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宁波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国内重大事件频发、旅游发展不利因素增多。我市旅游经济运行经受了严峻考验,旅游经济逆势前行,主要指标再创新高,取得不凡业绩。据统计,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8.73万人次,同比增长14.23%;旅游外汇收入4.9亿美元,同比增长13.75 %。接待国内游客3465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450.2亿元,同比增长18.4%。
一、全年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一)总体走势
全市旅游在震荡中实现增长,旅游经济运行结局良好;下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呈现下滑态势,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增大。
年初,旅游经济遭遇冰雪灾害,开局不利。1月中旬至2月初,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对旅游市场尤其是春节黄金周造成了很大影响,许多游客因此取消和改变了行程计划,我市部分山地、海岛景区关闭,使节假日调整后本应火热的春节黄金周旅游市场显得较为清淡。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99.36万人次,同比下降15.6%,全市旅游总收入6.72亿元,同比下降13.2%。我市主要景区,如溪口风景区同比下降42.8%、凤凰山主题公园同比下降62.1%、大桥生态农庄同比下降56.8%、滕头生态旅游区同比下降39.6%。星级酒店经营1-2月的入住率和房价也都在低位徘徊,部分旅行社在年初处于歇业状态。
5月份,跨海大桥成旅游吸引物,虹吸效应明显。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周边省、市近程客源大批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游客涌入我市,许多原定其它游程的游客纷纷改变目的地转道宁波,出现旅游“井喷”。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了非常强大的旅游吸引物,对其它旅游目的地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各级旅游部门适时组织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则进一步地促进了旅游市场的拓展。统计数据显示,一级市场中,省内客源占49.4%,同比增长32.58%;上海市场占15.6%,同比增长105.35%;江苏市场占15.3%,同比增长5.68%。 二级市场中,江西、安徽、海南、河南的增幅分别为46.53%、9.42% 、33.24% 和46.83%。这一时段游客数量的迅猛增长有效地弥补了年初旅游市场因冰雪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下半年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和全球性金融动荡,国际经济普遍不景气,对全球旅游经济影响明显,旅游消费锐减、市场迅速下滑,对我市旅游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第三季度开始,我市入境旅游市场、景区接待人次数增幅明显下滑。但由于宁波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地区结构特征,以及得益近几年来我市对境内外重点旅游市场的有效营销,我市入境旅游、景区接待人次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入境旅游与2007年相比虽增速有所下降,但同比增长14.23%,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外国人49.61万人次,同比增长14.3%;香港同胞11.31万人次,增幅15.36%;澳门同胞3.51万人次,同比增长24.37%;台湾同胞14.3万人次,增长11.94%。旅游外汇收入49003万美元,同比增长13.75%;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继续稳居全省第二位。
(二)行业发展
旅游景区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标准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住宿设施的数量规模和接待能力继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总体保持平稳;旅行社数量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稳中有升;旅游项目建设规模增大,类型多样,推进有序。
1、旅游景区:2008年,全市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755.49万人次,同比增长28.68%;累计门票收入43882.96万元,同比增长41.38%。其中溪口景区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500.24万元。今年我市新增3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7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市级文明景区和3家省级文明景区。到目前为止,我市旅游景区标准化率接近50%,等级旅游景区在规模、数量、类型,以及内涵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丰富。
