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因素多、变数大。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3.14拉萨事件、取消“五一”黄金周、5.1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接连不断,企业经营的能源、人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整个旅游市场面临严峻形势。
图1 2006—2008年上半年宁波市各主要景区国内游客接待情况
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670万人次,同比增长10.3%。旅游总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共接待人数134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9.17%,其中奉化市接待314.13万人次,鄞州区接待169.14万人次,江北区接待151.74万人次,慈溪市接待111.65万人次,象山县接待105.46万人次,镇海区接待104.91万人次,东钱湖度假区接待89.11万人次。
近几年来,上海市场规模在不断地萎缩。借助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后的交通优势、余慈杨梅节等特色节事活动,以及2008宁波旅游上海推广年的主题营销,上海市场得以进一步地拓展,上海市场增幅特别明显。5月份上海远见联盟组团1.64多万人来甬旅游,增幅在16倍以上;上海大通旅行社组团3000多人,同比增长120%;春明旅行社组团7000多人。上海旅游集散中心5-6月份组团5859人次,同比增长331.8%。东钱湖、天下玉苑、慈城古县城等各主要景区的接待上海游客大增。
2、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升,商务客源仍居主导地位
今年上半年来,全球经济景气度持续下降、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奥运会期间入境旅游签证难度加大等因素对入境旅游出现负面影响。5月份,我省入境旅游首次呈现负增长。我市旅行社外联入境旅游者32210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33478人次,同比降幅分别为7.3%和19.23%。
但我市的入境旅游在总体上还是保持了稳定增长。1-6月累计接待入境游客37.62万人次,同比增幅17.4%。其中,接待外国人24.112万人次,香港游客5.078万人次,澳门游客2.01万人次,台湾游客6.42万人次,同比增长比例分别为19.08%,13.7%,33.65%和10.23%。
在全省入境旅游出现负增长,杭州、嘉兴等入境旅游团队减少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市入境旅游依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这同我市以商务会议客源为主、观光游客比重较低的入境旅游市场结构有关,宁波发达的商贸、浙洽会等重要展会吸引了大量的商务客源。
3、出境市场继续出现大幅下滑
上半年,我省出境旅游市场呈下滑态势。1-5月份,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13.2万人次,同比下降1.89%,其中,出国游增长13.13%,港澳游下降17.63%。我市出境旅游市场下降态势更为明显。1-6月份,全市出境旅游者达20595人次,同比下降24.6%,其中出国游10038人次,同比下降25.72%,港澳游10557人次,同比下降23.27%。
图3 2006—2008年1-6月宁波出境旅游情况
除受当前不断上涨的国际油价导致出游机票价格上涨、取消五一长假制度抑制部分游客出国旅游需求等因素影响之外,从根本上来讲,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宁波出境旅游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尚未得以解决,突出表现为宁波国际旅行社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弱、缺乏国际航线。据统计,宁波现有的出境旅游者中,本地旅行社组团出游的约占出游总人数的1/3,其他的出境游客多选择杭州、上海等地旅行社和口岸出游。
在目的地选择方面,港澳游比重逐步增加,出国游比重略有下降,基本呈出国游和港澳游均分的态势(见图4)。
图4 近三年1-6月出境旅游格局变化
(二)三大行业主体的经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饭店业供求格局变化,经营效益有所提升
近几年来,宁波掀起了高星级饭店和经济型饭店的建设热潮,饭店质量与数量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但饭店业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和全面扩张带来了供需失衡,出租率呈下降趋势。由于杭州湾大桥开通带来的巨大客流,我市旅游饭店原有接待格局发生改变,“只接散客,不接团队”的做法已成为历史,中低档和部分高星级旅游饭店纷纷“抢滩”旅游团队客源。1-6月份,全市旅游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64.19%。同比增长4.7%,平均房价为293.83元/间天。
表1:不同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和平均房价
| 五星 | 四星 | 三星 | 二星 | 一星 |
平均出租率 | 57.55% | 61.93% | 64.61% | 68.02% | 74.32% |
平均房价(元) | 587.02 | 404.27 | 237.15 | 170.9 | 118.48 |
