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甬上唯一一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建造于公元1013年,是我国南方地区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遗存。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在2021年10月13日至20日期间推出“殿启祥符·1013——保国寺大殿建成” 纪念周系列活动,通过一个专题展览、一项修缮技艺非遗项目体验,一回学术课题交流活动、一次古建知识普及讲座……用全新的研究视角、科学的打开方式、沉浸式的体验感受,让更多人感受这座甬上宋氏遗构的“宋韵丰姿”。
古法今观:《营造法式》专题展
说到《营造法式》,稍有了解的读者首先会想到宁波保国寺的宋代大殿,这座早于《营造法式》成书时间建成的北宋建筑,其营建理念以及诸多工艺手法与《营造法式》的记载如出一辙,有的甚至成为印证《营造法式》所及做法的孤例,被视作印证《营造法式》北宋官式建筑的“活标本”。
10月17日,我国第一部官方建筑典籍《营造法式》专题展在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迎熏楼开展。展览介绍了《营造法式》这部奇书的来龙去脉、内容详情以及近现代因它而发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历程,并讲述《营造法式》与宁波这座城的渊源。
保国寺北宋大殿的学术价值之一,在于与《营造法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共同印证了我国10-1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高超营造技艺。展览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蕴涵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的“基因秘钥”,更是继“宋”这个伟大创造时代的“智慧之光”。
基因解读:《营造法式》的前世今生讲座
你以为让外国人惊掉下巴的 “基建狂魔”的称号是近现代才有的吗?事实是该称号由来已久,早在宋真宗、宋仁宗宋朝时期,中国人“基建狂魔”基因就开始展现。
“11世纪的后半叶,中国结束了唐末五代的乱世,大宋的经济开始起飞,其中王安石变法功不可没。王安石“理财”的主要措施,除《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政策外,优化工程管理亦是重点。国家繁荣,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真宗、仁宗两朝以来,中国人“基建狂魔”的基因开始展现。
在力求富国强兵的王安石看来,改革管理机制,确定建筑设计准则,才能管控建筑的形制和质量,并节省朝廷用度、杜绝贪污乱象。绍圣四年(1097)朝廷下旨令李诫编写《营造法式》,李诫不辱使命,历经三年完成。全书包含总释二卷,诸作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加上书前看详、目录各一卷,共三十六卷,详细记载了当时官式建筑的技术做法、规范、用料和定额,达到了极高的科学水准。”
10月17日下午,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张亮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开讲,为大家讲述中国人的建筑史以及《营造法式》的前世今生,展现宋代建筑样本体现的古人匠心独运。
贴近系列:超棒体验感的群文活动
“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次贴近系列群文活动突破文物“高冷”的参观体验,让公众进到博物馆后,即可近观文物,还可以愉快地玩耍,顿显亲切可人。
10月16日,公众通过报名参加了博物馆“贴近大殿斗拱”活动,数十组观众通过高高的云梯直入大殿天花的斗拱层近距离观察古建筑,北宋大殿系列之斗拱,现场体验以保国寺修缮技艺为代表的宁波市传统木构建筑营造非遗项目,身临其境宋式建筑的精美与巧妙,受到公众的欢迎。
据悉,本次纪念日活动还包括“海丝微学院之东亚建筑文化圈用材异同” 普及宣讲、木构学术课题交流活动等,全方位集中展现了千年大殿保国寺的营造技艺与“宋韵”文化,让文博走进更多的公众生活当中。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