2、住宿接待:自2004年以来我市住宿业的规模一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饭店客房数量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75%。目前,我市旅游饭店总数达到199家,房间数达到19687间,床位数达到33182张。其中,社会住宿设施增长更为迅速,全市住宿单位达4000家左右。全市旅游饭店客房总数接近20000间(套),固定资产总额11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4万余人,饭店产业占旅游业的比例及对旅游业的贡献率逐年上升,我市旅游饭店的总体规模和水平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在省内仅次于杭州(250家)。与上年相比,虽然在星级复核复评中取消了18家,但旅游饭店客房总数和床位数下降不多,主要是由于规模较大的高星级饭店的增加,退出市场的一般都是一些小规模的中低档饭店。从层次结构来看,五星级9家,四星级18家,三星级46家,一、二星级126家,各层次星级饭店的数量分布呈金字塔结构,适应经济发展及城市地位、以国际和国内著名品牌为龙头、单体饭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新生力量的多元化饭店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08年我市星级饭店经营形势总体保持平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12月底我市主要星级饭店营业总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0.3%,占旅游收入的8.6%。营收突破亿元的饭店有9家(去年同期4家),全市三星以上饭店平均房价为368.5元(其中五星级602.63元,四星级412.61元,三星级243.16元),同比下降了5%;平均开房率为63.1%(其中五星级55.65%,四星级61.2%,三星级64.86%),与去年同期下降了8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虽然全行业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平稳,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动荡、经济放缓、消费萎缩的影响,我市饭店业的经营形势已经受到冲击。
3、旅行社:近几年来,我市旅行社数量一直快速地增加。2008年,宁波市共有旅行社204家,资产总额超过3亿元,其中新增国内社22家。门市部总数达到117家,新增8家。从2004年以来,旅行社数量以每年新增2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市旅行社总数为2002年的两倍。
2008年,全市旅行社组团211.4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组团20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4.24%,出国(境)组团8.3万人次;旅游接团148.91万人次,其中国内游接待131.89万人次,同比增长21.45%,入境外联及接待17.02万人次。今年在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市旅行社整体经济效益稳中有升,主要得益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了境内外重点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
从全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市国际旅行社外联、接待入境业务受大环境影响出现了波动性变化,整体形势不如2007年。特别是2008年9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抑制2009年乃至2010年国际旅游的发展,旅行社的入境业务在2009年还有可能出现继续下滑。我市旅行社入境旅游持续多年的下行,值得引起高度关注,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
4、项目建设:2008年我市的旅游项目,一是建设规模加大。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越来越多。它山文化休闲旅游区、半边山旅游度假区、慈城古县城等项目的投资都超过10亿元,甚至还有上百亿的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的绝大部分内容,综合性的大项目有利于形成聚集效应。二是项目业态覆盖面广,呈现出多样性。旅游项目向文化、休闲度假、生态以及其它新业态拓展。如梁祝文化产业园、奉化露天弥勒大佛、郁家巷历史街区等文化类项目,东钱湖二灵温泉酒店、象山心海度假村、余姚四季山庄温泉旅游度假区、宁海温泉三期等休闲度假类项目,慈溪湿地等生态类项目,宁海湾游艇俱乐部等新业态类项目。三是全市重点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年初确定的全市16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3.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95%。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露天弥勒大佛2个项目建成营业,宁波/慈溪湿地项目、它山文化休闲旅游区、郁家巷历史街区3个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宁海湾游艇俱乐部、梁祝文化产业园项目、荪湖旅游度假区3个项目成功招商,四季山庄温泉旅游度假区、白沙湾度假村、心海度假村、宁波丽晶酒店、九龙湖郎家坪休闲度假区、天童景区项目、海洋世界二期、东方花博园八大项目顺利推进。
(三)市场运行
入境旅游市场商务客源主体格局未变,整体增长平稳;出境旅游市场需求规模依然较大,增幅前抑后扬;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现阶段性的“井喷”。
1、入境市场:从入境旅游四大客源市场来看,外国人市场仍占大头,达到496096人次,占入境旅游市场的64%。在我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中,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客源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其中亚洲游客249357人次,同比增长12.04%,占外国人市场份额的50.26%。其中,日本市场受毒饺事件的影响,从上半年起日本市场增幅就出现了下降趋势。据国家旅游局大阪办事处对西日本4大旅行社来华旅游预定情况统计,下半年日本来华旅游人数出现了30%左右的降幅。欧洲游客110621人次,同比增长13.41%,占外国人市场份额的22.3%;美洲游客82531人次,同比增长14.9%,占外国人市场份额的16.64%;大洋洲游客29850人次,大洋洲市场增幅较快,同比增长36%,占外国人市场份额的6.0%。在增幅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大的是澳门市场,为24.37%;其次是外国人和香港市场,增幅为14.3%和15.3%;台湾市场增幅为11.9%。
2、出境市场:2008年全市国际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为83020人次,同比增长38.58%。其中,出国游人数44792人次,占出境旅游市场的54%,同比增长33.8%;港澳游38228人次,占出境旅游市场的46%,同比增长40.6%。剔除数据统计口径改变的因素,我市出境旅游人数同比也还是出现了较大增长,主要是受油价下降及国际航线价格下跌、境外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市场优惠促销、人民币境外购买力增强,以及出境考察团组集中下半年出行等多重因素影响。