自5月以来,低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和有特色的休闲度假酒店的经营持续“火爆”,迎来了一批批的旅游团队,出现了区域性和时段性的接待不平衡。自驾车游客往往通过品牌连锁的经济型酒店预订客房,已成为我市经济型酒店的主力客源;本地休闲旅游的兴起,则使得近风景区的特色休闲度假酒店时常“爆满”,特别是位于溪口等重要景区、山区和滨海的饭店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现象。“住宿难”已经成为大桥开通后宁波旅行社和景区接待的普遍呼声,特别是周末,由于客房供应紧张(如上海客源多选择周末来甬,占据了较大客房数量)已经影响到部分宁波本地旅行社的北方长线团的接待业务。据统计,因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带来的饭店客房出租率提升5-7百分点。
虽然水、电、煤、气等能源成本不断上升,部分饭店的平均房价和以往基本持平,但其中餐饮业绩持续上升,餐饮营收开始超过客房营收。
2、旅游景区游客接待总量持续增长
上半年宁波市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总量持续增长。1-6月份累计接待134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9.17%。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62.58%,远远高于平均增长速度。景区(点)门票收入稳步提高,1-6月份宁波市景区(点)门票收入累计达18063.9万元,同比增长17.38%。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79.58%。
景点接待的客源结构和地域特征十分明显。近程客源比重明显增加,国内远程客源比重略有降低。近程市场多慕“大桥”之名而来,路线多以“1+1”型的一日游为主,即大桥(主体吸引物)+宁波市内的一个景区(点)。临近杭州跨海大桥区域景区(点)的游客量迅速增加,大桥生态农庄、招宝山、丹山赤水、江北慈城古镇等景区5月份同比增长幅度都超过了50%,其中大桥生态农庄甚至达到了75.77%。游客的大量涌入,景区“停车难、用餐难、购物难”的现象非常突出,旅游接待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3、旅行社经营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出入境旅游市场方面,一方面是近年来宁波入境旅游的持续下滑,旧疾难愈。今年的出境业务又大幅下挫。受上半年股市、7月份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全线上调,以及物价上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成本上升,游客的出游热情锐减。预测到下半年美国游和台湾游两块新业务的出现和良好的市场反响,出境市场的增长能抵消部分入境市场低迷产生的影响。
在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受今年上半年大事件影响,宁波旅行社的长线业务惨淡,一大批公务、散客出游计划被迫取消,并且影响到暑假期间的教师团,部分旅行社的经营利润同比下降了近50%;短线市场的接团量并未伴随着大桥开而出现明显上升,上海、江苏地区原本通过宁波市旅行社接待的旅游团组改为自驾车、自助游或由客源地旅行社直接带到宁波市景区旅游,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宁波市旅行社的接团量;同时,由于大桥观光平台尚未建成,旅行社针对长线团游客的大桥观光产品未能开发,也无法促进接待量的增长。
但是,我市旅行社也寻找到了一些新的业务增长点:一是结合大桥旅游推出的二、三日短线游新产品受到市场欢迎,部分国内社当月组团量增长近30%;二是得益于大桥的交通便利,上海、南京等周边地区的周末商务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三是一些旅行社开辟的“代订房”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三)宁波旅游发展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的宁波旅游更多是一种以几个代表性的景点为主构成游客的“点线旅游”。随着大桥的开通,使得宁波从原来的交通末端变成真正意义上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枢纽,宁波旅游发展开始跨入“点线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全新发展态势。在沪杭甬“城市金三角”的发展格局中,客观上要求宁波要成为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就当前而言,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更多的旅游团队进入宁波,自助旅游和一地深度游的游客将会大量增加并成为主体。上半年涉及对餐饮供应、停车场、交通秩序、购物、旅游信息等功能性服务设施的旅游投诉明显增加。为此,配套和完善宁波的旅游要素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目的地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对下半年旅游经济走势的预判
下半年“大桥效应”、“后奥运效应”和“黄金周效应”的共同作用,以及宁波一系列重大经贸文化节事活动的连续举办,我市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趋好,全年旅游主要指标有望实现。
入境旅游市场景气回升,预计入境市场下半年有望创历史新高;出境旅游市场下滑势头趋缓,美台旅游会成为出游热点;国内旅游市场继续增长,全市主要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将会进一步增长,与大桥相邻的北部区块、奉化区块、象山海滨区块的旅游会有较大的增长,“十一黄金周”期间将会有一个出游高峰。
