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黄金周、带薪休假制度等制度的实施,宁波旅游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促进了旅行社的快速成长。 从现有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底,我市共有188家旅行社,年度新增21家(我市旅行社总体数量在浙江省内各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杭州)。在现有的旅行社中,国际旅行社7家、国内旅行社174家、国际社分社7家。由表12可见,我市旅行社在数量上呈持续上升趋势,新增的旅行社主要为国内社,国际社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年 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旅行社合计 108 132 139 157 174 188 国际旅行社(家) 5 5 5 6 6 6 国内旅行社(家) 96 120 127 144 161 174 国际社分社(家) 7 7 7 7 7 7 从地区分布来看,海曙区拥有51家旅行社,位列第一;排在二、三、四的是江东区、慈溪市和余姚市,分别拥有旅行社27家、22家和21家。旅行社数量的分布基本上反映了我市各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旅游业发展水平。 我市旅行社的经营业务主要集中在出境、入境和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的相关旅游业务;代订饭店、票务以及旅游咨询、签证等单项服务,而旅游业务收入构成了旅行社收益的主要来源,下文中对旅行社的经营状况分析主要聚焦于三大市场的相关旅游业务。 2007年,全市旅行社组团和接待国内旅游共264.2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8.59%,全市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者174743人次,占全市入境旅游总人次的22.25%,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从统计数据来看,旅游行2007全年入境外联情况呈现出阶段变化特征。2007年1-4月份,外联接待振幅明显,主要得益于台湾市场入境人数的持续增加;5-8月份,四大块市场波动平缓,致使总体外联接待人数无显著增长,甚至略有下降;8-9月份开始,外国人市场外联接待人数增幅强劲,使得接待总人数达到9个月中的最高点。10-12月,与往年相同,入境外联人次开始下降,但较之2006年同期降幅减缓。2007年1-11月份外联72040人次,较之2006年降幅波动达15.1%。这其中,台湾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变动降幅在3.24%左右,澳门市场来甬组团游客数量出现了明显增加,增幅高达14.12%;降幅最大的是香港市场,和2006年同期相比,香港来甬组团游客数量下降了28.7%;而外国人组团入境市场也下降了14.75%。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香港和外国人外联市场的明显下降导致我市旅行社外联人数出现下滑趋势。 1、外国人市场 2007年宁波旅行社外国人入境外联市场共接待26059人次,较2006年同期出现了10.89%的降幅波动。从时间段来看,2007年1-8月份,外国人市场外联人次呈均衡上涨态势,但接待量绝对值均低于06年同期水平;9、10月份是宁波旅游传统旺季,外国人入境外联人次较之8月份增长了一番,接待数量达到全年最高峰;11月和12月是西方传统节日密集期,该市场呈现出一定下滑变动(如图19)。 2、香港市场 2007年度香港市场旅行社外联人次变动形势较为显著。从图20可知,2007年12个月份中除了2月、4月、6月和12月份较之上年同期略有增加之外,其余月份接待人次较之06年同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特别是进入7-10月份期间,平均降幅更是分别高达45.92%、32.87%、55.04%和62.55%。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旅游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3、台湾市场 2007年度台湾市场呈均衡发展态势,全年走势基本持平。从图21可知,2007年上半年的台湾市场外联人次和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但从2007年8月份开始,外联人次较之2006年同期有一定的下滑。 4、澳门市场 2007年度澳门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全年旅行社接待澳门外联入境9728人次,比2006年增长了19.06%,其中4-6月份增幅强劲。 2007年我市旅行社入境接待业务也呈现多向波动的特征。从接待人次来看,2007年1-6月份我市旅行社入境接待业务呈持续增长态势,接待总量增幅较快,我市旅行社入境接待人数月增幅高达18.314%;7-8月份,接待人数出现了一些正常波动;但9-10月份的下降波动明显,降幅高达32.02%。其中减少的主要客源集中在台湾市场和外国人市场这两部分,降幅分别为42.15%和40.49%,从11月份开始,接待人次开始回升。与2006年同期相比,我市旅行社入境接待业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幅波动。从时间来看,2007年前6个月的和2006年同期相比降幅明显,但差距逐月减少,7-10月份期间,降幅逐渐开始拉大,特别是2007年10月份,比2006年同期接待人次下降了41.17%。从客源结构来看,这种变动主要受到了外国人市场和香港市场两大市场的影响致使接待人数有明显降幅。其中,2007年香港接待市场变动趋势线(简称:香港线)一直位于台湾接待市场变动趋势线(简称台湾线)之下,而2006年的香港线和台湾线基本吻合甚至还略高于台湾线。这说明,旅行社的香港市场出现了一定萎缩,而台湾市场增幅明显。由此可见,宁波台湾两地的地缘和文化根源接近,市旅游局2006年9-10月赴台湾促销的宣传效果明显。 1、外国人市场 2007年度宁波旅行社外国人入境接待人次降幅明显。