3、国内市场:以长三角为主体的我市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我市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为本省居民和省外的上海、江苏市场,广东、安徽、山东、北京、福建、江西、海南等为二级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一级市场中,省内客源占49.4%,同比增长32.58%;上海市场占15.6%,同比增长105.35%;江苏市场占15.3%,同比增长5.68%。 二级市场中,江西、安徽、海南、河南的增幅分别为46.53%、9.42% 、33.24% 和46.83%。
二、当前旅游经济运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形势对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放大,经济复苏的道路还比较漫长。我国出口严重下滑,消费启动缓慢,投资促进还需时日,明年经济增长“保八”形势严峻。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情况来看,趋紧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不明朗的前景预期已对我市旅游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009年世界宏观经济形势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对旅游经济还将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宁波入境旅游和国内中长线旅游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商务和旅游活动大为减少,尤其是作为我市主要客源市场的美欧等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程度较深,客源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人们对未来预期普遍比较悲观,势必会削减旅游开支,减少出游次数和逗留时间。
二是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的影响。旅游项目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宏观经济下滑使得项目招商引资更为困难。悲观的市场预期使许多原本准备2008年下半年或2009年年初开始营业的旅游项目纷纷推迟了开业时间。这直接影响我市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产品更新的速度和产品档次的提高。
三是对本区域居民旅游需求的影响。经济的不景气带来了人们消费紧缩,金融危机对江浙沪等省市的制造业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国外有效需求下降,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生存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浙江省的出口加工型企业订单急剧萎缩,纺织、钢铁、石化等企业也受到波及,企业的商务活动不断缩减,职工的收入随之减少,直接影响到省内以及上海、江苏等我市的基本旅游市场。
(二)旅游经济发展对旅行社业整合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
尽管我市旅行社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每年增加的数量都在20家左右,但是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结构上的集中度低,产品差异化不明显,进入与退出门槛都比较低;市场行为上“价格战”突出、产品创新乏力,营销投入不够;市场绩效上利润指标偏低,企业实力不强。为此,以浙仑海外旅行社为代表的领先企业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进行纵向一体化发展,这是继2007年宁波飞扬旅行社横向一体化之后的又一重大行业内整合事件。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整合太少。我市旅行社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上述特征及交互影响,制约了旅游企业的做强做大。另一方面,旅行社业内行业分工结构体系不明显,缺乏层次性,呈现出扁平式的行业结构。这种结构导致业内恶性竞争。有必要加强旅行社业内的垂直化分工,推动一体化发展进程,如组建非紧密型合作或上下游企业合作的“战略联盟”等,拓宽盈利空间,转变发展方式。
(三)产品创新对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至关重要
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在于旅游产品的创新,其不同于观光旅游的显著表现是游客逗留时间延长、消费增加。宁波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经过多年旅游开发,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观光旅游产品群,但到目前为止,更多的是停留在建“点”的层面上,还需要更有效地将“点”串成“线”,进而形成“面”。宁波市旅游产品中大量的“一日游”产品,是传统的观光旅游发展的结果,这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是要实现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有效满足休闲旅游的需要,必须深入挖掘宁波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加大宁波特色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的开发、包装和推介,加强市域内各县(市)区的小区域之间的特色连线,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板块”或旅游基地,努力形成一批富有特色、不同等级的旅游目的地。