饭店经营淡旺季将不再明显,经贸节事、旅游市场的活跃,往年市区饭店周末清淡的局面将会得以扭转,饭店经营效益将大幅上升;社会家庭旅馆的接待量也将出现较大增长。旅行社长线团和代订房业务将较快增长,下半年旅游能量的大量释放,旅行社行业业务量可望大幅增加。景区旅游人次将持续增长,门票收入稳步提高,长三角区域内客源增长加快,有别于苏南、上海等地的海滨、山地型景区将更会得到游客的青睐。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1、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加快规划和建设区域性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加快推进宁波旅游中心的建设的同时,相关县市区以及都市(余慈地区)、山地(四明山)、滨海(象山)等区块要规划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把旅游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集散客自助旅游、旅游咨询、票务预订、旅游产品销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超市和吃、住、行、游、购、娱互联互通的服务平台。
二是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改造通往各大景区的道路,完善标识系统;在游客车流量密集区域,加强旅游交通组织管理,确保通行顺畅,在高速公路出口处提供免费道路导航服务。
三是改扩建旅游停车场。应采取切实措施优先扩建游客增速大的景区的停车场,如在慈城、天宫庄园、天童、招宝山等景区配置充足的停车场地。
四是进一步提高宁波住宿接待能力。在旅游高峰到来之前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接待设施的接待容量;降低家庭旅馆的进入门槛,加强管理和服务力度;准备适量的替代住宿设施如旅游帐篷等,以应对高峰期的住宿需求。
五是要加快景区餐饮服务点建设。在各景区内规划设置餐饮服务点,并建设配套的就餐服务设施。当游客量大,景区内现有餐饮设施供给不足时,通过建立景区内与景区外的合作供餐机制,可以避免在十一黄金周再次出现游客在大部分景区内团队用餐供应不上,游客排长队等候用餐等问题。
六是建立旅游特色商品购物点。在市区和游客集中、规模较大的景区,如四明山、东钱湖等旅游区设置景观型购物店,主要经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等,并为游客提供休憩设施。
2、加强自助游服务系统建设
一是完善散客、自驾游服务设施。在杭州湾大桥出口、高速公路、景区等地修建足够的服务站、停车场等设施,并在这些场所建立有关道路、景区、饭店、购物、娱乐设施等的资讯查询系统。
二是改造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对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标识标牌进行全面规划和整改,使游览功能更加完善。
三是编制“宁波市自驾游指南”。 通过“宁波市自驾游指南”,围绕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要素,详细介绍宁波旅游线路和主要景区的概况、交通道路、服务设施、特色物产、咨询电话等。
四是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选择远离中心城区、自驾车游客比重大的大型景区建设自驾车营地,规划在四明山旅游区、东钱湖旅游区、象山海滨旅游区内建设若干中小型汽车营地。汽车营地建设具体包括餐饮、购物、停车场、汽车旅馆、汽车维修中心、加油站、司机休闲和自驾车服务以及医疗救援中心等,成为集餐饮、住宿、休闲、购物为一体的、为自驾车游客提供服务的旅游新业态和聚集区。
3、鼓励营销方式创新,积极开拓网络营销
一是开展深度营销,巩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旅游市场。加大上海及苏南市场的营销和投入力度,重点拓展在沪的外国人市场和境外市场、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等中高端市场和专项市场。加强与上海重点国际组团社的合作,把宁波产品纳入对境外推广的旅游线路。实施对接世博会行动计划,精心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加强与杭州等“环大桥旅游圈”城市的区域合作,提升宁波旅游的影响力。
二是加强对境外重点旅游市场的针对性营销。2007年韩国市场的促销成效明显,要增加专项促销经费,包装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加强对日韩、港澳台等重点境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加大对国际社入境组团业务的扶持力度,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形成拓展境外市场的长期行动计划,同时要解决导游不足、收益不高的问题。
三是积极开拓网上营销业务。面对散客、自驾游和数字旅游时代的来临,应及时调整营销手段。要升级宁波旅游门户网站,通过增加详实旅游地图、开辟专栏、开设博客、增强实时预定功能、增加链接等举措,增强网上推广销售功能;要建立一套网络营销体系,通过搜索引擎推广、电子邮件推广、资源合作推广、信息发布推广等手段,开展有效网络营销;要鼓励引导景区开发电子商务业务,通过携程网、艺龙网等专业网站以及景区门户网站,实现网上预定和电子支付,对有条件的重点景区建议开发建设虚拟旅游景区。
4、完善旅游产品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一是提升现有旅游产品。以创A为抓手,提升景区品位和档次;推进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标准化,分类制定旅行社、景区(点)、农家乐、自驾车营地和生态旅游景区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
