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点要闻
  • 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的“象山实践”[图]
  • 阅读:
  • 时间:2020-09-15 17:28
  • 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作者:马振/文
  •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渔文化是向海而生的象山人特殊的基因。自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启动建设以来,我县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因势利导,不断做大做强渔文章,全力推动海洋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绩斐然。象山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省级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等。

    ▲《千帆竞发》 石春光 摄

    今年开渔在即,石浦东门渔村,彩旗飘飘,一派繁忙景象。渔民们抓紧时间整修设备、清理船舱,为扬帆出海做准备;来往的游客逛老街、看灯塔,体验原生态的渔家生活。作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石浦—东门岛区域,渔家风情浓厚,渔文化遗存丰富。千百年来,这里保留着天后宫、东门城隍庙、王将军庙、任家道地、明代昌国卫古城墙、东门灯塔等文物古迹,拥有“渔民开洋节、谢洋节”“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象山渔民号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四方的游客前来观摩体验。2010年,我县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2013年2月保护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文化部批准实施。2019年,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根据海洋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与集中程度,我县将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特殊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针对石浦—东门岛核心保护区,以建设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馆为抓手,投入2.1亿元打造集文化展示、文创体验、特色街坊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渔文化创意园。针对特殊保护区,制定专项发展政策,建立老中青传承梯队,维持并扩大现有生产区域和从业人员规模。针对一般保护区,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非遗项目名录退出机制,不断加强一般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

    ▲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馆

    在保护区建设中,我县注重多方联动、层层推动,逐步构筑完善渔文化生态保护圈。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保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成立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邀请县人大、县政协督察调研、建言献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乡镇联动、人大督查”的强大合力。先后出台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非遗管理办法、综合性传习中心建设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建成以“渔海之乡”为主题的县博物馆、非遗馆及根艺美术馆、剪纸馆、非遗百工坊等展示场馆,建立覆盖所有乡镇的非遗传承展示平台;加强非遗濒危项目抢救保护,对“渔民号子”等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采访摄录,对海盐晒制技艺等8个项目进行普查,扶持三角地紫云乱弹等5个地方剧(曲)种发展,并以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综合性保护工作模式,推进非遗传承保护。目前,全县40余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均按照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确定了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把非遗的保护、保存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并创建3个市级示范项目、7个优秀项目。

    同时,我县积极向专家借智、向民众借力,组建非遗保护暨保护区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与渔文化研究会、徐福研究会等各类民间团体,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和保护区建设。其中,县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荣获“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奖。

    丰富的海洋资源、多样的渔业生产、浓郁的渔区风情、斑斓的渔家艺术,构成了我县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文化生态完好的海洋渔文化。如何让这些原生态的渔文化“活”起来,如何让现代人深刻感受古老的渔韵渔魂?我县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以及送文化、种文化等方式,让渔文化更多融入时代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百姓生活,使其重现生机与活力。

    金风送鱼汛,碧海竞千帆。开渔节是中国独特的海洋渔文化大典,是海洋渔文化的生动实践和体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开渔节已形成仪式、论坛、文艺、经贸和旅游五大板块10多个精品活动项目,成为“国字号”节庆品牌,是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并连续两年被纳入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随着“中国开渔节”的声名远播,海洋渔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祭海、如意信俗、石浦鱼灯、木海马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鱼灯、抬阁等非遗队伍,食饼筒、鱼丸等非遗传统美食,鱼骨画、鱼拓等传统手工艺品迅速被民众熟知;石浦十四夜、三月三等10多个大型民俗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全省乃至长三角都赢得了广泛声誉。

    深化开放式研究,主动对接国内外重点高校、重大平台、重要媒体,让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走出象山、走出浙江、走出中国,踏浪而歌。组织县内外专家先后出版《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等专业书籍19册、录制专题视频34个。注重理论成果应用,举办公益型培训“非遗课堂”,积极普及非遗知识,让群众领略家乡独特文化,已累计举办400余期,培训1万余人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承办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研讨会,选派象山剪纸、象山鱼拓赴韩国参加“东亚文化之都·济州”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了象山非遗传承千年的风采。组织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东亚非遗博览会等活动,多项活动获优秀展陈奖和最佳组织奖。积极展示保护成果,举办全国非遗影像展、全国鱼拓书法邀请展等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全面展示了象山海洋渔文化面貌。投入资金300万元对25个非遗项目进行艺术提炼,组织开展全县非遗精品节目巡演活动,受惠群众7万余人,至今很多节目仍活跃在各大舞台。