从图23可见,2007年全年12个月份接待人次都低于2006年同期水平,其中1-10月份的平均降幅更是高达47.78%。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旅行社接待的团队入境游客数量下降,入境散客数量增加,预示着宁波旅游开始逐步迈入成熟阶段,特别是客源地信息系统开始逐步系统化和成熟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散客旅游市场的成熟。 2、香港市场 虽然2007年全年香港赴甬入境接待业务呈平滑变动趋势,但依然可以从图24中清晰地看出接待人次除了6、11、12三个月份以外,其余阶段和2006年同期相比都有明显降幅。 3、台湾市场 经过2006年的市场开发培育,2007年宁波旅行社台湾市场入境接待人次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2-8月份的平均增幅更是高达34.44%。由此可见,宁波拥有奉化溪口、蒋氏故里等优势旅游资源对台湾市场而言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并且市旅游局2006年9-10月初赴台湾促销的宣传效果明显。 4、澳门市场 2007年宁波旅行社澳门市场入境接待业务呈现出规律上升趋势。由图26可知,全年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5月份的持续增长阶段,接待人次和2006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略有增加;第二阶段为6-10月份的振荡整理阶段,接待人次在650人的平均水平上下小幅波动,没有出现以往不同月份接待人次上下波动巨大的差异。第三阶段为11-12月的后续增长阶段,初步估计这与宁波在每年11月份密集举办一系列重大的节庆或者会展活动有关。 从全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市国际社外联、接待入境较为严峻,降幅较大,整体形势不如2006年。其主要原因在于宁波接待团费明显高于华东线其他城市。由于宁波接团房费较高等因素,长期以来,宁波一直未能列入华东地区的城市精华线和名山名水线之列。华东线也是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着重推出的成熟路线产品,今后如果能进一步降低宁波接待团费,让宁波顺利进入华东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市国际社的外联、接待入境旅游团数量。 2007年,我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总人数为59909人次,同比增长45.7%,其中出国游人数为33348人次,占55.66%,同比增长36.02%;港澳游26288人次,占44.34%,同比增长58.79%。其中1-6月份我市通过旅行社出境人数较之2006年同期有大幅度减少(见图27),但三季度开始有明显回升趋势。和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港澳游出行游客数量稳步增加,其中1-6月份的增幅最为明显,但从下半年开始出国游的人数开始超过港澳游,从而带动了出境游总人数的节节攀升。出国游人数和2006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涨,鉴于2007年12月11日中美签订了旅游备忘录,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旅行社高端出境业务。 从现有数据来看(见图28)旅行社开展的国内接待业务中,主要客源来自于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安徽、山东和福建等省市。其中浙江、江苏和上海的游客在旅行社地接业务中位列三甲,三地赴甬人数占宁波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者总人数的72.08%(见图28)。由图可见,浙江和江苏两地的国内游客增长迅猛,上海游客接待数量较之2006年全年有小幅上升。从全市旅行社全年接待国内游客的前20位省市排名来看,湖北和广东两大市场增幅最为明显,接待数量增幅分别高达137.95%和118.96%,初步估计湖北市场的快速增长与宁波至武汉直达列车开通有直接关系,在2008年中市旅游局可以联合各大旅行社在该地做一步的市场开拓工作。位列增幅第二阶梯的是其次是江苏市场和广西市场,2007年全年的游客数量同比增加53.41%和45.92%,特别是江苏市场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增长幅度方面都位居前列,充分说明了我市参与长三角旅游促销、旅交会以及赴苏锡常开展专项促销的效果。位列增幅第三阶梯的是山东、安徽和四川市场(见图29),平均增幅在30%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宁波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者排名前20 的省市中共有11个省市的游客人数较之2006年出现了下滑,降幅最明显的三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市、河北省和江西省,值得旅游市场主管部门加强重视,北京和河北市场游客人数下降可能和该市场距离宁波路程较远以及近年来宁波未在该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旅游促销有一定关联,但江西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可能和省内绍兴、富阳等地以及安徽部分景区于2007年在江西省内开展大规模的旅游宣传促销所造成的客源分流有关。 从旅行社静态资产与人员构成情况看,根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年检通报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国共有18475家,旅行社共有从业人员293318人,拥有总资产484.80亿元人民币,平均单体旅行社资产总额262.408万元,从业人员15.87人;2006年度,我市174家旅行社共拥有从业人员2600人,平均每家旅行社拥有员工14.94人,略低于全国行业的平均水平。