(四)人才问题关系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宁波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市旅游业人力资源总量稳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从总量上看, 从业人员队伍在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截止到2008有近5万人, 包括旅行社、 旅游星级饭店和等级旅游景区( 点)的正式员工,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年均递增率为20%。从学历结构看,我市旅游行业目前服务人员中星级饭店在职员工初中及以下者占35.52%,高中(中专)占47.45%;大专占13.14%;本科及以上占3.66%。旅行社在职员工高中(中专)占38%;大专占51.2%;本科及以上占10.8%。景区在职员工初中及以下者占20.41%,高中(中专)占33.03%;大专占38.58%;本科及以上占7.95%。在校生大专科生占81.1%,本科生占38.9%。
就整体来讲, 旅游人力资源的规模、结构、素质等问题仍然突出,旅游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旅游企业不仅需要操作型的服务人员, 也需要大量决策型的管理人才、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和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而目前中专、职校生与本专科以及更高学历的旅游高级人才比例仍然偏低,旅游企业一般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还较低,人员流动过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薪酬待遇低,个人发展机会少,工作单调重复,劳动强度大。根据有关调查显示,66.7%的在职员工和53.8%的在校生认为薪酬待遇低。43.3%的在职员工和33.7%的在校生认为个人发展机会少;19.3%的在职员工和36.8%的在校生认为工作单调重复,劳动强度大。要实现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跨越,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是要加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人才资源的积累,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能跟上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客观需求。
三、2009年工作思路及建议
2009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加大,保增长、扩内需、促消费、调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时艰,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在扩大内需、促进投资、稳定就业、调整结构和维护稳定方面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对接“世博”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大背景下,2009年舟山连岛大桥贯通和甬台温铁路通车将极大地改变长三角南翼地区的交通格局,有力地推动普陀山、溪口雪窦山、天台山、雁荡山等重量级旅游资源及产业要素的整合。以宁波为交通枢纽的浙东旅游板块的形成,将会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宁波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客源的地位作用。为此,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宁波旅游新一轮发展。
(一)坚定信心谋求新发展,努力化危为机
首先,要坚定发展信心。根据对明年经济发展的分析预测,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2009年经济增长仍可达8—9%。经济基本面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前景向好,只要人们能够保持消费信心,国内旅游的巨大市场需求是我市旅游业能保持稳步增长的基本。应该认识到,金融危机在带来“危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比如扩大内需、促进投资,对项目建设来说是一个战略投资布局的黄金时期,危机时期是企业扩张规模、进入新市场的大好时机。因此,新一年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要努力抵消危机的负面影响,迎难而上抓机遇,坚定信心求发展。
其次,要加强研判谋划。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向各行业蔓延,旅游业不可能独善其身。要有效地应对危机、尽可能地减少影响的程度,有必要做好对金融危机影响的监测预警和研究判断,为旅游业界提供及时的信息与指导性建议。为此,要深入基层和企业、做好调查研究,联系企业、服务企业,了解第一手的情况;全局要继续做好季度、年度的经济运行分析,研究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在旅游业危机管理上积累经验、形成机制。十分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类似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等影响全局工作的重大事件或因素,激发和带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要着眼转型升级。明年的工作不仅要在危机中抢抓机遇、逆势前行,更要谋长远、打基础。要围绕建设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加快出台实施《宁波休闲旅游目的地五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意见》。以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为新一轮旅游发展的标志,以休闲旅游基地建设、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自助自驾旅游体系、实施对接世博营销战略等工作为重点,启动宁波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全面推进宁波旅游转型和产业升级。
(二)扶危帮困服务企业,做强做大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出现下降,旅游业的“寒冬”来临。但这次危机可能是大型旅行社做大做强、中小旅行社兼并联合、重新洗牌谋求更好发展的契机,也是饭店、景区点提升品质,新业态趁势而出,不同等级旅游目的地应运而生的良机。面对“寒冬”,我们要注重对企业的扶危帮困、谋划更长远的发展。从近期看,帮助企业度过“寒冬”,就可以保证员工就业、稳定队伍,维护社会的稳定;从长远看,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就是保住了未来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运行活力。