    万象山海、千年渔乡、百里岸线、十分海鲜、一曲渔光。象山丰富的海洋景观、独特的渔文化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我县在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始终坚持渔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撬动“美丽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象山位于神奇的北纬30°风景线上,山海风光怡人。立足海洋渔文化全域保护,我县全力打造与营销北纬30°最美海岸线这一新IP,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全面融合发展,使海洋渔文化广泛弘扬,全域旅游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6亿元、增长18.02%,获评浙江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并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作为海洋渔文化的核心保护区,石浦镇被称为“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时至今日依旧完整保留着一条总长为1670米“老街”。该镇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石浦老街”全面集中展示海洋渔文化,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用区域性、独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带动当地住宿餐饮、水产品销售等行业快速发展。2019年该镇接待游客534万人次,以特色“渔文化”为主导的旅游综合收入达62.5亿元,分别增长21.8%和20.9%。

    乘着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东风,今年我县创新推出以非遗传承人与民宿“联姻”的非遗民宿创建试点13家。非遗赋予民宿特色和灵魂,游客在民宿里听非遗故事、赏非遗美物、尝非遗美食、玩非遗手作、购非遗美物;而非遗传承人则借助民宿,拥有相对固定且有一定流量的展示平台,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开展非遗体验基地创建工作,目前共有17个基地覆盖全县9个乡镇街道,其中2个基地由社会力量创建,5个分布在旅游景区中,1个与学校加深合作,各非遗体验基地通过自主开课、私人预约、团队建设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随时随地随心体验非遗的需求。1个非遗景区、2个综合性非遗展示馆、3个民间非遗馆、7个乡镇非遗传习中心、13个非遗民宿、17个非遗体验基地,43个非遗点位结合旅游景区绘制成一张象山非遗手绘地图。

    学剪纸、识渔具、晒海带……每年,黄避岙乡“斑斓海岸”文明示范线的“斑斓·稚趣”乡村亲子嘉年华活动,都吸引许多家庭参加。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自“斑斓海岸”线启动建设以来,黄避岙将沿线的高泥、白屿、骍角岙、塔头旺等6个村庄串珠成链,深入挖掘各村特色渔文化内涵,先后注册了“斑斓西沪”“西沪三宝”“西沪人家”等8大类商标,产品附加值增加20%以上,民宿经济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的“美丽因子”不断被激活。“斑斓海岸”是我县挖掘海洋渔文化,推动“乡风文明示范线”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县在建设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过程中,始终深入挖掘渔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大力推行象山善行文化,全力以多元文化融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了“村民说事”“乡风文明示范线”等特色做法,有效促进了乡村治理,推动了乡村渔村振兴发展。

    ▲祭海仪式

    2018年,我县制定出台了《象山县乡风文明示范线建设工作意见》,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整合各类资金、项目、政策、资源等,以农村道路为纽带,将道路两旁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生态相似、经济相融的村镇串点成线,要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成1条以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风文明示范线。各地在建设过程中,为避免“千村一面”,注重保持当地特有的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深度挖掘沿线各村的文化内涵,提炼“一村一品”,此时非遗项目往往成为各乡镇、街道政府的首选。在已建成“斑斓海岸”“泗洲乡韵”等9条文明示范线中,本籍手工艺人纷纷被当地政府邀请回家乡开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已建成的乡镇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成为线上最具魅力的展示节点;滩涂劳作、海洋渔文化手工技艺体验等特色文化与乡村游、休闲游相融合,形成美丽乡村新兴产业;以农(渔民)民画为元素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被大量应用于农副产品包装、学习生活用具、民宿装饰等,也成为到茅洋乡旅游者喜爱的伴手礼。“文明示范线”建设实现了农村从“盆景”向“风景”转变,不仅让当地各个海洋渔文化类非遗项目重获新生,更是充分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成为满足民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双丰收的重要手段。

    (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