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挖掘两宋宁波石刻文化内涵,助力打造有辨识度的浙江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图文典籍与金石拓片专业委员会指导、天一阁博物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精心策划的“明州语石:两宋宁波石刻文化”系列活动之名家讲座圆满收官。
本次讲座结合天一阁所藏宋代石刻文物,延伸出与之相关的五大主题,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故宫博物院余辉研究馆员、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方爱龙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孔令伟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解读宋韵文化。五场讲座通过天一阁、文博圈等多个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近1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益。
从宁波走向世界的《耕织图》
《耕织图》是宁波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自南宋宁波人楼璹发明《耕织图》后,代有重摹,化身万千,对东亚乃至欧洲的影响持久而深远。天一阁现藏有南宋楼氏后人摹刻的《耕织图》,这可能是此图现存最早的石刻版本,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11月12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跨文化艺术史学者李军先生首先开讲。他以南宋楼璹《耕织图》为起点,继而聚焦于清代康雍时期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等人绘制的《耕织图》,通过图像的细读与对比来讲述18世纪中欧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故事。他指出此类《耕织图》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的同时,亦深刻影响着此后欧洲风俗画尤其是历史画的创作。李教授的讲座不仅从传播的层面,更是通过图像的造型、审美的趣味等角度,展示了《耕织图》从宁波走向世界的重要历程。
海丝路上的徽宗书迹
天一阁藏有三种宋徽宗御笔碑拓片,其内容均涉及当时宁波与高丽的往来,它们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亦是瘦金体书法的稀见之作,为我们了解宋徽宗的艺术成就提供了实证。
11月1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书画研究专家余辉先生带来了第二场讲座。他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物证,分析了宋徽宗构建艺术帝国的一系列思想举措,如创办艺术教育机构、建立考试制度、奖掖年轻画家、倡导“丰亨豫大”的审美观等等。正因如此,在其执政期间才诞生了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宋画名作。当然,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更是其艺术思想的重要体现。结合宋徽宗的艺术世界,更可见阁藏御笔碑在书法史上的独特价值及其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王安石的宁波经验
王安石与宁波颇有渊源,他治鄞三年,政绩卓著,为宁波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石,播下了“书香基因”。天一阁明州碑林所藏《众乐亭诗刻》上,就有王安石的著名诗篇。
11月1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教授、王安石研究专家刘成国先生带来了第三场讲座。他首先从历代对王安石的两极化评价谈起,因王安石主张变法,自宋以降对他的评价以贬为主,直至清末才趋于正面。随后刘成国教授通过具体事例,详细梳理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政治履历,并勾勒出一位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勇于变革、品德高尚的官员形象。他认为,王安石在宁波地区的基层实践,是其政治生涯的关键一环:王安石由此成为东南地方治理的表率,赢得了“江东三贤宰”的美誉,而且他在宁波推行的如青苗法等系列改革举措,也成为其后期变法的核心内容。
宁波的书法宝库
宁波现存300余种两宋碑碣石刻,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它们既反映了两宋宁波繁荣的地方文化,更汇集了面貌各异的书体书风。其中不乏大文豪苏轼、宋徽宗赵佶、甬上状元张孝祥、宋书殿军张即之等名家精品。
11月18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方爱龙先生带来了第四场讲座。他首先强调石刻书迹传之久远,是现存最为丰富的书法资源,继而从获知两宋石刻书迹的各种途径、两宋石刻书迹的类型特征、书家身份、书艺特色四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方爱龙教授还专门分析了宁波两宋石刻中苏轼、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张即之等人的书法,也让大家看到了宁波地域书法的形成、特色、流变及其对主流书坛的重要影响。
金石古物的图像美学
在传统文化中,石刻与青铜器密不可分,自宋以来更是形成了专门的金石学门类。因此,要全面了解石刻的功能、价值与意义,便不能缺少对“金”(青铜器)的相关了解。
11月19日上午,最后一场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教授主讲。孔令伟教授的研究聚焦于中国美术史上青铜器与花卉这一特定组合,展现了金石学兴盛下的复古美学。通过对这一特定主题的深入追问与研究,他指出宋代金石学兴起后,地下出土的钟彝鼎器演变为盛放鲜花的器皿,实现了从传统礼器到花器的属性转化。在互动环节,孔教授结合网友提问,更是将青铜器入画的这种特点延伸到石刻的拓片价值及其进入艺术史的重要节点。可以说,为本次系列讲座的主题给予了充分的回应与延展。
五场讲座均从石刻出发,从宁波出发,从宋代出发,既有生动故事,又有艺术欣赏;既有地域关注,又有世界视野;既有文物普及,又有学术探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天一阁博物院书画器物研究所主任刘晓峰表示:要正如网上留言所希冀的那样,天一阁金石书画工作坊将继续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相关活动,激活文物基因,打造文化品牌,践行博物馆在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构建精神富有中的使命与担当。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