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十庆《木构华夏——保国寺大殿与中国古建筑》 |
|||||||||||
|
|||||||||||
张十庆《木构华夏——保国寺大殿与中国古建筑》 讲座简介: 5月19日下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十庆教授做客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以“木构华夏——保国寺大殿与中国古建筑”为题,主讲保国寺大殿在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保国寺大殿在建筑史研究上具有了标本和坐标的意义。”张十庆教授谈到,大殿自宋迄今千年,虽经历代修缮改易,但主体构架仍大致保存了原初宋构的基本形制,价值弥足珍贵。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体,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的特点,目前唐宋元时代的遗存数量较少,尤其是南方地区,由于潮湿和虫害,木构建筑更是稀缺。现存唐宋辽金时期木构,绝大多数存留于北方,约70%在山西省。而南方地区宋代木构只有两处,一是福州的华林寺大殿(北宋初),一是保国寺大殿(1013年)。比较之下,保国寺大殿保存得相对较好,可以说是江南地区保存最早和最为完整的一座木构建筑。 张教授认为,在过往的古建筑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拥有大量实物遗存的北方,相应地忽视了南方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性,存在着北方中心观念以及忽略建筑的地域性的现象。这当中,南方早期木构遗存的稀缺是一个重要外因。因而,保国寺大殿自发现之日起就倍受关注,它以其明显的地域特征成为建筑谱系中的一把标尺,为南方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为中国首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营造法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互证的典型实例。
主讲人简介: |
|||||||||||
|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