事实上,从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来看,浙江省旅行社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行业经营状况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而我市旅行社行业平均规模基本接近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在我市旅行社总体规模落后于杭州等省内兄弟县市。 2006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总额1411.03亿元,单体旅行社的行业平均收入785.78万元(其中国际旅行社行业平均 2675.85万元,国内旅行社 470.51 万元)毛利润总额95.56亿元,行业平均利润53.22万元。而同期我市旅行社营业收入总额15.553亿元,行业平均836.217万元(其中国际社行业平均7121.23[1]万元,国内社626.7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64倍;利润总额1954.11万元,行业平均12.137万元。由此可见,我市旅行社行业虽然在营业收入方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行业利润率等指标上和全国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也说明,我市旅行社主要以中小型的国内社为主,市场缺少大型的具有优势品牌的旅行社,行业总体规模经济不显著,经营实力较弱。 受资源类型制约与影响,加之企业短期经营目标,不管是国际入境旅游业务还是国内旅游业务,宁波旅行社对外组织与销售的产品单一性都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客源组织形式上以团队为主,在消费等级上以标准、经济等为主,在价格组合与表现形态上以包价旅游为主,在旅游类型上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长期以来,旅行社行业的进入门槛始终较低,只要有60多平米的营业面积,简单的办公设备,30万的注册金和10万的质量保证金就可以经营一家国内社,如此低的进入门槛使得旅行社之间无法构筑有效的行业进入壁垒,再加上旅行社经营不需要专业设备,不存在行业退出障碍,致使部分中小投资者可以随意进出,小旅行社遍地开花,行业竞争态势不断升级。再加上部分中小旅行社的管理者缺乏良好的经营理念,片面注重短期效益,把价格战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进一步促使了旅行社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趋向白热化。这种竞争格局与竞争手段的存在,一方面无法与合作单位形成长期的业务伙伴关系,不利于提高质量;另一方面,竞争的结果非但不能引导企业提高质量,反而使企业受营利性趋动,以牺牲质量、降低接待标准为代价来降低成本。 导游是旅行社团队的直接操作者,是旅行社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旅行社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基本底薪+业务提成”的薪酬模式,再加上我国对报考导游资格人员缺乏一定要求(只有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的中国公民均可报考导游资格证,而旅行社其他管理人员又大多从导游中产生)致使旅行社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偏低,部分素质低下、能力欠缺的导游人员在团队接待过程中,压缩计划内行程、擅自增加自费项目和购物次数等行为时有发生,导致行业信任度不断下降(零点调查公司在06年10月进行的公众诚信调查显示保险推销员、导游和演艺界名人是公众信任度最低的三类群体)。另一方面,由于旅行社行业竞争升级不断压缩利润空间,致使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逐步下降,人才流失现象频频发生。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市旅行社行业流动到其他行业的人数达到千余人,其中外联、计调、财会、外语导游等优秀人才纷纷转行或转移到杭州、上海等地的旅行社。伴随着近年来我市旅行社迅猛发展的态势,人才瓶颈日益显现。 制约旅行社发展人才问题的另一个表现是我市众多的中小旅行社管理者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勇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追求利润的企业家精神。我市90%以上的旅行社投资主体是个人,超过53.5%的旅行社从业人数不超过10人,由于管理者在理念上落后和能力上的不足,致使许多旅行社战略目标不清 ,缺乏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划 ,对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此在经营中的短视行为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制约宁波旅行社做大做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要为旅行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旅行社的发展空间,提升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首先要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整顿、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办事处及旅游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行为和“零负团费”现象。推广旅游标准合同的使用,推行“游客质监员”制度 ,确保提高服务质量。 