器。器物上部堆塑三层宏伟壮观的天宫楼阁和雕塑的胡人形象。下部堆贴飞禽、走兽,场面欢乐祥和,生机盎然。该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宁波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也展示了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卓越风采。
东汉·车马神兽镜(二楼历史馆) 直径:21.7厘米 2003年3月浙江宁波奉化萧王庙后竺村出土。连珠纹纽座外以四乳钉将铜镜分为四区:东王公、西王母各占一区;另二区为五匹昴首飞驰的骏马。受浙江地区流行的神兽镜和车马画像镜的影响,日本出现了极富特色的三角缘神兽镜。因此,此镜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三国时期的宁波已发展成为东吴沿海颇具规模的海内外贸易集散地,是吴地东渡日本的最佳出海口。
唐·越窑荷叶盏托(二楼历史馆) 通高:6.6厘米 口径:11.8厘米 底径:6.6厘米 1975年浙江宁波和义路唐码头遗址出土,为唐时茶具。盏的造型犹如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腹部压印五棱;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全器通体釉色饱满青翠,滋润而不透明,是越窑青瓷精品——秘色瓷中代表作之一。
唐·越窑瓜棱执壶 (二楼历史馆) 高:25.8厘米 口径:11厘米 底径:8.4厘米 1975年浙江宁波和义路唐码头遗址出土,喇叭口,长颈,溜肩,瓜棱腹,矮圈足,肩颈部对置多棱形长流与弯曲的扁带状把手。整器胎质致密,釉色青黄晶莹滋润,端庄秀美,为不可多得的越窑瓷器精品。
南宋·释迦牟尼/阿难/迦叶玉雕像(二楼历史馆) 通高:10.3/5.9/6.2厘米 宽:9.2/1.5/1.6厘米 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胸佩缨络,袈裟蔽体,衣褶精细,面容祥和睿智,作说法状;阿难、伽叶肃立左右,作莲花合掌,阔袖博衣,面容谦恭。三造像描金,雕琢精细,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南宋·“天封塔地宫殿” 匾银殿(二楼历史馆) 通高:68.5厘米 面阔:34厘米 基座:51×48.5厘米 1982年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是一座纯银打制、通体鎏金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模型。该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江浙一带的建筑制度、式样及其特点,对研究中国古代江南建筑史极为珍贵。
南宋·文臣/武士石刻(二楼历史馆) 高:258/249厘米 宽:99.5/99.5厘米 石刻为东钱湖畔甬上望族史氏家族墓前的翁仲。文臣戴冠着袍,双手执笏,沉静含蓄;武将顶盔穿甲,双手扶剑,威武肃穆。人物神态逼真,纹饰雕琢精细,具有极高的历史性与艺术性,为研究南宋石刻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实物佐证。
南宋·和义路沉船(二楼历史馆) 长:1300厘米 宽:280厘米 高:195厘米 2003年宁波和义门瓮城基址出土,是一艘可航行于港内和近海的小型交通运输船。它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宁波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为研究地域“海丝”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南宋·飞天石刻(二楼历史馆)直径:122厘米 高:24.5厘米 2003年宁波天宁寺遗址出土。此件是佛教建筑——经幢的宝盖,六角形,上浮雕四飞天,衣裙飘曳,横空飞翔于如意祥云之间,雕刻精美,极具动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龙泉刻缠枝花卉纹梅瓶(二楼历史馆) 高:29.3厘米 口径:6.3厘米 底径:11.2厘米 元代是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峰。此瓶小口,短颈,丰肩,鼓腹,通体刻花,满布缠枝秋葵、牡丹、菊瓣等纹饰,件造型线条优美,釉色青翠,纹饰精细,属元代龙泉青瓷之上品。
明·紫檀书橱(二楼历史馆) 长:112厘米 宽:44厘米 高:181厘米 明式家具被誉为我国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宁波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中心之一。此件紫檀质长方四门二屉单斗橱,透雕窗棂纹,堪称甬作明式家具中的代表作。
明·朱松邻圆雕五子戏弥勒(三楼竹刻馆) 高:15.0厘米 底宽:15.2厘米 弥勒肥首硕耳,袒胸露肩,赤足曲肱,左手提握佛珠,右手挹袋撑地,半披袈裟,依布袋而坐。周围五童子,形神殊异,意态顽皮:有扯佛珠,有拽布袋,有跨肩掏耳,有伏足挠痒,还有手执如意,匍匐身后欲作挠腋之态。弥勒开怀大笑,恍若有声,万分传神。此件是中国竹刻艺术开山始祖、明代“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鹤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海内仅见之作品。
清·周颢深刻三僧道禅图笔筒(三楼竹刻馆) 高:13.9厘米 口径:8.6厘米 笔筒刻悬崖绝壁,古松参天,白云飘浮。松荫下,二老僧盘腿席地而坐:一僧手捧佛经诵读,一僧捻须聚神恭听,。另有一僧转身至诵经者背后,似与二童仆叮嘱,其中一童仆忽闻呼唤,忙回首应诺;另一童仆则已闻声立起,手捧一碗作躬身奉迎状。作品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形神兼备,深刻、浅刻、浅剜多种技法灵活运用,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以刀代笔的灵巧手法与卓越的绘画功力。
清·陈韶《鄞江送别图》手卷(二楼历史馆) 纵:40厘米 横:254.3厘米 此图表现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明末大儒黄宗羲弟子、著名史学家万斯同携其侄万言北上编修《明史》,甬上证人书院学友、同谊为其饯别的历史事件。此图对研究万斯同与清初史学、浙东学派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清·同治红木实剔千工床(三楼民俗馆) 深:210厘米 宽:2 1 0厘米 高:2 9 0厘米 该床集浮雕、透雕、圆雕、骨嵌工艺于一体,穷工极巧,装饰 “状元及第”、“渔樵耕读”、“蝙蝠捧寿”等图案。因其制作耗时三载,工费三千余工而得名,可见其选材之考究,工艺之精湛,是宁波传统雕刻工艺的典范。
民国·万工轿(三楼民俗馆) 长:1 5 0厘米 宽:95厘米 高:3 0 0厘米 全轿漆朱贴金,圆雕、透雕、浮雕等手法的雕制品布满上下,并于轿顶、檐、围板等多处饰有“鲤鱼跃龙门”、“麒麟送子”、“百子喜庆”等图案。此轿工艺精雕细刻,外观富丽堂皇,是宁波朱金木雕工艺的代表作。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一楼导览平面图
宁波博物馆二楼导览平面图
宁波博物馆三楼导览平面图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