要研究扶持政策服务旅游企业。一是借助政府帮助企业减负渡难关的政策,争取能减免一些企业营业税、所得税,享受在水电等价格上的优惠,帮助旅游企业能享受政府新政。二是研究实施若干扶持政策,在旅游市场的营销推广、游客过夜人数、导游队伍、景区功能设施改造和品质提升等方面实行奖励或补助政策,以节省企业成本开支,提升服务水平与企业素质。
要继续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激发旅游企业练内功、改善经营管理,创新发展模式。明年要全面开展旅行社品质等级评定工作,继续开展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饭店、星级餐馆的等级评定工作,推进旅游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此外,要通过全民休闲计划、发放公民旅游年票年卡等具体化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公民生活方式,增加有效旅游需求,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推进休闲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投资
在旅游转型的大趋势下,我市旅游业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大休闲旅游产品及集聚区块的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休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是要启动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一是要制定休闲旅游基地的标准,二要出台推进基地建设的配套政策,三是要完善基地建设的工作考核和扶持措施。同时,要加快都市旅游的发展,整合都市旅游资源、培育都市旅游产品,加快特色旅游街区建设和重大都市旅游项目的建设、包装和整合。
要利用当前政府扩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利形势,加大项目的前期、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争取“推出一批、开工一批、完成一批、提升一批”大项目,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推进市旅游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地块拆迁、项目立项以及建筑扩初设计,2009年年底争取中心开工建设,尽快形成以旅游集散功能为主要依托,集旅游投诉、旅游咨询、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信息化、旅游推广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和对接世博的主管道,同时要统筹县(市)区分中心规划布局,加快奉化溪口旅游集散中心、杭州湾大桥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尽早形成市本级主中心,东钱湖、奉化、象山、江北、慈溪、余姚等分中心为支撑的全市旅游集散网络体系。二是要完善自助自驾服务体系。主要是要建设完成六大体系:1、开发自助自驾行程设计体系,强化预订和行程设计功能(数据中心);2、建立网上支付体系(财务结算中心),包括手机支付体系,并与银联联网;3、扩大会员网络体系,主要是发展会员商家;4、完善查询服务体系,包括网上电子地图(虚拟旅游)、触摸屏查询(液晶电视、触摸屏、资料架三合一)、社区信息发布系统、宣传品;5、构筑现场支持体系,包括96118热线呼叫、咨询服务点布设、高速公路门户服务区;6、推进旅游集散体系。
(四)创新旅游营销思路,拉动内需
首先,制定和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发挥旅游形象推广中心的作用,整合政府、企业、媒体、学院等资源,开展旅行产品的研发和旅游形象的推广。包装推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价廉质优的大众性旅游产品,拓展城乡旅游市场,引导推动城市居民、企事业单位开展休假旅游。
其次,继续深化“宁波人游宁波”活动。通过与其它城市的合作,将“宁波人游宁波”活动转变为“浙江人游宁波”。一是要应针对性形成几条覆盖宁波全部县市区的精品线路,主打休闲牌;二是要做好与其它城市的对接工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做到客源互相输送、资源互相利用;三是要充分做好宣传组织工作。通过“浙江人游宁波”活动,挖掘宁波旅游的省内市场潜力。
第三,实施全面对接世博旅游的行动计划。一是要完善并实施《宁波市旅游业对接上海世博会行动计划》,在机构、产品、功能、市场四个方面深入开展对接工作。成立宁波旅游业对接上海世博领导小组,加强宁波旅游上海办事处建设。二是要尽力将宁波旅游产品纳入世博会整体对外宣传体系。加大与世博局、上海市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及国旅总社、中旅总社、中青旅、上海春秋、携程网等机构合作,共推世博宁波旅游线路。做好滕头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等旅游营销工作。三是要力争成为上海世博次接待城市。编制《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地区住宿服务指南》,争取部分酒店成为世博定点接待酒店。积极争取相关世博论坛活动落户宁波。四是要充分融入世博旅游集散网络,力争使宁波成为上海世博换乘中心之一。
第四,加大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精心做好“六个一”:一个口号、一个光盘、一个图库、一个推介词、一批纪念品、一批宣传品。按照国内近程市场以长三角为重点,国内远程市场以广东、福建、成都、武汉为重点,入境市场以日、韩、港、台、东南亚为重点,细分市场、合力营销。2009年要借助甬港合作论坛、“江苏旅游推广年”、重庆宁波周、南昌宁波周以及赴欧洲文化周推介等重大活动,精心策划推广旅游形象。
第五,办好宁波旅游节等系列节事活动。旅游节是一个面向市场、面向媒体进行集中宣传、集中推介的重要机会,有利于形成宣传攻势,吸引游客注意,加速市场扩张,打造旅游品牌。2009年要在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中国梁祝爱情节等品牌节庆基础上,整合各县(市)区丰富的乡村农事、餐饮美食、民俗文化等节庆节事资源,形成终年不继、丰富多样的“四季百节”。市、县两级旅游部门要共同努力,办好2009宁波旅游节,把“宁波旅游节”办成具有宁波特色、城市标志性意义、较大影响力、大众参与性强、可持续发展的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