其次要联合政府交通部门和物价部门,统一制定“客运附加费”等缴纳标准,改善我市旅游车辆的运营环境;执行公务旅游政策;制定全大市统一的旅行社税收政策;联合市饭店协会等机构来协商解决宁波团队接待住宿费用偏高的问题……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市在华东区旅游接待的不利地位,切实改善旅行社的经营环境。 旅游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已进入到品牌竞争的阶段。引导旅行社开展品牌化的经营是让不同层次的旅行社按照市场细分的要求,突出自身的差异化,追求独特性,创新发展,树立品牌,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牵线搭桥,积极引入国(境)外品牌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逐步推动我市旅行社业的良势发展;积极鼓励国内旅行社升格国际社,参与国家“双百强”旅行的评选(06年度全国百强国内社中宁波占据3家,国际社空缺)以及省“双百强”及市十佳旅行社的评选。对于所有的上榜旅行社,除了给与相应的奖励(经费补助、税收返还或以补贴展位费的形式,奖励这些旅行社参加国内外重大的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以外,还可以在各平台(宁波旅游政务网、宁波诚信旅游网以及一些覆盖面较广的宁波本地大众媒体)上进行的相关的推介和宣传。 对获得中、高级资格的导游员,以及在国家、省、市级导游大赛中获得荣誉的导游人员都给与适当的奖励,协调人事局、劳动局出台相关政策,使导游等级与人事职称及职工等级相挂钩,进一步提高导游人员晋级积极性,从而提升全市导游队伍整体素质。 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集团是我市旅行社行业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现有旅行社骨干企业向外扩张、兼并、收购市内外的旅游企业,实现全省乃至华东区的合理布点,形成自身的销售与客源组织网络,通过横向一体化,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鼓励组织各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形成几家龙头旅行社企业和旅游集团,值得欣喜的是我市部分旅行社已经通过资本市场开始了相关运作,2007年宁波飞扬旅行社、宁波中国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相继完成企业兼并,浙仑海外旅行社有限公司参股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我市部分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强决心。 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向旅游供应链经营来进行进一步延伸,通过兼并下游的旅游饭店、餐饮企业、旅游景点等相关企业来实现供销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发展提升产业经营质量,目前浙仑海外旅行社已经开始了类似的尝试。 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已取消对外商投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并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外资在注册资本上与国内旅行社享受同等待遇,外资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至2007年底获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外商投资旅行社共计32家,正式开展旅游业务满一年的共计21家,其中外商独资旅行社7家、外商控股合资旅行社6家、中方控股合资旅行社8家;北京13家,广东3家,上海3家,云南、天津各1家。国家旅游局相关数据显示,外商投资旅行社无论在经营业绩还是在管理服务上普遍高于各地国际社水平,其行业“领头羊”地位已初步显现,因此,作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宁波应该紧紧抓住这种机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行业外的其他资本并购和重组业内的旅行社,吸引外资旅行社和外地大型旅行社集团进驻宁波,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营销方式,从而提升行业的整体层次和综合素质。 [1]以下数据来自于宁波市旅游局2006年旅行社行业年检反馈,平均值按上报的155家旅行社相关数据统计。一、我市旅行社行业规模现状
表 12 2002—2007年宁波国际、国内旅行社发展情况
二、旅行社经营状况分析
(一)旅行社入境外联情况
图 19 旅行社外国人市场外联人次变动情况
图 20旅行社香港市场外联人次变动情况
图 21 旅行社台湾市场外联人次变动情况
图 22 旅行社澳门市场外联人次变动情况
(二)旅行社入境接待情况
图 23 宁波旅行社入境接待“外国人市场”人次变动情况
图 24 宁波旅行社入境接待“香港市场”人次变动情况
图 25 宁波旅行社入境接待“台湾市场”人次变动情况
图 26 旅行社澳门市场入境接待人次变动情况
(三)旅行社出境旅游业务情况
图 27 2007年宁波市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变动情况
(四)旅行社国内旅游者接待情况
图 28 旅行社接待浙江江苏上海三地游客数量
图 29 旅行社接待山东等十七省市国内游客数量
三、旅行社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行业规模偏小,经营实力不强
(二)产品类型单一,竞争手段不足
(三)人才瓶颈突出,管理理念落后
四、旅行社行业发展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社会环境
(二)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旅行社开展品牌化经营
(三)推动行业一体化,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