二是要加快项目建设步伐。集中各种资源,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下半年有一批景区开业迎客。
三是要加强景区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对景区内的标志、标牌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治,做到形象统一、标识清晰、文字规范。搞好景区的卫生保洁工作,要求做到路面无垃圾、水面无污物、房前屋后无卫生死角和乱堆杂物的现象;逐步拆除垃圾站,添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景区垃圾实行袋装化的日清日运管理。加强规范经营的整治,从门点招牌、店内陈设、明码标价、员工规范着装、配证上岗、普通话服务等细节方面着手,加强规范经营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责任制,明确安全保卫机构和管理人员职责,加强全员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四是要建设一些功能性的项目。宁波现有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广度都比较理想,但资源分布较散,尽管在全市范围内已经形成特色比较明显的旅游区块,但各资源点之间的连接性不强。政府应该考虑加强功能性的项目建设,以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有利于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市场的旅游产品。
5、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加快培养各类旅游人才
一是加强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要加强宾馆饭店服务人员、景区景点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提高服务游客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加大导游教育培训力度。以导游资格考试、导服专题培训、等级考试培训、异地导游换证培训、宁波市导游大赛等为基本抓手,推动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推进导游等级考评工作,扩大中高级导游队伍。加强小语种导游人才培养,开展第二外语培训,并注重在具有小语种语言技能的专业人员中培养兼职导游队伍。
三是培养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的经营和管理人才。加强海洋旅游、康体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邮轮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兴领域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的经营和管理人才。
四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加强旅游行政管理干部专项培训,提高旅游行政管理干部的战略思维和执政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管理人才队伍,以更好的引领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2008年7月20日
从总体上看,上半年宁波旅游经济运行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1-6月,宁波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7.62万人次,同比增长17.4%;旅游外汇收入2.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4.26%。接待国内旅游者1670万人次,同比增长10.3%。旅游总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5%。
一、上半年宁波旅游经济运行的特点
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宁波旅游经济运行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重大变化。
(一)旅游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国内市场在波动中增长,“大桥因素”作用明显
上半年宁波旅游经济运行出现阶段性的波动。第一季度,由于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影响,宁波关闭了四明山、妙高台、东钱湖福泉山等山地型景区,全市主要景区接待游客出现下降。4月份出现明显的回暖迹象。进入5月份,虽然国家取消“五一黄金周”,以及此后汶川的严重地震灾害和南方较为普遍的水灾,使国内长线旅游市场遭受重创,但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周边城市的短线旅游大幅度增加,出现了“井喷”现象。仅“五一”三天期间,宁波共接待游客161.6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5月份,宁波接待本省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57.83%,上海游客更是“井喷”式地增长220.38%。此后,大桥引发的旅游热度不减,宁波各大景区日接待游客量屡创新高。6月份,主要旅游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62.58%。全市各大主要景点接待出现了“平日变双休日,双休日变黄金周,黄金周成黄金月”的现象。